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8课《背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本文朴实真挚的语言。
2.揣摩特定抓住特定场景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领悟父母深爱,学会关爱他人。
资料链接
作者:朱自清 ,字佩弦,浙江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一、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琐屑( ) 簌簌( ) 狼藉( ) 蹒跚 ( )
颓唐( ) 赋闲( ) 举箸( ) 踌躇 ( )
2.根据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簌簌:
蹒跚:
惨淡:
颓唐:
琐屑:
情郁于中:
3.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本文题目是“背影”,文章中背影出现了四次,分别找出文章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简要概括。
5.我的问题
二、探究赏析
1.文章第二三段交代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两件事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父亲的话非常简短,但在特殊的背景下,却饱含深情,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话语包含父亲怎样的感情。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细读文中第六段,想一想作者采用哪些描写手法描绘父亲的背影?试举例说明,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情。
方法链接
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示例: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运用了语言描写,虽然朴实,但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
4.课文结尾写父亲在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 其中“身体平安”“大去之日不远”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积累迁移
《背影》中父亲不漂亮的外表、动作,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深厚父爱。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很多,描写下来,写出你的感动。21教育网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 suǒ sù jí pán shān tuí fù zhǔ chóuchú
2.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凄惨暗淡,不景气。
衰颓败落。
细小而繁多的事情。
感情积聚在心里。
3. 我回忆父亲去车站送我时帮我买橘子的一件往事。
4.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我的眼泪又来了。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二、1.作者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亲自为我送行,更深切的表现了父爱的强烈和催人泪下。21cnjy.com
2.父亲的心情本来难过,却怕我伤心过度,反而安慰我,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情
“不要紧”是父亲而言,再忙再累也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别人送难以放心,还是自己送放心。父亲爱儿子远远超过爱护自己。21·cn·jy·com
关心儿子旅途平安,见信才放心。
3.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感情烘托。
父亲外貌描写: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要爬上月台非常艰难但又为了儿子努力的想爬上去的样子,淋漓尽致刻画浓浓的父爱。www.21-cn-jy.com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感情烘托,看不到父亲的背影,心里难过之极,表达了自己依依惜别之情。
4.不矛盾。看似前后矛盾的话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依恋之情。说平安是怕儿子担心,说大去是指父亲老境颓唐,实在依赖儿子。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