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说课教案
§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并在编排方面巧妙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以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①.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②.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柱体和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难点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二、学法分析(说学法)
1 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对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 学法指导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 “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直观教学法:以观看生活中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 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感受,让学生 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 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学方式 时间分配
(一)创 设 情 境、导 入 新 课 1、师: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大家想不想去北京奥运村看看?生:想……师:那就让我们带上这些好吃的乘上神舟六号出发吧……。一路上我们看到泉港石化港口的储油罐、上海东方明珠塔、中国长城、北京故宫,最后到达北京奥会场馆。{老师边描述边向学生展示上面黑体字中的图片}2、在学生惊叹于它们千姿百态和雄伟壮观时:师:刚才我们所欣赏的图片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几何知识。今天老师不但带你们走进了奥运村,还要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这美妙《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世界 。(由此点题并板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通过电脑对一些日常生活常见图片展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同时创造一种探索的情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电 脑 图 片展 示 3分钟
(二)分 组 讨 论、探 索 新 知 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6人一组。首先让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题目:(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⑴、下面图形中左边是一些具体的物体,右边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立体图形对应的实物用直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⑵、写出下面与实物相类似的立体图形的名称。. ( ) ( ) ( ) ( ) ( ) ( )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柱体与锥体、柱体与柱体、锥体与锥体间的区别与联系。(老师巡场指导)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同学纠正、补充。 1、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2、让学生大胆想像,并通过讨论确认想像结果的正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下一个环节教学中进行补缺补漏。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7分钟
(三)教 师 演 示 归 纳 教师利用自做的教具演示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几种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⑴按底面⑵按侧面(板书:立体图形的分类)3、围成教科书图4.1.1(1)和(5)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板书:多面体) 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图形。 老 师自 做教 具演 示 6分钟
(四)反 馈 练 习 练习题1:下列图形中是圆柱的是( )(A) (B) (C) (D)练习题2:判断下列的陈述是否正确⑴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不一样大( ) ⑵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 )⑶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四边形( )⑷圆柱的侧面是平面( )⑸棱锥的侧面不一定是三角形( )⑹柱体都是多面体 ( ) 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 抢 答方 式 5分钟
(五)课 题 拓 展 阅读:教科书127页 阅读材料并完成表格。同学们,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也像我们一样,在对几何体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以后,我们将沿着欧拉的足迹,通过研究点、线、面……走进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法宝,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佳途径,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动力……。 阅 读填 表 7分钟
(六)总 结 启发学生回顾新知、激励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个体总 结集体补 充 2分钟
(七)实践操作 用牙签和橡皮泥制做三棱柱、三棱锥、四棱柱、四棱锥。 体现课改理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动 手制 作 5分钟
(八)作业 1、预习4、2画立体图形 128~130页2、准备正方体、圆柱、四棱锥
(九)板 书 设 计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收获:立体图形分为三大类:柱体、锥体、球体圆柱A:柱体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B:锥体 圆锥C:球体围成棱柱和棱锥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立体图形进行识别、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交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中充分体课改精神,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总之,我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两大特色:
1、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掌握数学。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产实践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布置作业
动手实践
知识小结
评价展望
巩固新知
归纳总结
汇报成果
探索讨论
小组分工
展示图片
引入新课
情景导入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6 页(共37张PPT)
一、教材分析
二、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二、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例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评价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1 学生情况
2 学法指导
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一、教材分析
二、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评价
1、直观教学法:
以观看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
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
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情景教学法:
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
感受。同时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
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比较教学法:
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
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二、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评价
(一)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
(三)演示归纳
(四)反馈练习
(五)课题拓展
(六)知识小结
(七)实践操作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将在我国
首都北京召开,大家想不想去北京
奥运村看看?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
黄颖颖同学提供
神舟六号飞船
泉港石化储油罐
上海东方明珠塔
中 国 长 城
北 京 的 故 宫
2008年北京奥会场馆
2、刚才我们所欣赏的图片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几何知识。今天老师不但带你们走进了奥运村,还要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这美妙《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世界 。
张汉兴同学提供
奥运火炬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6人一组。
2、首先让学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合作完成下面题目:(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
⑴、下面图形中左边是一些具体的物体,右边是一
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立体图形对应的实物用直线
把它们连接起来。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
⑵、写出下面与实物相类似的立体图形的名称。.
( ) ( ) ( )
( ) ( ) ( )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柱体与锥体、柱体与柱
体、锥体与锥体间的区别与联系。(老师巡场指导)
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同学纠
正、补充。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教师利用自做的教具演示圆柱、棱柱、圆锥、棱锥
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几种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
别。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⑴按底面
⑵按侧面(板书:立体图形的分类)
3、围成教科书图4.1.1(1)和(5)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
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
(板书:多面体)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练习题1:下列图形中是圆柱的是( )
(A) (B) (C) (D)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练习题2:判断下列的陈述是否正确
⑴.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不一样大( )
⑵.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 ( )
⑶.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四边形( )
⑷.圆柱的侧面是平面( )
⑸.棱锥的侧面不一定是三角形( )
⑹.柱体都是多面体 ( )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多面体 顶点数(V) 面数(F) 棱数(E) V+F-E
正四面体 4 4 6 2
正方体 8 6 12 2
正八面体 6 8 12 2
正十二面体 20 12 30 2
正二十面体 12 20 30 2
正四面体
正方体
正八面体
正十二面体
正二十面体
顶点数+面数-棱数=2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同学们,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也像我们一样,在对几何体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得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以后,我们将沿着欧拉的足迹,通过研究点、线、面……走进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启发学生回顾新知、激励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1)今天我们所学的立体图形可分为几大类?哪几大类?
(2)柱体又可分为圆柱和棱柱。
锥体又可分为圆锥和棱锥。
(3)圆柱、棱柱、圆锥、棱锥这四种 立体图形中,哪几种是立体图形?为什么?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牙签和橡皮泥制做三
棱柱、三棱锥、四棱柱、四棱锥。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预习4、2画立体图形 128~130页
2、准备正方体、圆柱、四棱锥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我们的收获:
立体图形分为三大类:柱体、锥体、球体
A:柱体
圆柱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B:锥体
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
C:球体
围成棱柱和棱锥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
形,又称为多面体。
一、教材分析
二、学法分析
三、教法分析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评价
初中数学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总之,我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两大特色:
1、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掌握数学。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产实践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