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17: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23* 马说
八年级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情境导入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故事中的千里马非常幸运,因为它遇到了伯乐,所以有了驰骋沙场,显身扬名的机会。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会遇见自己的伯乐呢?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的韩愈的《马说》,看看他对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初读:晓畅文意
3
再读:感受遭遇
4
朗读:体会语气
5
课堂小结
7
虚词迁移练习
8
作业
9
思考探究
6
教学环节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重点)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难点)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写作背景
知识必备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以及后面将会学到的《捕蛇者说》《师说》都是这样的文体。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千里马
初读:晓畅文意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整体感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áo
zhǐ
pián
shí


xiàn


sh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同“衹(只)”,只、仅。
奴仆。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犹,尚且。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面对。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重点实词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1)故虽有名马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马也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不饱,力不足 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贵的
著称
有时
此、这 
充足 
怎么
正确方法
同“饲”,喂 
才能、才干
持,握,拿
重点虚词

速记口诀:“其”代他(她/它)那和自己,反问推测或祈使。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不得志,独行其道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它(们)”“他/他/它(们)的”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的”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一犬坐与前
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这个,这里,这些”“那,那个,那里,那些”
可译为“其中的”
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其此之谓乎
副词
表示反诘,可译为“岂,难道”
表示推测,译为“大概,或许”
表肯定,其实。
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
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其他虚词
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而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方式,不译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起调节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用
介词,按照
(4)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千里之能/故虽有名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在
犹,尚且 
介词,和
连词,表让步,虽然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祗”同“衹(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表现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3.一词多义
(1)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3)食
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能力
能够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是马也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吃完 
竭尽
用马鞭驱赶
5.特殊句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为“于奴隶人之手祗辱,于槽枥之间骈死”
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为“千里马者”
“也”前省略宾语“它”
省略句
反问句
再读:感受遭遇
1.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日行千里且食量惊人。
整体感知
2.千里马有何遭遇?
为什么?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是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文中的“食马者”是个什么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不识马
平庸浅薄
愚昧无知
不知马
(结论)
策之不以其道(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现)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被埋没)
5.《马说》说的是谁?
说的是韩愈自己。
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
马──千里马
人──人才
托物寓意
拓展资料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6.全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一共有5个“也”字,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再次诵读,体会“也”字的妙用。
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称
二者有什么区别?
第一段表现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如果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就会有意犹未尽之感,而结尾“也”字的运用恰当地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朗读:体会语气
合作探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求其能千里?
二者有什么区别?
第二段段末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个“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矣!
可以这样替换吗?
不能。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如果换成“矣”,这种嘲讽之意就减轻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两个“也”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也”字用在句末,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后一个“也”字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被埋没后果。
三个排句,都无主语,在“鸣之”之前更换了主语,主语由人变成马,加上“而”,使读者辨识到主语在变换,读起来气势更旺盛,语气更强烈。
作者表面上是在说“食马者”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的统治者即使申诉也是无用的含义。
把“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删去,行不行?
思考探究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 而意在其中。
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 “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本文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第2段
第3段
第1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人才)遭埋没,食马者(统治者)不知(愚妄浅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全文主旨)
痛惜
谴责
嘲讽
托物寓 意

怀才不遇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实
2.脉络清晰,结构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子墨子言:“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节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虚词迁移练习
请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选择正确的意义和用法,并填写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②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的”。
③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A.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__________
B. 欲穷其林 __________
C. 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



作业
阅读下面的短文 ,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
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
担心自己不能识人
要能正确地识别和使用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君子用人应该像使用器具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奇才。古代治理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借用了异代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地识别和使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诬陷一代人才的能力。这段话强调了人才选拔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正确地评估和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