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20:14:1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不仅有仰部文化,还有大汶口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的元
素,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将东夷文化、南方苗蛮文化吸收和借鉴,即当时已出现区域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
大河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大河村遗址中有陶器的出现,并不能表明“手工业得
到了较快发展”,排除C项;社会活动的组织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2.B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官员进行监察,故选B项。察举制属于官
吏选拔制度,故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C项;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了直
接为皇帝所掌握的中,故排除D项。
3.C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战争的残酷场
面”“入仕意愿”以及“对劳动者的同情”,故排除A、B、D三项。
4.D材料反映出宋朝发达繁荣的商品经济,故选D项,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排
除A项;北宋时期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故排除B项。
5.C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行省官员还要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这些都有利于
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选C项。“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防止了”和
“消除了”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
6.D根据材料“只恐…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肯实落用功,负此知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强调“致
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他主张士人不要空谈务虚,要躬亲实践,故选D项。“坐而论道”与材料相悖,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省,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朱烹提出的,排除C项。
7.D根据材料可见,《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时人将这些不平等条约称之为“恩惠”,可见其心态上的居高临下,
而在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则开始感叹今非昔比,前后对比体现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有了一定的突破,故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观念的变化,与半殖民地化程度无关,排除A项:中国外交制度的近
代化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深人,更多表现在近代外交使节的派遣和外交部门的设立,华夷观念的崩溃并不能直
接推动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虽然有部分先进分子认识到了中国的处境,但当时的
大部分人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排除C项。
8.A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帝国主义的激烈反抗,使得西方各国意识到不可能通过直接侵略统治中
国,继而转为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遭到请政府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且义和团运
动延长清政府统治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中国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而非义和团运动,故
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排除D项。
9.C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发展新式陆军,这一举措有利于中国的军事近代化,故C项
正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清末新政虽然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但远远达不到富国强兵的标准,排除A项:
美式民主为共和制,而清末新政趋向于立宪制,排除B项;清末新政并没有使得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无法阻止帝
国主义的侵咯,排除D项。
10.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从学习器物(科学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学习西方的
思想即191?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故选D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属于第一阶
段,学习器物,排除A、B两项:“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属于学制度的阶段,排除C项。
11.D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报刊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
确。材料重在表现五四运动对于进步报刊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体现封建文化、学术理论、北洋军阀相关
内容,故排除其余三项。
12.B根据材料中的“武装割据”“湘赣边”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土地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
符合“武装割据”这一历史事件,故排除。
13.A根据材料信息“五四的再起”及漫画中的信息“反对华北自治”“领土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
映的历史事件是“一二·九运动”。日本侵路者在占领东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通迫国民政府签
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加紧策动分裂中国的“华北自治运动”。“华北自治运动”遭到了人民的一致抵抗,发
生了和五四运动相当的学生游行示威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
【高一期末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478Z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色,而且
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元素。这表明当时
A.大河村处于旧石器时代
B.区域文化存在着交流交融
C.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D.社会活动呈现较强组织力
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
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察举制
B.设立刺史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中朝
3.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戴叔伦在《塞
上曲二首·其二》中写道:“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这主要体现了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强烈的人仕意愿
C.深厚的家国情怀
D.对劳动者的同情
4.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
市易。”这反映出宋朝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
C.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采用圆署会议决策某一事项。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会
议结果以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议定。同时,行省官员还要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由此
可知,行省制度的确立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
B.防止了行政官员的腐败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高一期末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
241478Z
6.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
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肯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王阳明强调的是
A.坐而论道
B.内心自省
C.格物致知
D.实践精神
7.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恩惠以求羁摩”来自我安慰,到19世纪下半
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的感叹。这一
态度的转变
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
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
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
8.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
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
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
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9.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
办法》并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正式划定军制。由此可知,清末新政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B.以美式民主为目标
C.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
D.阻止了列强的侵略
10.梁启超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
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三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11.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
刊。还有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
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
A.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
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
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
D.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12.“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
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右图是刊载于《好男儿》的漫画“五四的再起”。漫画反映的
这一历史事件
A.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B.初步形成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
C.缘起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五四的再起
【高一期末联考·历史第2页(共6页)】
241478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