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夜莺的歌声[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4-06 22: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二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 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⒉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难点: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⒈学生汇报搜集有关夜莺和杜鹃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⒉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夜莺”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⒊简介背景。(出示幻灯片)
  二、自学理解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出示自学步骤方法:⑴初读,学字词;⑵再读,知结构;⑶细读,明中心;⑷精读,表情感。
   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⒊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⑴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⑵小孩对德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另外还有,“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指的是什么?(德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说明了小孩什么?(很憎恨德国强盗)
     小结:这部分写了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让敌人取得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板书:引诱敌人主动接近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⑶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请一位同学表演)表演出孩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时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德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板书:引敌进埋伏圈)从这里可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品质?(板书:机智、勇敢)(请一位同学表演)
    ⑷游击队员听到了小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由此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板书:巧妙报告敌情)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怎么样?(板书:全歼敌人夜莺又叫)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的写法)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课文
   ⒈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⒉读了这篇课文后,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男孩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⒊讲述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四、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谁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
  五、课外延伸练习(出示幻灯片)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资料】
   夜莺 指红鸲一类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一般体态玲珑、鸣声清脆,且多鸣于月夜。所以叫夜莺。
   杜鹃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一种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板书设计】
            25.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机智勇敢
          经过:引敌进埋伏圈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