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卖炭翁
八年级下
前面我们学习了杜甫两首关于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从中可以窥见“诗史”之称渊源。在唐代还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浅显易懂著称,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在体会诗人的感情之外,感受他语言的特色。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作业
7
教学环节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重点)
2.赏析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重点)
3.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同情百姓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同期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元白诗派是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因此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知识必备
新乐府序
白居易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选自《白居易集》卷三)
点我
朗读课文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整体感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hì
chì
划分朗读节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木柴。
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灰白。
做什么用。营,谋求。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
理解诗词大意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快的样子。
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面,所以说“牵向北”。
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掉转。
吆喝。
公文。
指皇帝的命令。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吝惜不得。
挂。
同“值”,价钱。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十个手指也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格,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中歇息。
那两个轻快地骑着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把牛牵向宫中。一车炭,很多斤,太监差役们硬要拉走,老翁百般吝惜,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一车炭的价钱了。
细读感悟
1.本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讲述了一个卖炭老翁被掠夺、压榨的故事。
2.这首诗描写了那些人物?
请大家分小组分别找出描写这两个人物的句子,分析其形象特点。
宫使
卖炭老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烟熏火燎
十指漆黑
表现卖炭翁生活困苦、艰辛,心理矛盾。
用设问句点明诗眼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表现卖炭翁运炭的艰难。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拓展资料
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表现卖炭翁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卖炭翁的形象特点: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穷困悲苦、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受压迫剥削无力反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心理描写
朗读: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肖像描写
表现太监及其爪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动作描写
朗读:第2段应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造成卖炭翁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情: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诗人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原因:宫市制度。(宫市的掠夺本质。)
4.诗歌中最能体现的手法是什么?试着找出并分析。
①“两鬓苍苍”与“十指黑”
②“衣正单”与“愿天寒”。
是年纪与劳动强度的对比。写出卖炭翁年岁已高却依然要艰辛劳动。
是卖炭翁自身处境与心情的对比。写出卖炭翁对衣食需要的迫切心情以及处境的艰难。
总结:正是这样一组组惊心的对比,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更揭露了当时宫市制度的黑暗,以及对劳动人民遭受惨无人道的剥削的同情与不满。
是炭重与炭值的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是卖炭翁与宫使生活状态的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宫使的境遇悬殊。
③“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
④“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思考探究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在思想感情和形式写法上有何异同?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分析整理。
唐诗三首对比-思想感情 同 异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既有对人民的颂扬、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
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唐诗三首对比-形式写法 同 异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有较强的叙事性,有精彩的描写 只是记叙和描写,几乎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末节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
只是记叙和描写,几乎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这首叙事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制度对劳动人民掠夺的本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小结
卖炭翁
卖炭翁
烧炭—辛苦
运炭—艰难
失炭—悲愤、辛酸
宫使
翩翩—趾高气扬
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
宫市掠夺
社会黑暗
同情百姓
对比
板书设计
写作特色
1.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情感。
2.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课外拓展作业
皇帝诏令类文书有:制、诏、敕、册、诰、旨、令、谕等。各种名称的文书在使用上各个朝代是不同的。唐代发布政令的常用文书是敕;宋代是御札和敕牒;元代是圣旨;明代是诏书和敕谕;清代是上谕和寄信。“寄信”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机密文书,由军机处封发,内容涉及“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通称“廷寄”。
1.制: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
2.诏书:政务文告。“制”和“诏”相比,制书要比诏书级别高些。
3.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明清一至五品的以诰命授予。清代又以诰命特指受封赠的妇人。
4.敕:是用以封赠较低级官的一种文书,清代封赠六品以下官或妇人用敕命。明清官吏受封赠的文书统称为诰敕。
5.旨:宋以后专指皇帝的意见、命令为旨,一般称“圣旨”。
6.册:是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尊贤都用册书。7.谕:皇帝施于臣下的文书,亦称谕旨、上谕。
8.令:皇帝的命令。
在这首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