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科学道理我来说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科学道理我来说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09:5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科学道理我来说”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八年级下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文,“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学性文章,“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在形式上(说明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在内容上(事理性)契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四学段(7-9年级)强调阅读说明性文本,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学情分析】
诊断测试
同学们,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现象,推究起来,都蕴含着值
得探索的道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释、说明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呢?请从你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自然想象中任选一种,查阅资料,写作一篇说明文。要求:说清楚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尽量做到顺序合理、思路清晰、行文生动;不少于500字。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一个教学班37人)
顺序合理:90%的同学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文章,但大多数同学采用的顺
序不够合理。
思路清晰:46%的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思路写出文章,但不够清晰。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物候学本身是一门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也特别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得清晰、完整。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所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第二篇短文则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年代问题的。读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作者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文章不仅展现了大雁季节性迁徙的过程,而且形象地阐明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道理。《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看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科学研究而推断出的结论。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单元目标】
语言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读懂文章所要阐述的事理;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谨的逻辑思维;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特色。
二、思维目标
1.能从整体说出这几篇文章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和不同风格;
2.能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从每篇文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三、价值目标
1.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
【情景任务】
同学们,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现象,推究起来,都蕴含着值得探索的道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释、说明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呢?请从你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或自然想象中任选一种,借鉴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事理类说明文的写法,查阅资料,写作一篇说明文。
要求:说清楚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尽量做到顺序合理、思路清晰、行文生动;不少于500字。
参考话题: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为何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出现海市蜃楼?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段:三课时“筛选信息,明确内容”
第二课段:二课时“理情顺序,把握结构”
第三课段:二课时“品读语段,赏析语言”
第四课段:二课时“迁移运用,学写文章”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筛选信息,明确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目标】
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
学习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归纳《恐龙无处不有》的主要内容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撞击说”的因果关系;
把握《大雁归来》这则观察手记的主要内容;
了解《时间的脚印》的相关内容。
【课堂学习】
任务一: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
【教师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蚂蚁搬家预示着什么哪?
俗话说:“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预设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谚语
【教师导语】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中说“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了讲物候现象”,那么文中到底描绘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又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默读课文并标注出文中多样化的物候现象及其传递出的信息。
明确: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草木枯荣、虫鸟变迁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③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物候现象有年度差异,它对农业生产有着一定影响。
【教师导语】什么是物候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的具体感知,整合第2段和第3段的信息作答:明确: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方法总结】我们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准确筛选并适当整合信息。
任务二:学习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归纳《恐龙无处不有》的主要内容以及被压扁的沙子与撞击说的因果关系。
【教师导语】大家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生活年代、地域、习性、类别、繁殖特点等)
【预设操作活动】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恐龙相关知识
【教师活动】根据他们刚才的讲解,说一说恐龙主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气候带 为什么我们的课文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呢 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朗读课文前三段。
【教师导语】读题目:“无处不"是什么意思 作为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方法点拨】“无处不”是双重否定,换言之是“到处、处处”,题目的意思是“恐
龙到处都有”,根据科学发现我们发现,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再说得具体一点是“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通过解读题目来打开学习文章的思路)
【教师导语】再读文章剩下的部分,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无处不有吗
明确:不是,因为南极和其他大陆上都出现了恐龙化石,作者进一步推测为什么会
这样,从而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所以“恐龙无处不有”是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点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开头、结尾段落的作用,明确说明对象)
【教师导语】《被压扁的沙子》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预设:(什么叫被压扁的沙子?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被压扁的沙子”
能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导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写的内容跟你的想法是否一样。
【预设操作方法】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准备抢答
1.文中提到科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
2.沙子到底怎样才会被压扁?
3.被压扁的沙子还有什么名字?
4.斯石英具有哪些性质?
5.那作者讨论斯石英的这些性质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6.本文要说明的是沙子怎么被压扁,还是介绍恐龙怎么被灭绝?(文章最后一
句话)
【教师导语】整理一下文章内容和老师刚才的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说说看,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预设操作方法】对话交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
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
会有“斯石英”存在。
证据三: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
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任务三:把握《大雁归来》这则手记的主要内容
【教师导语】在正式进入文本之前,我们先看看课后42页的阅读提示,这一段文字有助于我们阅读和把握文章。请大家快速浏览阅读提示的第一段,一边浏览一边勾画关键信息,提炼阅读目标。
【教师导语】这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我们学习的前一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属于什么文体?科学小品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科学小品文的4个特点
【学生活动】回顾上节课内容: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通俗性。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的一个重心就是要去对比,这两种文体有什么共性与不同。本文的阅读目标,编者已经为我们罗列得非常清楚了,哪位同学可以起来告诉大家?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指出说明对象、语言、情感主旨
【阅读课文】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在作者笔下,大雁富有灵性,熟悉人类的游戏规则,还会低声细语和高声争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教师导语】下面,我们来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1.完成观察记录卡
【教师导语】这张“观察记录卡”是昨天布置的预习任务,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快速回顾一下,等会我们以火车接龙的方式把这张卡片补充完整。
2.指出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观察记录:
11月南飞的大雁飞行特点:笔直飞行,一声不响
飞行距离:200英里
归来的季节:三月份
雁队数量:642只;六只或以六的倍数
春雁喜食:玉米粒
孤雁:飞行和鸣叫很频繁,声调忧郁
4月的夜间:大雁在沼泽集会,并发出鸣叫
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大雁集会逐渐少下来
具有联合观念
任务四:了解《时间的脚印》的相关内容。
【教师导语】初读文章的标题会让你们产生哪些疑惑?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导语】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第1段,勾画关键句,以解释学生由标题产生的疑惑。
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学生活动】学生勾画首句“岩石记录时间”,并了解到本文内容将会涉及地质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教师导语】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及任务。
目标一:作者在何处提出了“岩石能记录时间”这一事理
目标二: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目标三:岩石记录了些什么信息
【任务要求】自主阅读全文,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有目标地寻找答案。注意勾画重要的信息,并从内容把握的角度,做概括式批注、质疑式批注、点评式批注,还可借助思维导图整理知识。
【方法指导】
关注第三段的关键句
关注第五段的疑问句
关注小层次中心句
关注时间标志句
思维导图示例:
空气和水中 水和空气进入 生物 人
的酸类 岩石内部
岩石受攻击 碎石、砂砾、 泥沙沉淀 岩石 地壳运动、岩
大块碎成小块 泥土开始旅行 重压胶结 生成 层变形、层次不变、历史痕迹
岩石记录时间
地壳的 气候的 古代生 地球历史的 转眼就消逝
活动 变化 物状况 发展过程 的自然活动
第二课段 理清顺序、把握结构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读《大自然的语言》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梳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梳理逻辑推理思路;
读《时间的脚印》把握事理,理清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课堂学习】
任务一:读《大自然的语言》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说明的结构层次
第1-3 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 4-5 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 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师导语】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思路的呢 请在空白处填写四字短语进行梳理
描述 →作出 →阐述
学生思考作答: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阐述研究意义。
基于思路,把握顺序。
(1)师生得出结论:本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得出梳理说明顺序的方法:
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统观行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任务二:梳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梳理逻辑推理思路
【教师导语】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恐龙无处不有”的事实为什么能证明大陆漂移假说。请同学们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分析过程,小组讨论选出优秀成果进行班级展示。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 各地和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举例子)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质疑: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 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结论: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泛大陆的形成和多次分裂(举例子、列数据)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
【教师导语】整个推理过程,其实印证了科学界的一个什么原理?请在课文中找到这一原理。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回顾思维导图,分析文章内容得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对《被压扁的沙子》进行自主阅读,思考探究文章的说明对象和推理思路。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
火山说 撞击说
金属铱的发现 斯石英的特征
自然界中斯石英的发现
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任务三:读《时间的脚印》把握事理,理清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教师导语】在“阅读提示”末句中说“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请同学们以这句话所指为阅读目标,再次浏览全文,并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思考:从全文来看,作者采用的是哪一种说明顺序呢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自读思考,分享作答,师生共同小结。
文章结构层次。
第1-4段: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 5-29段: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 30-31段: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文章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第三课段:品读语段,赏析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文实例,分析说明方法,品味准确又生动地说明语言。
【课堂学习】
任务一:分析说明方法
【教师导语】不仅科学探究需要方法,说明事理也需要方法,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使用说明方法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操作方法】
1.复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做引用、摹状貌、列图表……”
2.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每篇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文 说明方法及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明确:
课文 说明方法及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捣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作用:说明经度决定物候象来临的主要因素。列数字:如在早春的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早晚还有古今的差异。引用:根据英因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早晚还有古今的差异。
《被压扁的沙子》 作比较: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用:形象地说明相同单位的“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举例子: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作用: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引起的,使得说明更有说服力。列数字: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作用:具体说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温度下可以转为普通沙子。
《大雁归来》 作比较:如果一只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作用:通过大雁和红雀、花鼠的对比,突出了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作比较: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作用:通过大雁和乌鸦的对比,突出了大雁南飞,路线笔直,有明确的目的地。
《时间的脚印》 打比方:文章第12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打比方:第19段“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作用:将岩石比作书页,并用“躺”来表现岩石的状态,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举例子:第28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任务二:品味准确又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
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
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和中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明确: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教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科普作品,语言表达也富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准确严谨上,请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读一读,分析其表达效果。
预设:
①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一词表估计,去掉之后表明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就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太过绝对,与实际不符,所以“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都”表范围,表明恐龙化石遍布地球各大陆,才能最终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PPT呈现
①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②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③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④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覆盖。
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文中这些放在括号里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预设:第1句中“天衣无缝”本来指天女做的衣服没有缝,用在这里就让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南美洲和非洲相吻合的现象,理解板块构造理论,使说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2句用金刚石类比斯石英,使道理通俗易懂,也体现了语言的幽默风趣。
第3句中“分离”“携带”两个词看到作者把“大陆”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地壳运动中,大陆相互分离,恐龙被大陆带到各个地方的情形。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第4句中作者用“十分之九”表示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冰都在南极覆盖。这个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大冰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南极洲之冷。这里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还表现了语言的风趣幽默。
追问:这些括号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预设:括号里的文字属于补充说明文字,这些文字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小结:科学小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抽象深奥,有很多专业术语,相对难以理解,但是作者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使我们很轻松地就明白了深刻的科学道理。
第四课段:迁移运用,学写文章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
回顾梳理前四课段所学内容,根据所学,学写说明文,在全班进行评选。
任务一:小组互改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从行文思路、推理过程、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对小组同学所写的文章进行建设性地批改。
任务二:自我完善
学生在完成组内互评之后,完善自己的作品。
任务三:评选展示
抓住对象特征(25分) 说明方法恰当(25分) 语言表述准确(25分) 说明顺序清晰(25分) 总分(100分)
【单元设计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因此,本单元我主要设计了四个课段第一课段:“筛选信息,明确内容”第二课段:“理情顺序,把握结构”第三课段:“品读语段,赏析语言”第四课段:“迁移运用,学写文章”
【测试反馈】
(一)必做题
《大自然的语言》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性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二)选做题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