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7 壶口瀑布
八年级下
你去过壶口瀑布吗?你眼中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
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明确所至,把握视角
4
细读所见,品味语言
5
理解所感,体会主旨
6
思考探究
7
课堂小结
8
作业
9
教学环节
搡( ) 霎 ( ) 噤( )
轧( ) 迂 ( ) 汩 ( )
潺 ( ) 旋( ) 漉 ( )
漩涡( ) 遏( )
sǎnɡ
shà
jìn
xuán
yū
zhá
ɡǔ
chán
lù
xuán wō
è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推
时
寒
出
回
汩
潺
打
湿 漉
怒不可
汩汩:
潺潺:
千军万马:
怒不可遏:
霎时:
刹那: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
可阻挡的样子。
极短时间。
极短的时间;瞬间。
词语解释
检查预习
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重点)
2.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的典型特征。(重点)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难点)
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精神,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学习目标
梁衡 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壶口瀑布 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知识必备
游记 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广泛,写法自由,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
所至(游踪)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文体知识
知识必备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作者是怎样表现所写景物的
作者有怎样的感悟?
整体感知
明确所至,把握视角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请你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后回答。
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
雨季的壶口瀑布
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2.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他的观景视角有什么样的转变?
请同学们分小组找出文中的句子进行总结。
第一次
“第一次是雨季”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
“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时间:雨季
地点:滩里→岸上
视角转变:俯视近观→平视远望
第二次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
“我一直走到河心”
时间:枯水季节
地点:沟底→河心
视角转变:
“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
“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
“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视角转变:俯视龙漕→仰观河面→俯视龙漕两边河水→特写巨石
细读所见,品味语言
3.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是雨季,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涛声
隐隐如雷
弥漫(扑面而来)
雾气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合作探究
4.作者在枯水季见到的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声音
气势
景物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5.作者是怎样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请你结合下面的句子进行分析。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拟人的运用
动词“挤”“撞”“推推搡搡”“撞”“碎”的使用
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
短句的使用
展现了河水奔腾激越、浩浩荡荡、白浪滔天、势如破竹的雄壮气势。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拟人、对比、排比的使用
动词“跌”“闹”“挤”“急”的准确使用
短句的使用
表现了黄河水流速极快、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浩荡之势,语言急促有力。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连用两个比喻
用后一个比喻去否定前一个比喻,以加强读者对黄河水的想象,看似否定,实为想象的递进。
作者力求用最准确的语言去呈现瀑布的特点。
两个比喻各有侧重,前一个比喻突出河水在溢出龙槽时平、大和浑厚庄重的特点,显示出柔和之美。后一个比喻则突出河水凝重、猛烈的特点,有阳刚力量之美。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用词
大量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
拟人的修辞
“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将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瀑布比作“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从声与色的角度形象地刻画出壶口瀑布的多姿多彩。
理解所感,体会主旨
6.面对“所见”,作者有何“所感”?
1.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水势之大),枯水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瀑布之险)。
2.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即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
3.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以脚下巨石诠释黄河的个性)
合作探究
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7.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水被压迫就会怒不可遏,忍耐后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让石头成孔、成眼,甚至让它成为深沟,甚至可以改变它的位置。
水的特点
作者从石头想到了什么?
石头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黄河的品格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人的个性
由写景转为议论
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
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作者赞美了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赞美黄河精神,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了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写河水时:
大量拟人:“推推搡搡”“前呼后拥”;
“翻个身再跌下去”似写水写人;
“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近乎主客观合一。
表达思考:
“我突然陷入深思”;
写统一对立关系:石约束水,水激荡石,由此引发思考,得出对黄河个性的看法。
恰切自然,所发议论与景物的特点存在契合之处。
思考探究
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的?
合作探究
本文写景细腻,通过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势形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这不仅是一篇有新意的游记,更是一篇带给人启迪的哲理散文。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本文的语言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具体特点:
在描写河水的动态画面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短促急骤的句式;在描写河底巨石的静态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则比较舒缓。
本文在描写河水时,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借人写水,非常生动形象。如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描写河水,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
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而生动。
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作业
古诗文中的壶口瀑布
“涌为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明)刘子诚
“吞吐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明)张应春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清)崔光笏
结合《黄河颂》《壶口瀑布》,写出自己所理解的黄河的个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