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 学写游记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写作 学写游记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17: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写作 学写游记
八年级下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理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写一篇游记。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写作指导
范文示例
写作实践
1
2
3
4
教学环节
1.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2.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游记: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的一种文体。
游记类型:
记叙型游记:以记录行程为主。
抒情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
写景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
说理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
写作指导
5月28日,我和爸妈一起去游览北海公园。
10点,我们到了公园门口,买票走进。
首先看到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湖,一些人在湖上划船,湖边有很多游客。
我们沿湖行走,湖边有亭子,亭子中有人休息。
我们登上了名为琼岛的小岛,看到了负有盛名的北海白塔。
所至:公园门口→湖→亭子→琼岛。
所见:门口→湖(大,游人多)→亭子(有人休息)→琼岛(小岛、北海白塔)。
所感:没有体现。
优点:按照游踪来写。
缺点:“流水账”式游记,缺乏对景物细致的描写,材料主次不清,详略不当,缺少自己游览时发生的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
怎样写好一篇游记?
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
写好游记的关键:
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最富有特征或代表性的,或者是你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其独特、令人难忘之处。
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一篇好的游记,往往还具有知识性。
1.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以《壶口瀑布》中“枯水季的壶口瀑布”部分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对景物进行定点观察的,我们能从中得出什么写作方法和启示。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景物之“奇”。
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写景物之“雄”。
一、描写景物
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写景物之“险”。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写景物之多姿多彩。
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写景物之震撼人心。
启示:
应该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中间到四周等。
多角度观察景物,如远疏、细看、俯瞰、仰视等。这样,描绘的画面、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层次分明,使景物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2.经过全面、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景物的形、声、色、味、气势、神韵和变化,才能表现出景物的独特之处。结合前面学习写景文章的经验,说说自己知道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春》)
方法:调动各种感官使所写景物丰满真实,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裙,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方法: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合,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描写景物的方法:
感官描写
特写镜头
动静结合
修辞手法
联想与想象
虚实结合
3.游记,写的就是自己的所见所感,是“我以我眼看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描写的景物就成为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结合《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想一想:怎样在写景中写出独特体验?
《壶口瀑布》: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对黄河水拟人化的描写中,像“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翻个身再跌下去”,似写水又似写人:而“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则近乎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合一,作者仿佛正是那滔滔河水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如冰窟中的风本应是寒冷刺骨的,可“感觉不到冷”的作者却听着风声,辨着方向,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作者在把主观与客观交织融合时,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或感慨于自然历史的无尽(写冰河上的风),或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写冰塔林、冰川),或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写冰下流水)。
启示:运用拟人、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等手法,写出独特体验。
二、结构安排
1.游记主要是描述游览者的见闻感受,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将自然风光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比较《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游踪有何不同,并说说如何根据游踪安排写作顺序?
《壶口瀑布》游踪:
雨季的壶口瀑布:站在河滩上
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游踪:
草坝子→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上→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冰窟→冰塔林
游踪不同:《壶口瀑布》的游踪是定点换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游踪是移步换景。
写作顺序:
①以游踪作为文章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②按照游览者独特体验,分类描摹,一般采用先概括再分述的结构方式。
2.以游踪或自身体验为线,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可以突出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结合《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内容安排,说说游记作品怎样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壶口瀑布》:
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突出其雄奇壮观、刚柔相济之美:作者先俯视龙槽,讲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描写脚下的巨石。
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表现黄河的磅礴气势,衬托了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刚柔相济之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详写作者置身于冰窟的所见所闻,突出各拉丹冬的雄伟圣洁、威严瑰奇的特点:呼啸的风,纷纷扬扬的雪粒,漂亮的冰体,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
略写探险中的危险和困难,作者身体的难受,近望冰山的千姿百态,衬托了各拉丹冬的威严。
启示:能体现景物特征(独特性)的要详写,而不能体现其特征的则要略写或不写。
3.作家徐迟曾提到有人说游记要有“一、政治经济情况:二、历史地理背景:三、社会风土人情;四、最好还有人有事。”也就是说,游记不只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化作品。我们写游记时,还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内容,以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化气息。
在游记中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前人的评价或者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等,以丰富游记的内涵,给景物添上一层诱人的人文色彩。
示例:
《登勃朗峰》:
写下山时车夫车技之高,叙述奇人奇事,具有传奇色彩。
《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明朝时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四方街,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徐霞客游记》,四方街中有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等,这些都使丽江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历史底蕴,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三、表达感情
一篇好的游记,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这样,文章才会有灵魂。请结合下列资料,看看《壶口瀑布》一文是怎样做到的。
1.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由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表现黄河的博大胸怀。)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联想到民族的伟大精神,引申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启示:在对景或物的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游记作品鲜明的主题色彩。
游记的题目:常以参观地地名为题,也可以个性化一点。
游记的结构:开头、正文、结尾。
敘述方法:借景抒情、由事及理。
写景顺序:时间、空间、游踪顺序等。
游记内容:特色景物、最打动人的景物。
多种写作技巧:比如移步换景、定点观察;多种表达、具有知识性……
写游记的技巧:
范文示例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2.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与叙述详略。
3.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感谢这一程(提纲)
1
清晨出发前往华山,因寒冷而感到后悔。
2
到达山脚,天气不好,只看到山体轮廓,虽感失望,但仍然乘索道上山。
3
从南峰前往北峰,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震惊。
4
前往西峰,看到云海壮观的景象。
5
获得感悟,懂得只有努力才能进入更高层面的道理,感谢这一程。
感谢这一程
早晨六点,我便从西安乘车前往华山。朦胧的睡意被清晨的小雨带走,在这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里,我竟被冻得瑟瑟发抖,出师不利呀!我有点后悔了。
到达山脚后,我本想一睹华山的全貌,不料却被厚重的云层挡住了视线,只有一圈灰色的轮廓若隐若现,我颇感失望。坐了几分钟的索道后,景色仍没有变化。忽然,索道剧烈晃动了一阵,我震惊了!原来,这时索道已经开始直线爬升。山下的树迅速远去,我也越来越接近灰色的岩壁。不一会儿,索道就到头了,下面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山势拔地而起,与地面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夹角,若是不坐索道,我一定无法到达。
欲扬先抑,埋下伏笔。
开头讲述自己这一程因“出师不利”而感到后悔,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为后文自己收获的深刻感悟埋下伏笔。
所至:山脚、索道
所见:山的灰色轮廓、岩壁、绿色的海洋
所感:失望、震惊
此时在南峰,通往西峰的登山阶直插云霄,这使我望而却步,于是决定向北峰前进。攀爬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被浓雾包围,到最后只能勉强看见脚下的路。踏过一道石坎,眼前豁然开朗,那里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华山论剑”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2003年陕西电视台邀请金庸先生做完华山论剑的节目后,金庸先生登上华山亲笔所题的。其字铁画银钩,一笔一画像一把把利剑,可谓是“力透石背”!走到前方论剑之地,四周被浓雾环绕,而这平台上竟没有一丝雾气!我不禁感到震惊,不由得赞叹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所至:南峰
所见:浓雾、镌刻“华山论剑”的巨石、论剑之地
所感:豁然开朗、震惊、赞叹
引用真实事件。
小作者介绍了华山上“华山论剑” 四个字的来历,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可读性更强。
踏上通往西峰的登山阶,十几步后石阶变得几乎垂直,只有横着脚才能勉强站稳。就这样走了三百多步后,我进入了一片雾气之中。再往上走十几级石阶,雾气忽然散去,眼前出现一片云海,四周空无一物,只有面前的华山最高峰——北峰,高耸入云。原来,在这云层中,上一步是天,下一步是地,层层雾面便是天地的分界线啊!
描写细腻,场景壮观。
小作者将自己看到的云海胜景生动细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充分展示出华山的壮美风光。
我突然明白,当人们在某一层面的顶端时,其实就像是在山腰的那层雾气之下,人们以为已经到了尽头。若继续向前,便会陷入迷茫,就像迷失在这雾层中。但当人们再向前迈几步,就会进人一个全新的层面。那时,人们会发现,原来自己之前只是处在这一层面的最底端罢了。
这次华山之旅让我明白,永远不要骄傲自满,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进人更高层!感谢这一程!
所至:通往西峰
所见:云海、北峰
所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收束全文,卒章显志。
文末阐述了自己领悟到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凸显“感谢这一程”的主题,感悟深刻,点明主旨。
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小作者依次按照前往华山、攀登南峰、北峰、西峰的顺导来记叙,游踪清晰;将自己的心情与感悟穿插于游览的各个阶段,双线并行,层次分明。
②语言平实,情感转变真实。小作者运用口语化的文笔将游览过程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另外,小作者的心情由开始的后悔到失望、再到后来的震惊、喜悦,情感转变自然而又真实。
名师点评
参观一处纪念馆(或博物馆、展览馆),以《参观》为题,写一篇参观记。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参观时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记录,作为写作的素材。
2.参观过程中看到的东西不可能全都写进作文中,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参观的目的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在适当的地方,要点出你所得到的教益或受到的启发。
写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