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2 17:3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联考
第Ⅰ卷选择题(共四部分,满分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_________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_________的人物来说,( )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_________。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被读者近年来推举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_________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徒四壁 闻名于世 不忍卒读 莫名其妙
B.一无所有 闻名于世 不堪卒读 莫名其妙
C.家徒四壁 闻名遐迩 不堪卒读 神乎其神
D.一无所有 闻名遐迩 不忍卒读 神乎其神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C.《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之一。
D.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B.根据一项调查,《红楼梦》坐上了被读者迟年来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C.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登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D.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被读者推举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不、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璃等建安七子。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建安文学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十分痛苦。其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也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西晋时期,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走入低谷。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后代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东晋、宋、齐是南方民歌产生最多的时期。南方民歌大多属于南朝“清商曲”中的“吴歌”和“西曲”,内容几乎全是关于男女爱情的,代表作有《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等。这些作品多为五言四句,情调哀怨缠绵艳丽柔婉,且喜用双关谐音,语言活泼,当时文人仿作甚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感情直率,语言朴实,风格刚健。
与此同时,南北朝文人诗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鲍照和谢朓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鲍照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他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诗,仿自《吴声歌曲》,出语天然,情深味长,对于唐人五言绝句极有影响。
南朝后期,社会风气奢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气质纤弱,所作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庾信也是在“宫体诗”的创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在出使北朝、被羁不返之后,生活境遇大变,故而能突破齐梁体的藩篱,成为南北朝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用事贴切,造语新颖,在体制声律上更加接近律、绝等近体诗的格调,着唐人之先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了文学的自觉,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也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期盼。
B.正始文学充满了愤世嫉俗与压抑痛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作家开启了以诗歌抗争黑暗政治的新形式。
C.陶渊明的诗歌书写了田园景象、田园生活,表达了热爱之情;他的诗歌还表现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D.与北朝民歌相比,南朝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南北朝民歌的不同还体现在情调、语言、风格等方面。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建安时期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先总体概括其文学发展特征,然后列举代表人物进行说明。
B.对东晋、刘宋时期的文人,文章主要从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自身取得的成就、对后来文人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文章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以说理,并使用对比等手法,让读者对所论说的道理有更明晰的认识。
D.文章主要使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不同时期的诗歌发展的特点以及成就,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体现为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表现的都是慷慨激昂,渴求建功立业的奋发精神。
B.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和田园诗派,对唐朝很多重要诗人都有引领作用。
C.对于部分诗人来说,比如嵇康、鲍照、庾信等,创作诗歌不仅是发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反抗黑暗政治的途径。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有起有伏,虽然在一定时期会被藩篱束缚,但不断变化是诗歌发展的常态。
三、课内检测,完成7—13小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7.下列每组句子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是,即使我们能摈(bìng)弃憎(zēng)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会抛洒任何一滴眼泪,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B.孩子们急切地盼那柱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ji)旁边跳着唱着。
C.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zhuó)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D.尼采就自诩(xù)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jì)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崛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8.下列选项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B.冯虚御风 契阔谈讌
C.须臾成五采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曲中规 ②顺流而东也 ③吾师道也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而耻学于师 ⑥非能水也 ⑦孔子师郯子 ⑧小学而大遗
⑨用心一也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舞幽壑之潜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⑧/②③④⑨/⑤⑦/⑥⑩/
C.①⑧/②③⑥/④/⑤⑦⑩/⑨/ D.②④⑥/③⑦/①⑨/⑤⑧/⑩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渌水荡漾清猿啼(清脆) 依依墟里烟(村落) 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
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且) 这次第(光景)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C.方宅十余亩(四周围绕) 自京师乘风雪(冒)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举酒属客(劝请) 倚歌而和之(循,依) 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
11.下列各句划线词语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梦啼妆泪红阑干 B.失向来之烟霞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2.下列各句中,全都与“凌万顷之茫然”的文言匈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崖限当道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3.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歌的一种,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按长度分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到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对内容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表现手法的归纳。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写过两篇著名的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发表过《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篇小说,后来分别收入《呐喊》、《野草》、《彷徨》三本小说集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①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滚西湖水入遭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②,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注:①宣仁后:北宋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高氏。②葑fèng:水生植物茭白的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擢冠多士 擢:选拔
B.轼恐不见容 见:被
C.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善:善良
D.又减价粜常平米 粜:卖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轼起于忧患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四年积以论事 忽魂悸以魄动
C.为当轴者所恨 委身为贾人妇
D.大臣议迁之岭南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6.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B.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C.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D.朝廷若薄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1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父亲外出游学,所以苏轼的学习和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很多影响。
B.礼部考试,苏轼和曾巩的文章都得到了主考官的好评,分列第一、二名。
C.苏轼曾受到多位高官的赏识,但是由于多次表达个人政见,仕途并不通达。
D.自唐以来,茭白的根每年都被清理,但到宋代却停止了,这导致西湖水面极大减少。
第II卷主观题(满分106分)
五、文言文翻译: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②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3分)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相关题目。(共7分)
太原早秋①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流”指向下行,“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太原早秋》与杜甫的《登高》一样都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具体讲,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B.首联用秋天典型的景象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一是众多花儿凋零,二是大火星向下运行。
C.颔联使用对仗手法,“霜威”对“云色”,“出塞”对“渡河”,中“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D.前人评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心绪高昂,诗的格调自高,显出雄健之气。
20.本诗与必修上《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写秋天,但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特点方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七、课内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9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师者,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7)___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小题。(共15分)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积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的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文中写“喜”、写“愁”、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新鲜”。
D.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不尽。
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愤怒都充满活力,都应当珍惜和保持。
23.文章中,作者提出“珍惜愤怒”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出三条。(6分)
24.文章划线句“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其含义是什么?(5分)
九、语言运用(共7分)
25.概括下面这则语段的段意。(可适当使用该语段中的词语,不超过25个字)(3分)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是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
——《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26.选择适合的语句填入下面语段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写所提供语句的序号,4分)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我们常常发现,标榜______者与______者常常是同一个人,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贵任。与______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
①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②不为五斗米折腰
③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十、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种压力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家庭,还有的来自自身。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选A
【解析】①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依据所填成语的语境“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 的生活”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故应填“家徒四壁”。
②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依据所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 的人物来说”分析可知,两个成语都适合。但依据后文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的”分析可知,“闻名于世”更合语境。
③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此处强调的是“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
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一句所填成语的前后语境“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 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的时代”,故应填“莫名其妙”。
选B
具体分析,整段文字的中心是“曹雪芹”,对他的纪念应通过其作品得以实现。按照先观点后阐释,先“纪念”后“途径”的思路,再结合语言表达的严谨、准确,故选B。
选D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两者取其一;第二,语序不当,“近年来”应放在“坐上”前。
A项,句式杂糅,应是“根据……”或“……显示”;
B项,语序不当,“近年来”应放在“《红楼梦》”之后;
C项,“登上……交椅”搭配不当,应是“坐上……第一把交椅”。
选A
解析:A.“为了文学的自觉”错误,文章只说“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并没有明确的表达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行为是“为了文学的自觉”,选项曲解了文意。
选B
解析:B.“文章主要从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错误,文章说“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由此可知,对东晋、刘宋时期的文人,文章主要从他们自身取得的成就、对后来文人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并未涉及“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
选D
解析:
表现的“都是”慷慨激昂,渴求建功立业的奋发精神,错误。原文是:他们的“不少”诗篇……“大多”情怀慷慨,……
“山水诗派”和“田园诗派”颠倒了。
C.“比如嵇康、鲍照、庾信等”错误,不应该包含“庾信”,文中说“庾信也是在‘宫体诗’的创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诗用事贴切,造语新颖,在体制声律上更加接近律、绝等近体诗的格调,着唐人之先鞭”,由此,没有看出庾信创作诗歌“不仅是发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反抗黑暗政治的途径”。
C
解析:A项应为摈(bìn)弃,B项:应为那“炷”香,D项“崛起”的“崛”应为“掘”。
8、B
9、C
10、选C
A.清:凄清。B.暂:忽然,一下子。D.苦:极。
11、选A
解析:A.古今同义,指纵横错乱的样子。 B.古义,原来;今义,从来,一向。
古义,英雄的事迹;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或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或轻浮放荡。 D.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原因或理由。
选B
选B
解析:A《沁园春·长沙》是长调。C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D.《野草》散文诗集。
14、选C
【解析】C.善:认为……正确(好)。
选A
解析:A.“于”都是介词,从。B.“以”,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
C.“为”,介词,表被动/动词,成为、做。D.“之”,代词,他,指蔡确/助词,主谓间取独。
选D
选B
解析:
B.“分列第一、二名”错,原文“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当主考官欧阳修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的时,他又惊又喜,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
18.(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到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采分点:“比”,到,等到;“冠”,二十岁;“属文”,写文章。(3分)
(2)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的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
采分点:“浚”,疏通;“所溉”,所字结构,灌溉的田地;“以”,因此。(3分)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参考课下注释,句意1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参考课下注释,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到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从众多才子中选拔他做第一名,但又怀疑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就只评为了第二名,又把“《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评为第一。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凭借写的书信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一片哗然,不能心服,时间久了才信服这番话。
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召苏轼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突然间担任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优秀的了。”最终苏轼的想法不被允许。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苏轼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于是请求调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作诗借郝处俊的事来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蔡确流放到岭南。苏轼上密奏说:“朝廷如果处分蔡确轻了,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就不足;如果治蔡确的罪重了,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来讲,又是有所欠缺的。我认为应由皇帝下敕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下手诏宽赦他,那就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皇后心里认为苏轼的话很好,但却没有实行。苏轼外任做官,朝廷使用过去执政大臣的旧例,派宦官赏赐他龙茶、银盒,慰劳很优厚。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地上供的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卖出常平仓里储存的米,做了很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别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在用水方面很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的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的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这么做,茭白根堆积为田,湖中剩下的水的面积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中又含有很多淤泥,要三年淘挖一次,这成为百姓很大的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好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形成的田聚积在湖中,南北长三十里,筑成长堤以便通行。长堤筑成后,又种植了芙蓉树、杨柳在长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19.【答案】D.(2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D项,“心绪高昂”错。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因羁旅他乡而思念家乡,渴望归乡的情感,由“无日不悠悠”,可看出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由此可见,其心绪应该是低沉的,而不应是高昂的。
20.【答案】
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选择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感慨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分,列举至少3个意象1分;感情2分,“关注国家”或“以天下为己任”之类内容和“积极乐观”“昂扬向上”“壮志豪情”各给1分)
②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2分,列举至少3个意象1分;感情1分,写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归乡”之类,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意蕴的能力。
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 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生机勃勃、竞争向上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立意积极奋进,昂扬豪迈。而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在诗歌的首联就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塞”指边塞。“河”指黄河,“霜威”“云色”直接点出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汾水”这一意象则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诗人强调了自己“思归”之情的深远。
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太原早秋》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以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因此,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河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答案】(1)怅寥廓 (2)周公吐哺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樯橹灰飞烟灭 (5)栗深林兮惊层巅 (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白露横江 (8)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E
(D、“含蓄蕴藉”错;E、文中有“不丧失理智”的条件)(4分,每答对一个给2分)
23.①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2分)②多种情感中,惟有愤怒最真实。(2分)③愤怒可以使人做出光辉的业绩,可使生命充满活力,使人年轻。(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确定作答区域并加以概括即可。题目要求回答作者提出的“珍惜愤怒”的理由,依据文本结构第5自然段“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提出“要珍惜愤怒”,可以确定作答范围应其后面的自然段。然后由原文第6段“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第9段“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唯有愤怒,那是不计较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第12段“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等处,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4、比喻(1分);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有妨碍健康,减少寿命等消极作用;(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写出“消极作用”“负面影响”等总结性词语,各给1分)也能让人做出辉煌业绩,使人充满活力,让人年轻,具有积极作用。(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能写出“积极作用”“正能量”等总结性词语,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核对语言的体会揣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文中“愤怒”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而“利剑”是“双刃”。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愤怒”和 “双刃利剑”之间具有相似点,所以是比喻。分析“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的含义,要抓住两者之的相似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第2段,第3段内容讲“愤怒”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危害。文中“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等内容又能说明“愤怒”具有积极作用。
25.【答案】维持亲属亲密(1分),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1分),须有相当的平衡(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句“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已;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是走不出皮肤的”否定了亲属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是为后文的议论张本。第二句“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提出了维持亲属间的亲密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的观点。第三句“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的观点。所以文段的段意可以压缩为:维持亲属亲密,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须有相当的平衡。注意表达简洁,不超过字数。
26.【答案】②③④①(4分,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衔接的能力。③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讲的是“自尊、自重”,③句“摧眉折腰事权贵”意思是: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讲的是“尊重他人”,结合“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标榜……者与……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可知空一应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空二应选择“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②在前,③在后;④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是:多责备自己,而宽容别人。第三空处根据下文“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可知,此处要填的内容是与“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的意思完全相反,也就是“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所以此处应该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句填在第三空处;第四空处由上文“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可理解,是在讲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而①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所以此处应该填“己所不欲,勿施予人”,①句填在第四空处。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③④①。
27.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压力的来源——社会、家庭、自身。这些压力,有的来自内部,比如自己;有的则来自外部,比如家庭、社会等。然后,材料第二段则借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战略自信”讲话,阐述了我们对待压力应有的态度。这其中,“顶住压力”说明我们在压力面前应保持镇定、乐观的态度,不能被压力挫折打垮;“练好内功”则说明,我们应不断修炼提升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与底气迎接压力带来的挑战;“站稳脚跟”则重在一个“稳”字,只有坚定内心、打好基础,才有底气与能力应对压力。
由此可看出,本次写作的核心就是“压力”。除了材料中给出的信息之外,考生还可以针对“压力”展开更多的思考。比如,压力为什么会产生?压力可能来自挫折,可能来自挑战,可能来自苦难,也可能来自志向、目标,还可能来自家庭和社会。还可以思考,压力有哪些作用?正面看待,压力就是动力。人往往是有惰性的,没有了压力,人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甘愿在平庸中虚度年华;民族没有了压力,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如果压力过大会怎样?当压力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过重的负荷会产生负面的作用,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既可以正面看待压力,也可以反面看待压力,还可以辩证看待“压力”,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这是写作的核心。
立意:
1.在逼迫中奋起,于绝境中逢生
2.压力让生命绽放。
3.不要让压力成为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4.无压力,不成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