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初步培养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虚词、实词。
2.朗读课文,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
1.诵读法。2.点拨讨论。
二、课文导读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21教育网
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结合。本文写景角度多变,像大银幕电影镜头拉升,先远景再近景,然后特写。由远山而近山,山而水,水而亭,亭而人,然后自然转人到人的内心世界。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结构精练,起承转合,纯熟完美。开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醉翁亭的位置及建亭、名亭之由来。第二段承首段山林之乐写山林间朝暮、四时之乐无穷。第三段转写人民、宾客之乐,和平安闲,隐含“与民同乐”之意。末段总合“乐”之主题,写醉翁尽兴醉归的情景。
语言优美,骄散结合。文中以散句为主,又杂以骄句,在语言上有整齐的对偶,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例”等。21·cn·jy·com
三、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伛偻( ) 酒洌( ) 山肴(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2. 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字 ,号 ,晚年号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临于泉上者( ) (2)发而幽香( )
(3)佳木秀而繁阴( ) (4)鸣声上下(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 虚词“而”的常见用法有:A.表并列;B.表承接;C.表转折;D.表修辞。请你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填序号)21cnjy.com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3)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
(4)杂然而前陈者。 ( )
6.判断句中“也”的作用有:A.表示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的语气;B.表示解释的语气;C.表示肯定的语气;D.表示结束一层意思。请你指出下列句中“也”的作用。(填序号)
(l)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
(3)而乐亦无穷也。 ( )
(4)环滁皆山也。 ( )
四、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临于泉上者( ) (2)发而幽香( )
(3)佳木秀而繁阴( ) (4)鸣声上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初步培养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朗读课文,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
1.诵读法。2.点拨讨论。
二、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1. 细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绕这一主线,作者先介绍了“亭之概况”,接着描绘了 ,最后抒写了 。www.21-cn-jy.com
2. 本文在写景过程中,描绘了四幅风景图,依次是:滁人游→ →
→
三、研读品析
3. 作者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4. 本文语言极其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请你仿照示例,从文中再选一句,并作赏析。
示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赏析:此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有顿挫参差之美,形成韵律美感。
句子:
赏析:
四、拓展延伸
文章的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与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境界?
当堂检测
作者很擅长描写景物,试根据课文填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变换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1.由远及近,从 到 。
2.朝暮之景,从 到 。
3.四时之景,从 到 。
4.由外而内,从 到 。
5.夕照全景,从 到 。
布置作业:比一比,谁背得快。
[我的疑问](写下你学习本课后的问题或感受)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