和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期末质量调查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D
2.C
3.A(姚珮散文的特点是“素朴雅正,简洁凝练”。)
二、(6分)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审美经验或思想感
情”有误,依据材料一第2段“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可知,应是
“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C.“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分析有误,依
据材料二第2段“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
可知,与文不符,原文有“一般说来”;D.强加因果,“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分析有
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
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可知,因果关系不成立。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凭空创造”
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一第4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和第5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
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可知,“凭空创造”无中生有。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中的“柳”含有时光流逝的
感慨和对丈夫的思念:B、C、D中的“柳”均含有送别、离别之意。
三、(9分)
7.答案C。
C项,尊重。
8.答案B.
A项,两个“其”,都是表推测的语气词。C项,两个“也”,都表陈述语气。D项,两
个“则”,都表顺承。B项,“句读之不知”中的“之”是提宾标志,“人之学也”中的
“之”是取独。
9.答案D。
D项,选文一未对老师提出要求。
四、(23分)
(参考译文)
【选文一】略
【选文二】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
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
自己的欠缺,就能自己刻苦地钻研。知道了自己的困惑,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所以
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
高一年级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在需要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
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叫观摩。这四个方面,就是教
育兴旺的原因。
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明了。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的人失于
孤陋寡闻,有的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自产生的心理是
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然是增长、发扬学生
的长处,而补数、避免学生的短处。
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
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重视教育。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
正在祭祀中作为受祭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大学的礼法是:
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
对老师的敬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
效果减半,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
的节疤一样,(“节”,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的地方。即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
难题),这样时间长了,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
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
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
基本原则。
10.(1)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乃”“其”各1分。共2分。)
(2)教育,就是增长、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长”1分。句
意1分。共2分。)
(3)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第一个“臣”,名词作状语,用对待臣
子的方式,1分。句意1分。共2分。)
11.【第一题】
(参考译文)
又行十里,远远望见天姥峰上一片红色(寺庙的墙)高高伫立,到近处发现佛像随意
放置,寺庙废弃,荒草迷离,断碑难抚。农人僧人看见生人就退缩,不知李太白是什么人,
(只能感慨)怎么能在痴人面前说梦呢?天姥山是桐柏宫的大门,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
“空中闻鸡”,料想是山巅的景致。向上到达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都在隐隐
约约中,不知道李太白为什么会神往此地?天台山比得上天姥山,而(天姥山)也只是(名
山)儿孙辈中一魁伟的男子罢了,怎么有“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呢?山灵有神力,借
机进入李白的梦境,李白梦此境吟此诗,吟此诗才使天姥山和天台山一争高下。唉,是山
之故啊,还是人之故啊?
(答题要点)
天姥山实有其地,但与李白笔下的景象大相径庭:
(1)(2分)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夸张、正衬的手法极
高一年级语文答案第2页(共4页)和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jiè) 熨帖(yùn) 潭柘寺(zhè) 苍桑 冠冕堂皇
B.笨拙(zhuó) 忸怩(ní) 廿四桥(niàn) 国粹 渐臻佳境
C.坍圮(pǐ) 隽永(juàn) 窸窸窣窣(suō) 安详 卷轶浩繁
D.罅隙(xià) 嘈杂(cáo) 乍暖还(huán)寒 张皇 云蒸霞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传统乡贤文化________,还有另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证了乡贤人才的________,代不乏人。经过1000多年的延续传承,“落叶归根”、“告老还乡”不仅作为种人生理念深入人心,还________出“乡愁”、“郡望”、“世家”等文化景观,更有许多辞官回乡的动人故事,如陶渊明回归田园、张季鹰莼鲈之思等,开拓了别样的人生境界,给后人无限启迪和________。
A.蔚为壮观 生生不息 衍生 畅想
B.叹为观止 绵绵瓜瓞 派生 遐想
C.蔚为壮观 绵绵瓜瓞 衍生 遐想
D.叹为观止 生生不息 派生 畅想
3.下面所列文学常识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泰山记》 姚鼐 清代 “桐城派” 铺陈排比骈散结合
B 《拿来主义》 鲁迅 现代 杂文 先破后立比喻论证
C 《琵琶行》 白居易 唐代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致云雀》 雪莱 英国 浪漫主义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谓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篆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目中引发某种表象,如提及河流、道路、树木、花朵以及牛、羊、鸽子、老鹰等词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虽带有类型化的倾向,亦还有一定的具象性存在。词语的具象性在人们心目中所能引发的只是表象,而非意象。表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呢?表象来自直观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将感知活动中所获得的印象储存于大脑,而又在某种境遇的刺激下让它重新浮现出来时,这就成了表象。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尤其是由概念化的语词所引发的表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类型化的烙印。更为根本的是,表象充当感知印象的留影,通常只涉及事物的外观,未必能揭示其内在的意蕴。意象则不然。作为“表意之象”,它本身便是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内里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而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的这一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我想,恐怕不少人会回答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名物(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不妨推敲一下,诗句中的“漠”指沙漠,可以形成表象,加上“大”字构成“大漠”,其具象性当更见充分。但单独一个“大漠”,传达了什么样的意蕴呢?谁也说不清楚。“孤烟”也是一样,它能产生表象,甚至可以从多方面生发联想,而孤零零的“孤烟”亦是难以把握其内在情意体验的。只有将“大漠”与“孤烟直”联为一体,构成单一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漠野上空直直地升起一缕狼烟,始能将诗人行经塞上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空廓、荒凉、寂静、干燥无风以至带有边防示警意味的若干紧张气氛贴切地传达出来,这才称得上诗的意象。所以,依我之见,若是将“意象”理解为表达诗意的基本单元,则这联诗句中虽然用了四个表名物的词语,能产生多重表象,而其所建构的诗歌意象至多只有两个。换言之,意象作为“表意之象”,绝不能将其降格为表象。表象所提供的具象性,只能用为构建意象的原材料,而众多具象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始足以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体验藉此传送出来,于是这组表象便转化成独立的意象。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难以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这也是诗中名物之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从这里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惯常用名物来标示诗歌意象,如谈论马的意象、流水的意象,这究竟是否科学?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解说,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文本的特定语境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成其为意象了。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举了这么个例子:“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他所着眼的,是同一个物象(蝉)上面可以寓托不同的比兴含义,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这不正证明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不容许有任何假借吗?
(摘编自陈伯海《为“意象”正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或思想感情的加工,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形成了意象。
B.意象是“意”和“象”的联结,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一种间接的抒情,是对物象的再创造。
C.表象来自人的感知活动,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
D.同一物象,由于加工名物的诗人不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意也不相同。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和材料二中“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
B.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甚至凭空创造新的意象,体现诗人的创造才华。
C.“长河落日圆”中,“长河”和“落日圆”若拆分开来,只是构建意象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太阳徐徐沉落在横贯大漠的黄河的画面,以广阔的自然景观消解着孤寂的情绪,才使其转化成意象。
D.李清照《鹧鸪天》“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和《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菊花意象,因语境不同而意象各别,亦可证明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
6.下列诗句中“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B.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选文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选文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①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②,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③,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 学记》
【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②孙:通“逊”,符合程序,循序渐进。③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B.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C.严师为难 严:严格,严厉 D.师逸而功倍 逸:闲适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皆出于此乎 其此之谓乎
B.句读之不知 人之学也
C.吾未见其明也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则群聚而笑之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一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直接而鲜明地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选文二开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观点,然后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互相促进的结论,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C.选文二提到的“相观而善之谓摩”的学习方法,与选文一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师”的做法其实是一致的。
D.两段选文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老师的作用,都表达了尊师重教的观点,并且对老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第Ⅱ卷
四、(18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列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①适当引用原文,注意书写的正确性;②分条作答,标明序号;③不少于200字。(6分)
【第一题】结合下面文言语段的信息,鉴赏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①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白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巅。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②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③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
——【明】王思任《天姥》
[注]①丹:指代寺庙。②供奉,指李白,李白曾任翰林供奉。③夤(yín):翠附上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孙绍振在《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中说:“在苏轼的心中,有两个赤壁,两种‘风流’。一个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壮丽的、豪杰的赤壁:一个是前《赤壁赋》中婉约的、智者的赤壁。”试结合苏轼的一词一赋,从景、情、事、理等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句,共6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采之欲遗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6)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①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看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④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病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14.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分析鉴赏。(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在以下两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然后围绕关键词,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6分,可联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比较阅读,不少于300字。)
①未来 回忆 成长②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中庸》
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可以全面谈,也可以选择其中某句话或两三句):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