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式微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课堂小结
5
积累拓展
6
教学环节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重点)
3、体会诗歌主旨情感,提高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本诗出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知识必备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式 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ɡōnɡ
划分朗读节奏
理解诗词大意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语气助词。
昏暗。
为什么。
(如果)不是。
君主。
即露中,在露水中。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细读感悟
诗歌开头的方式独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化表达效果。这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有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
这首诗以劳役者的角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现的?
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问“为什么天黑了还不回家?”紧接着交代原因。寥寥几句,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诗经》中的常见风致:内容极其单纯,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作业
下面同是《诗经·邶风》里的诗歌,体会其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共18张PPT)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
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课堂小结
5
作业
6
教学环节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
3.体会诗歌主旨情感,提高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暗讽豪门世族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今四川崇州。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王勃赠送给杜少府这首诗。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 辅三秦,风烟 望五津。
与君 离别意,同是 宦游人。
海内 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
无为 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
huàn
què
理解诗词大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指长安。
指关中地区。
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
岔路口。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三秦辅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要说离别的心情(我跟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朋友,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也像是邻居一样。
所以不必在离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挥泪告别。
细读感悟
1.首联是在写景吗?
首联“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
送别画面。
所以此句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
2.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这里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柳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
4.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怎样的理解?
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表达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感情。这两句诗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黯然销魂的伤感、低沉的感伤基调,表现出豁达、乐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5.这首诗的尾联有什么作用?
回应题目,回应标题。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业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共17张PPT)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年级下
人教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壮美景色的诗,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课堂小结
5
教学环节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
3.体会诗歌主旨情感,提高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为相。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 湖水平,涵虚 混太清。
气蒸 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
欲济 无舟楫,端居 耻圣明。
坐观 垂钓者,徒有 羡鱼情。
划分朗读节奏
hán
hàn
jí
理解诗词大意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天空。
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渡。
闲居、平常家居。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齐平,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细读感悟
1.首联的“平”字有怎样的作用?
“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洞庭湖?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洞庭湖?
广阔、充满活力
颔联是怎样突出描写洞庭湖的广阔和充满活力的?
这两句实写湖景。“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撼”字从听觉和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还充满活力。
3.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4.尾联使用了典故,有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全诗通过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课堂小结(共13张PPT)
子衿
八年级下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课堂小结
5
教学环节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
3、体会诗歌主旨情感,提高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诗经》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知识必备
本诗出自《诗经·郑风》。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对方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划分朗读节奏
子 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nìnɡ
sì
tāo
tà
què
理解诗词大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你
深思的样子
岂,难道
接续,继续
衣领
佩玉的带子。
即挑达,独自俳佪的样子。
城门两边的楼台。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深思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继续给我寄传音讯?
青青的是你佩玉的带子,深思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独自徘徊张望啊,在这高高的城门两边的楼台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细读感悟
诗歌是如何表达主人公的情感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女子相思萦怀之情。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现了女子对恋人的强烈思念。
诗歌是怎样将主人公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一个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的女主人公形象。
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