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人与环境
A卷·夯实基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 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 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 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A正确;
B、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因此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B正确;
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释放,C错误;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D正确。
故选:C。
2.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活动中,测量项目不包括( )
A. 二氧化碳含量 B. 温度 C. 悬浮颗粒 D. 细菌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调查水质包括测量温度、pH、细菌含量、悬浮颗粒及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等,无需测定二氧化碳含量。
故选:A。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C.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识记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错误;
B.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CO2的含量大量增加,B错误;
C.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正确;
D.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D错误。
故选C。
4.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利于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增加
B. 进行物理沉降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C. 种植水生植物并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
D. 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
【解析】
A、藻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溶解氧浓度减少,A错误;
B、进行物理沉降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B正确;
C、种植水生植物并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C正确;
D、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 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C.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
【解析】
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A正确;
B、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正确;
C、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C错误;
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正确。
故选:C。
6.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碳酸
B.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C. 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D.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不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B错误;
C、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C正确;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D错误。
故选:C。
7.我国科学家与国外专家共同创建国际大型数据库,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精准刻画出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复苏和辐射事件,揭示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B. 海洋生态系统的“景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可能与全球气候温度的剧烈变化有关
D. 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含量的协同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A错误;
B、海洋生态系统的“景观”功能属于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故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可能与全球气候温度的剧烈变化有关,C正确;
D、不同的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的碳循环,而不同的碳循环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故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含量的协同作用可能存在差异,D正确。
故选:A。
8. 202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
D. 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物,C错误;
D、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措施,D错误。
故选:A。
9.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的碳元素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无机环境
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循环
C.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 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物质循环中的碳循环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燃烧返回无机环境,A错误;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通过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正确;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C正确;
D、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可能会打破碳平衡,引起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
故选:A。
10. 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此举立即引发多国抗议与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 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 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 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因此核污染将会随着物质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A正确;
B、由于人类对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因此,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B正确;
C、核污染不仅是涉及的元素本身,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产生的核辐射可能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这是日本政府不遵守人类公德的表现,因为这种核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不食用海产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C错误;
D、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且都有责任遵守,因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该做到的,D正确。
故选:C。
11. 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活动在中国杭州举办,主题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主旨是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共同的家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 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
C.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D. 建立风景名胜区、植物园等,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物质循环具有反复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错误;
B、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导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量排放,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B正确;
C、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C错误;
D、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会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D错误。
故选:B。
12.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是当今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引起大范围雾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
C. 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解析】
A、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所以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B正确;
C、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意味着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错误;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D正确。
故选:C。
13.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 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 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 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解析】
A、红树林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因此“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较强,B正确;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C。
14.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
由题意可知,“记录到146种水鸟”,体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栖息地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故选:C。
15.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A.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 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 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解析】
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能够有效的提高长江流域中鱼类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型,属于生态保护措施,A正确;
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是针对个人的身体健康考虑,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B错误;
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属于生态保护措施,C正确;
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属于生态保护措施,D正确。
故选:B。
16.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功能;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去除地理隔离,这样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B正确;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声属于物理形式,因此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D错误。
故选D。
17.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 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 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A、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A正确;
B、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淡水富营养化有关,B错误;
C、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D、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D正确。
故选:B。
18.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答案】A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解答】
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故选:A。
19.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原因、危害及缓解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全球性气候变化
(1)变化原因及危害:
(2)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解答】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
B.人类活动是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B错误;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的有效措施,C正确;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D正确。
故选B。
20.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关生态环境及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 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B. 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及其保护,考查对全球新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理解和识记。可在熟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答题。
【解答】
A.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应进行易地保护,A错误;
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种类减少,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均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正确。
故选D。
21.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生态工程的原理
【解析】
A、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库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生态恢复工程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正确。
故选:A。
22.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与生物有关的说法,有些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些违反生物学原理。以下说法中有科学依据的是( )
A. 长时间炖煮会破坏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
B. 转基因抗虫棉能杀死害虫就一定对人有毒
C. 消毒液能杀菌,可用来清除人体内新冠病毒
D. 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都不一样,肯定不是亲生的
【答案】A
【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解析】
A、纤维素属于多糖,在长时间高温的作用下,会导致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遭到破坏,A正确;
B、转基因抗虫是利用的靶向技术,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故转基因抗虫棉能杀死害虫,但不一定对人有毒,B错误;
C、消毒液能够杀死物体表面的大部分细菌,但不能用于人体内杀菌,否则会导致人体不适、中毒等问题,C错误;
D、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都不一样,也可能是亲生的,如:A型血和B型血的父母也可以生出O型血的孩子,D错误。
故选:A。
23.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的鸡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农业能够很好地实现循环经济
B. 该养殖模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人为补充能量
C. 鸡粪作为饲料喂猪、喂鱼,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 该生态系统通过加长食物链来达到物质循环利用和再生的目的
【答案】A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原理、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的实例与发展前景、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分析】
本题重在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生态农业能够很好地实现循环经济,A正确;
B、该养殖模式不能完全自给自足,需要人工补充能量,B错误;
C、鸡粪作为饲料喂猪、喂鱼,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
D、该生态系统通过加长食物链来达到物质循环利用的目的,D错误。
24.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南方很多地区在桑园中种植大豆运用了轮种技术
B. “过腹还田”可实现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C.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属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D. 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答案】C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生态工程的原理
【解析】
A、南方很多地区在桑园中种植大豆运用了间种技术,A错误;
B、“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属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C正确;
D、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D错误。
故选:C。
1、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艺系统。其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掌握生态农业的意义,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5.如图为某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沼气池可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中的能量利用率
B. 沼渣、沼液还田本身并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源物质
C. 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D. 从经济效益分析,人的粪便属于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
【解析】
A、建立沼气池可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中的能量利用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由模式图分学可知,沼渣、沼液还田给农作物提供了有机肥,但沼渣、沼液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源物质,B正确;
C、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正确;
D、从经济效益分析,人的粪便在沼气池中产生沼气,这属于系统对外部的物质输出,D错误。
故选:D。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趋于自给自足
B.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能量的散失趋于逐渐减少
C. 将破碎的生境恢复到被破坏前状态的工程举措,应遵循生态学原理
D. 生态恢复是通过各种方法改良和重建已经退化或破坏了的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生态工程的原理
【解析】
A、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稳定,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趋于自给自足,A正确;
B、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由于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呼吸作用等过程增强,系统内能量的散失趋于增多,系统内的能量供给仍然依赖外界,比如阳光,B错误;
C、将破碎的生境恢复到被破坏前状态的工程举措,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如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尽快恢复,C正确;
D、目前人类通过生态工程对已经被破环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生态恢复是通过各种方法改良和重建已经退化或破坏了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
27.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倡“绿色”出行,可缓解温室效应
B. 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
C.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退耕还林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
【解析】
A、绿色出行又称低碳出行,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绿色出行能减少碳排放,故能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也会加大,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加剧环境的污染,B正确;
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退耕还可以有效治理被损害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28.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根据这一生态学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A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
【解析】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三个方面,B正确;
C、“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
D、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29.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 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 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实例与发展前景
【解析】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简单,A错误;
B、因湿地退化食物单一,鸟类种类减少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错误;
D、湿地退化主要影响到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3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知,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存在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用来规范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和生态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在西北地区建立“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
B. 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主张适度采伐原则
D. 为了使养分还田而将植物秸秆焚烧处理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态工程的实例与发展前景
【解析】
A、西北地区缺水,“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适于在南方建立,A错误;
B、生活垃圾中可能含有废弃塑料、电池等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所有将生活垃圾回收直接撒到农田中作为有机肥是错误的,B错误;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提出不过分伐树,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主张适度采伐原则,C正确;
D、将植物秸秆焚烧会污染空气,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题,共40分。
31.“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得到了良性发展。如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______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的工程体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过______(填生物名称)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3)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______。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主要是______。
【答案】物质循环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农作物 硝化细菌 协调与平衡 整体性 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另一种产品的投入) 秸秆、人畜粪便中的能量被多级利用(或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与发展前景
【解析】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在沼气池中,氨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3)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4)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人畜粪便中的能量被多级利用(或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农作物 硝化细菌
(3)协调与平衡 整体性
(4)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或另一种产品的投入) 秸秆、人畜粪便中的能量被多级利用(或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
32.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对湿地进行研究是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目标的重要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湿地时,群落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对群落的 ______ 、空间结构及演替过程的研究;生态系统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 ______ 及稳定性的研究。
(2)湿地中分布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下列能量流动示意图中,a、b、c、d表示能量值(单位:KJ)。若鱼类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某种蟹以鱼的粪便为食物,则该蟹获得鱼的能量为 ______ KJ;b表示 ______ 的能量值。
(3)湿地能够消减环境污染。例如,当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湿地后,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______,减轻或消除污染,从而使湿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若持续不断地向湿地中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湿地也会出现崩溃。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4-)湿地能够为造纸提供原料,还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答案】物种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 0 鱼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微生物分解 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 直接和间接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生态工程的实例与发展前景
【解析】
(1)研究湿地时,群落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和演替过程的研究;生态系统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研究。
(2)若鱼类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某种蟹以鱼的粪便为食物,鱼的粪便的能量不属于鱼同化的能量,则该蟹获得鱼的能量为0KJ,b表示鱼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
(3)当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湿地后,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减轻或消除污染,从而使湿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湿地也会出现崩溃。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
(4)湿地能够为造纸提供原料,还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物种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
(2)0 鱼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3)微生物分解 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
(4)直接和间接
3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态工程是对______进行修复重建,对______进行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行“______”的原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实行生态工程,很多时候还需要考虑人文关怀、贫困地区的收入等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在保护濒危植物方面,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微型繁殖运用的是______技术,其原理是______。
(5)在处理城市生态系统垃圾时,采用了生物治理法,分解者处理垃圾的相关目的基因从分解者体内用______酶切割下来,再与______相连导入受体菌。
【答案】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 整体性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限制 运载体(或载体或质粒)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生态工程的原理
【解析】
(1)生态工程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解决“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遵循了是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4)微型繁殖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5)从分解者体内获取处理垃圾的相关目的基因需要用限制酶进行切割,再利用DNA连接酶将之与运载体连接起来,导入受体细胞。
故答案为:
(1)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
(2)循环经济
(3)整体性
(4)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5)限制 运载体(或载体或质粒)
34.近年来,全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______稳定性。
(2)生态学中的“干扰理论”认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______进行。
(3)花香会引来蜜蜂等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功能。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在农田管理措施中,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______。为生产无污染的食品,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请提出一种生物防治的措施 ______。
(5)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以及一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其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价值。
【答案】抵抗力 速度和方向 信息传递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引入天敌,施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将其消灭 直接和间接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信息传递的作用和应用
【解析】
(1)”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数目,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花香会引来蜜蜂等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4)除草治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引入天敌,施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将其消灭。
(5)发生各种生态农业、生态工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收益,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抵抗力
(2)速度和方向
(3)信息传递
(4)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引入天敌,施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虫将其消灭
(5)直接和间接
35.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______,群落发生 ______演替。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_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表。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 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 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 ______;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______。【答案】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降低 次生 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野艾蒿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种植野艾蒿 喷洒锈菌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1)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型增长。生物入侵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降低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2)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是以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则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故答案为:
(1)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降低 次生
(2)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野艾蒿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种植野艾蒿 喷洒锈菌第04章 人与环境
A卷·夯实基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 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 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 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2.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活动中,测量项目不包括( )
A. 二氧化碳含量 B. 温度 C. 悬浮颗粒 D. 细菌含量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B. 温室效应是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C.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D.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4.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利于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增加
B. 进行物理沉降是水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C. 种植水生植物并及时收获可减轻N、P造成的水体污染
D. 正反馈效应可能导致水体污染愈加严重
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 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C.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
6.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碳酸
B.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C. 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D.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不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
7.我国科学家与国外专家共同创建国际大型数据库,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精准刻画出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复苏和辐射事件,揭示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B. 海洋生态系统的“景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可能与全球气候温度的剧烈变化有关
D. 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含量的协同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8. 202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
D. 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措施
9.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的碳元素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无机环境
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循环
C.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 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10. 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放入大海,此举立即引发多国抗议与国际社会的关注。德国一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显示,从排放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个区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B. 核污染产生废水无法彻底净化达标,说明人类海水净化处理技术有限
C. 核污染将会使海洋生物产生变异,不食用海产品就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D. 核不扩散条约各个国家都应遵守,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11. 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活动在中国杭州举办,主题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主旨是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共同的家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 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
C.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D. 建立风景名胜区、植物园等,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12.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是当今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引起大范围雾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导致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治理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都需要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
C. 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的出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3.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 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 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 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14.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 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5.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 )
A.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 B. 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
C. 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D.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16.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7.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大,保护好海洋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物排入、海上活动和直接向海洋倾倒废物
B. 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C. 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保护沿海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
18.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19.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20.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关生态环境及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 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B. 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1.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2.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与生物有关的说法,有些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有些违反生物学原理。以下说法中有科学依据的是( )
A. 长时间炖煮会破坏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
B. 转基因抗虫棉能杀死害虫就一定对人有毒
C. 消毒液能杀菌,可用来清除人体内新冠病毒
D. 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都不一样,肯定不是亲生的
23.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的鸡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农业能够很好地实现循环经济
B. 该养殖模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人为补充能量
C. 鸡粪作为饲料喂猪、喂鱼,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D. 该生态系统通过加长食物链来达到物质循环利用和再生的目的
24.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南方很多地区在桑园中种植大豆运用了轮种技术
B. “过腹还田”可实现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C.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属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D. 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25.如图为某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沼气池可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中的能量利用率
B. 沼渣、沼液还田本身并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源物质
C. 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D. 从经济效益分析,人的粪便属于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趋于自给自足
B. 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时,系统内能量的散失趋于逐渐减少
C. 将破碎的生境恢复到被破坏前状态的工程举措,应遵循生态学原理
D. 生态恢复是通过各种方法改良和重建已经退化或破坏了的生态系统
27.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倡“绿色”出行,可缓解温室效应
B. 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
C.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退耕还林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8.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根据这一生态学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29.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 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 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3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知,历朝历代或多或少皆存在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用来规范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和生态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在西北地区建立“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
B. 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主张适度采伐原则
D. 为了使养分还田而将植物秸秆焚烧处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题,共40分。
31.“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得到了良性发展。如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______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的工程体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过______(填生物名称)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3)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______。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主要是______。
32.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对湿地进行研究是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目标的重要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湿地时,群落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对群落的 ______ 、空间结构及演替过程的研究;生态系统水平上主要集中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 ______ 及稳定性的研究。
(2)湿地中分布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下列能量流动示意图中,a、b、c、d表示能量值(单位:KJ)。若鱼类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某种蟹以鱼的粪便为食物,则该蟹获得鱼的能量为 ______ KJ;b表示 ______ 的能量值。
(3)湿地能够消减环境污染。例如,当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湿地后,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 ______,减轻或消除污染,从而使湿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若持续不断地向湿地中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湿地也会出现崩溃。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4-)湿地能够为造纸提供原料,还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3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态工程是对______进行修复重建,对______进行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行“______”的原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实行生态工程,很多时候还需要考虑人文关怀、贫困地区的收入等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在保护濒危植物方面,运用了很多技术,比如微型繁殖运用的是______技术,其原理是______。
(5)在处理城市生态系统垃圾时,采用了生物治理法,分解者处理垃圾的相关目的基因从分解者体内用______酶切割下来,再与______相连导入受体菌。
34.近年来,全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 ______稳定性。
(2)生态学中的“干扰理论”认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______进行。
(3)花香会引来蜜蜂等昆虫,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功能。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在农田管理措施中,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______。为生产无污染的食品,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请提出一种生物防治的措施 ______。
(5)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以及一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其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价值。
35.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 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 ______,群落发生 ______演替。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_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表。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 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 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 ______;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