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18:20: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石壕吏
八年级下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曾目睹了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杜甫行走在战火频仍的中国大地上,看着遍地饿殍,看着哀鸿遍野写下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句,其中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三吏”中最动人的《石壕吏》。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作业
7
教学环节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重点)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重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难点)
学习目标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面貌,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其人被称为“诗圣”。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叙事诗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点我
朗读课文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整体感知
暮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老翁 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
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
存者 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
划分朗读节奏
室中 更无人,惟有 乳下孙。
有孙 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
老妪 力虽衰,请从 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 语声绝,如闻 泣幽咽。
天明 登前途,独与 老翁别。

shù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投宿
翻越,跨越。

多么
防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理解诗词大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哭得多么悲伤!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连夜归营,赶快去投向河阳的兵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老翁告别。
细读感悟
1.根据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强行征夫的故事。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诗歌结构。
开端:投石壕村
发展:老妇致词
高潮:老妇应征
结局:作别老翁
这首叙事诗以什么顺序、线索来写的?
以时间顺序,以诗人的目睹、耳闻作为线索来进行叙写。
2.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了灾难的降临?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有吏夜捉人”预示灾难降临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3.“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写出了兵荒马乱的社会现状,表明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夜捉”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无法“捉”到和县吏捉人手段狠毒,深夜突然袭击,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4.如何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这两句,写出“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对照;两个“一何”,加强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后面的诉说制造出悲苦的气氛。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再次朗读:体会县吏的蛮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老妇之苦”苦在何处?
丧子之苦:
“三男邺城戍”:兵役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
困窘之苦: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应征之苦:
“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再次朗读:体会老妇语中的悲苦气氛。
6.诗人最后两句没有直说老妇去向,却“独与老翁别”,为什么?
诗人通过写自己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走了,交代了石壕吏乘夜捉人这一事件的结局。老妇被捉,这件事可以说是出乎老翁、老妇和诗人的预料,更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官吏的穷凶极恶。
7.诗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诗人是如何刻画的?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妇人和石壕吏。
老妇人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是明写。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是暗写。“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8.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眼前这场平乱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人民应当在这一情况下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暴行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再次朗读:体会作者对统治阶级压迫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思考探究
请赏析本诗中老妇“致辞”的部分。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差役的多次“怒呼”逼问,表明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差役在那里静听,而老妇“哭啼”着回答差役的“怒呼”。
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
开端:暮 石壕村 投宿
发展:夜 差吏捉人
高潮:老妇哭诉 悲惨遭遇 老妇被捉
结局:天明 老翁归 告别
战争残酷
同情百姓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本诗构思巧妙。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狠残暴不言而喻。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作业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补全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