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进母亲的怀抱
——《回延安》逐字稿
一、导入
延安,是一个无比神圣的名字,那里有宝塔山,有杨家岭,有枣园,每一个地方都像闪亮的红星,曾映亮了大半个中国。那里,曾有大批进步青年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后来这些人离开后对延安魂牵梦萦。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
二、学习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知识,学习比兴手法。
2.准确归纳每章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三、作者介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与丁毅合作创造的新歌剧《白毛女》享有很高声誉,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历任华北联大文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四、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可想而知,贺敬之当时在写这篇文章时肯定是非常的兴奋,见到亲人非常的感到非常的亲切。
五、整体感知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钟。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填的未必跟老师的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近就可以。
1.第一部分,这部分写的是回延安,主要内容——抒写刚回到延安时的情景和心情。
①情景是什么?主要是通过哪几句诗反映的?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用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延安富有地方特色的情景来写欢迎的场面。
②作者的情感——激动,通过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就表现了他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而贴在心窝上。通过抓、贴、紧紧,表现出了刚看到延安的激动。
诗人好像思念的程度还没有写够。他接下来就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来表达他对延安的无限的思念,以及他眼前看到延安的激动。
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
小节的最后,还有一个词,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此时诗人的情感。用一个扑字胜过了千言万语。
2.第二部分的线索,如果讲第一部分是回,第二部分就是忆。追忆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①哪些地方写到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
东山的梅子,西山的鼓,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肩膀上的红旗,指的是战斗生活;手中的书是学习生活;东山上的梅子,西山的鼓,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当时诗人的劳动生活。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写离别延安时候的情景。包括二十里铺送别柳陵铺银。二十里铺送,也是在回忆当年分别的场面。
②诗人的情感是什么?
回忆,当然是有怀念的情感在里面。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手把手儿教会了我。这两句诗里面体现了他的感激之情。
3.第三部分
这部分描写的是见到了亲人的热烈场面,诗人细细的描摹了亲人们欢聚一堂的情景。
主要用的是场景描写。
①如果我们把整部分细细的来看一下,这个场景地点在哪里?
摇动在炕上。
②场景描写一定会有环境。环境是什么?
有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另外,估计这炕上桌上摆着米酒油膜,炕里头有木炭,火在燃着。
③人物有哪些?
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娃娃们,
④事情有啥呢?
老爷爷进门,气喘吁吁,和我面对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团支书领进了社主任。看到当年的社主任已经由放牛娃变成了一个领导了。
娃娃们在干什么呢?争抢着窗纸,窗花,一口口米酒。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在一起喝酒。
千万句话是在聊天,聊些什么内容? 10 年来革命大发展
⑤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是非常的兴奋
4.第四部分描写了延安城的崭新的面貌。
叙事线索是看延安。作者的情感是透露着他的一种喜悦,还有赞美之情。
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包括叠词,比喻,夸张。在这部分当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非常的多。我们可以看到,经过 10 年的改造,延安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第五部分。第五部分是祝福延安
主要的内容,回顾了延安的光辉的历史,并且展望了延安的锦绣前程。
延安的光辉历史,先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展开了联想的翅膀。从延安的宝塔山,枣园的灯光到天安门城楼,也就是概括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整个的历程。
走着咱英雄几辈人。在这句诗里面,我们能够读出诗人的一种赞美和自豪之情。
后边还有一句说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在这句诗里面体现了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许,展望了延安的锦绣的前程。
过渡:好,这样我们回顾了这首诗歌整体的一个内容。
六、“信天游”知识
好,我们下面要来看一看这首诗歌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它是一首民歌。陕北民歌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
信天游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1.从格式上来说,它是两句,一节压一个韵,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个小节表达一个意思。
2.常常在诗歌当中会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独属于它的有比兴、夸张。
比兴手法。我们要说一说比,指的是比喻;兴,是起兴。什么叫起兴?就是我要讲这个事物,但是一开始时候我不说他,我是先讲别的事物,由别的事物来引起我真正要讲的事物。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第一句,就用的比兴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实作者真正要说的是自己品德高尚,虽然我住的是简陋的屋子,但是我品德高尚。他一开始先说山不高,但是有神仙在,他就有名了。水不深,有龙在,水就有灵气了。这就是先由别的事物引起,再接着说到自己真正要说到的事物,这就是兴。
3.在写诗歌的时候会有一些叠字。
4.调子很自由。歌手用同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有的时候旋律上稍加一些变化。
七、鉴赏品味
下面我要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所讲的信天游的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全诗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找到诗歌中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分析它的含义和好处。
3.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1.我们来先说第一个任务。
举第六诗节和第七诗节中“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我们可以看到,从形式上来讲,它是两句连在一块的,另外带和来压的都是 i 的音,这个符合它是节内押韵的形式。
什么叫形式活泼?它并不是要求我每两节里边每一句的字数都要求相等,像律诗那么的严格,因此它还是比较活泼的。
我们再来看第7句,第七诗节,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来和怀也是押韵的。诗行,错落有致。我们读起来的时候高亢悠远,有一种韵律的美感。
2.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
这首诗歌当中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地方主要是这样几句。
一句是,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还有树梢树枝树根根,青山清水有清人。再有就是第五部分当中杨家岭的红旗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好。我们从里面选择羊高高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来分析一下这里比是什么,比作什么。
它是用羊羔羔吃奶,比喻我的成长。
以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同时又是一个起兴,目的是为了要说明后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谁养活我呢?当然是延安母亲养活我了。
所以这句诗表达的含义,是说明了延安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就好好比羊羔羔吃奶,一眼望着妈。
比兴的好处是什么?他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3.好。我们来看第三个任务。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请你找出几处,感受一下陕北的地域风俗。
诗当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有两类,一类是陕西方言,有的是以叠词的形式出现的,如树根、羊羔羔,几回回,几根根。白生生。还有一些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这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的使用,它给人一种自然、淳朴的感觉,形象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
还有一类是诗中的“白羊肚手巾”“宝塔山”“窑洞”“枣园”“窗花”等带有陕北鲜明的地方色彩的词语。是属于陕北的特殊的一些事物、景物。我们来欣赏一下。
这是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沿河来。
宝塔山,到了延安,如果没有见到宝塔山,就等于没有到延安。
还有这种。白生生的窗子,红窗花,富有陕北特色的民俗。
杨家岭革命旧址。这是毛泽东旧居。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八、指导朗读
好。这首诗歌我们还需要进行朗读,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等会儿我指导完之后,同学们就可以在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上,进一步的来进行朗读。
(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
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九、总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