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合格考过关检验
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构成“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核心元素”确定于(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下图反映的事件使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 )
A.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C.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D.变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4.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
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6.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
A.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B.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7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19条第2款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下表为1948—1957年全国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
年份 东部地区城市 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 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 数量及占比
1948年 26个 44.8% 22个 37.9% 10个 17.3%
1957年 73个 41.5% 73个 41.5% 30个 17%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3.周恩来在1957年多次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大大增强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对于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维护世界和平、正义,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也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反殖反霸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照搬别国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也不会使中国走向新生,中国革命是沿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胜利的。按照这一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经验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合格考过关检验
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构成“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核心元素”确定于(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答案:D
2.下图反映的事件使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 )
A.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C.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D.变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中“分田委员会”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内容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故B项正确。
3.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排除B项。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后,排除C项。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排除D项。
4.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
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领域的界限,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故选D项。
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并非初步完成,故A项错误;到1952年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未实现农轻重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6.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
A.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B.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可知该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故选B项。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7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19条第2款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同时使用“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奠定了新政权的司法基础,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制定的,没有为协商民主奠定基础,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审判独立的原则,排除C项;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革命的性质,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除D项。
2.下表为1948—1957年全国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
年份 东部地区城市 数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 数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 数量及占比
1948年 26个 44.8% 22个 37.9% 10个 17.3%
1957年 73个 41.5% 73个 41.5% 30个 17%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答案:A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多数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率,无法得出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排除D项。
3.周恩来在1957年多次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大大增强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对于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维护世界和平、正义,推动世界走向进步和光明,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也鼓舞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反殖反霸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照搬别国无产阶级革命经验也不会使中国走向新生,中国革命是沿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胜利的。按照这一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经验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建设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分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并开辟了新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行了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中华民族也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合格考过关检验
1.“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这里的“大会”是指(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3.1962年,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中指出,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生活的细节在不经意间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5.“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大生产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
6.1955年10—12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年2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团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年至1962年5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 )
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
7.1971年4月,法新社评论道:“(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这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北京选择了在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向美国舆论以及世界舆论伸出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新外交战略”( )
A.意在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B.开始对外宣扬和平外交理念
C.开创了政府间交往的新途径
D.具有改善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D.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沙村建置沿革
1950年5月,全县设8区81乡347行政村。保安区置13乡。白沙为保安区定村乡第二村。1951年土地改革时,改第二村为第三村。后又改称第二村。
1956年1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沙称胜利社。
1958年9月,峡口人民公社成立。白沙改称峡口公社定村大队白沙生产队。
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同属此大队的有白沙自然村一、二、三生产队,洋槽自然村第四生产队。1962年,第三生产队分设两个生产队,洋槽易名第五生产队。
——摘编自《白沙村志》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具有的史料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合格考过关检验
1.“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这里的“大会”是指(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
答案:A
解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C项错误;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客观规律是“大跃进”的实质问题,D项错误。
3.1962年,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中指出,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4.生活的细节在不经意间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答案:B
解析:1977年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错误还没有得到纠正。
5.“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大生产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
答案:C
6.1955年10—12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年2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团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年至1962年5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 )
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
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日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但从题干材料来看,两国之间开展正常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说明两国的经济交流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C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项,排除;中国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D项。
7.1971年4月,法新社评论道:“(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这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北京选择了在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向美国舆论以及世界舆论伸出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新外交战略”( )
A.意在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B.开始对外宣扬和平外交理念
C.开创了政府间交往的新途径
D.具有改善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说明中国对美国的“新外交战略”避开了政治上的抵触因素,这是外交上灵活性的体现,D项正确。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是1953—1957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图中从1958年开始全国职工总人数增加,与这“大跃进”有关,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只是在农村强调公有制的规模,与城镇职工人数的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2.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D.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这主要和当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关,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C项正确;当时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联合国,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排除B项;支持中国的国家增多,并不一定代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沙村建置沿革
1950年5月,全县设8区81乡347行政村。保安区置13乡。白沙为保安区定村乡第二村。1951年土地改革时,改第二村为第三村。后又改称第二村。
1956年1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沙称胜利社。
1958年9月,峡口人民公社成立。白沙改称峡口公社定村大队白沙生产队。
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同属此大队的有白沙自然村一、二、三生产队,洋槽自然村第四生产队。1962年,第三生产队分设两个生产队,洋槽易名第五生产队。
——摘编自《白沙村志》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具有的史料价值。(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 价值
政治 1950年5月,白沙为保安区定村乡第二村;1956年11月,白沙称胜利社;1958年9月,白沙改称峡口公社定村大队白沙生产队;1961年8月,白沙成立生产大队 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农村基层的行政建置、行政区划等的历史演变
经济 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1956年1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峡口人民公社成立 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情况
材料选自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第九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表所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四次会议的基本概况。据此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是( )
会议 1949年第一次会议 1950年第二次会议 1951年第三次会议 1953年第四次会议
内容 通过了“以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的建议案 通过了土地改革法草案,通过了国徽图案等 通过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各项报告的决议》《关于支持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要求的决议》等 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支持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各项要求的决议》等
A.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B.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D.行政监察管理部门
2.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 765万增加到11 171万,增加了93.77%;农村人口则由48 402万增加至54 034万,仅增加了11.64%。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务工人员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D.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五种基本货物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B.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C.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D.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4.2015年,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这一理念相近的外交成就是( )
A.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朝鲜、印度问题的和平解决
D.参加不结盟运动
5.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
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
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
C.开始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6.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
项目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 257 6 553 9 297 10 880 13 401 13 358
指数 100 154 218 255 315 314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 357 5 928 6 801 7 848 7 222 6 878
指数 100 136 156 180 166 158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7.下图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
A.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C.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D.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8.下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作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的劳动者说:“你好啊!你(今年)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的劳动者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人大代表履行当家作主的职责
C.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9.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除单独标出外,单位均为万吨)。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纱 布 (亿米) 原盐 食用 植物油
1953年 16 683 117.5 385.6 74.5 46.9 357 101
1957年 19 505 164.0 419.6 84.4 50.5 828 110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D.发展工业兼顾民生
10.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11.“毛泽东思想精髓中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关键看落脚点和现实性。在经营战略制定上充分了解群众需求,通过发展生产满足群众需求。”该观点强调,毛泽东思想( )
A.精髓是实事求是
B.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C.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
D.是指导军事斗争的理论
12.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3.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14.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产量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
C.“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迅速兴起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5.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导致这次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
B.三年自然灾害
C.“左”的错误严重
D.“文化大革命”
16.阅读“1956年和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工农 业总产值 国家 财政收入 国民 收入总额 工业 固定资产 农业 总产值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1956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66年 约 200% 194.4% 近 180% 300% 124% 111% 161.7%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17.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18.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从事两弹研究数十年。时人总好奇邓稼先研究两弹得到了多少奖金,1986年邓老病危时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投入的不足
B.中国科技事业进展缓慢
C.中美在国防上的巨大差距
D.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精神
19.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
时期 1960年 第一季度 1975年 第一季度 1985年 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20.下图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反映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C.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历史作用。(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摘编自吴超《中国社会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问题。(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在不同时期是不相同的。当美国刚刚取得国家独立时,它对大洋彼岸的中国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随着中美双方国力的此消彼长,这种态度逐渐淡化,逐渐演变成了轻视……到1949年,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令人心痛的30年公开敌对时期。
——摘编自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
——费正清
材料三 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尼克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 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美关系呈现怎样的状况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4分)
第九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表所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四次会议的基本概况。据此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是( )
会议 1949年第一次会议 1950年第二次会议 1951年第三次会议 1953年第四次会议
内容 通过了“以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的建议案 通过了土地改革法草案,通过了国徽图案等 通过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各项报告的决议》《关于支持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要求的决议》等 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支持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各项要求的决议》等
A.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B.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D.行政监察管理部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讨论和制定法律、参与各项政治经济工作,体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B项正确。
2.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 765万增加到11 171万,增加了93.77%;农村人口则由48 402万增加至54 034万,仅增加了11.64%。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务工人员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D.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答案:D
解析:单纯的务工人员的迁移不能引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说法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劳动力,故D项正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五种基本货物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B.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C.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D.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开展工业建设,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可知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反映的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而不是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的统治已经被推翻,故D项错误。
4.2015年,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这一理念相近的外交成就是( )
A.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朝鲜、印度问题的和平解决
D.参加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体现出包容、和谐以及共建的思想,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内涵,故B项正确。
5.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
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
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
C.开始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答案:B
解析:毛泽东指出了中印两国的共同点,即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而且主张两国之间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这些谈话体现的是“求同存异”的精神,B项正确。
6.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
项目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 257 6 553 9 297 10 880 13 401 13 358
指数 100 154 218 255 315 314
私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元) 4 357 5 928 6 801 7 848 7 222 6 878
指数 100 136 156 180 166 158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和平过渡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无法推测出经济恢复状况,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三大改造的方式,故C项错误;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表明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
7.下图是一幅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
A.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C.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D.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1954年正值“一五”计划时期,因此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反映了当时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宣传画的主题是工业建设,与教育、生态环保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无关,排除A、B、C三项。
8.下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作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的劳动者说:“你好啊!你(今年)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的劳动者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人大代表履行当家作主的职责
C.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时期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C项正确;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内容,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立基础,排除D项。
9.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除单独标出外,单位均为万吨)。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纱 布 (亿米) 原盐 食用 植物油
1953年 16 683 117.5 385.6 74.5 46.9 357 101
1957年 19 505 164.0 419.6 84.4 50.5 828 110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D.发展工业兼顾民生
答案:D
解析: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可知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农业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基本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此时我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兼顾了民生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改造的状况,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目标是否实现,故排除C项。
10.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可知该会议确立了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故选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排除A项;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排除D项。
11.“毛泽东思想精髓中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关键看落脚点和现实性。在经营战略制定上充分了解群众需求,通过发展生产满足群众需求。”该观点强调,毛泽东思想( )
A.精髓是实事求是
B.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C.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
D.是指导军事斗争的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了解群众需求,通过发展生产满足群众需求”,可知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着眼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C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强调实事求是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指导军事斗争的理论,D项不符合题意。
12.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故C项正确;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核心是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排除B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排除D项。
13.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答案:C
14.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产量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
C.“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迅速兴起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答案:C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重工业企业,没有涉及钢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程度的政策,不包括“以钢为纲”的号召,故B项错误;“大跃进”中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号召“以钢为纲”,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15.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导致这次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
B.三年自然灾害
C.“左”的错误严重
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中苏关系恶化是导致这次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三年自然灾害也是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之一,属于客观原因,故B项错误;195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左”的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是出现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与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6.阅读“1956年和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工农 业总产值 国家 财政收入 国民 收入总额 工业 固定资产 农业 总产值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1956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66年 约 200% 194.4% 近 180% 300% 124% 111% 161.7%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答案:C
解析: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走向成熟,故A项错误;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曲折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是根据题干材料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成就是主流,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际环境并没有全面改善,故D项错误。
17.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答案:B
解析: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重点发展的行业,B项正确。
18.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从事两弹研究数十年。时人总好奇邓稼先研究两弹得到了多少奖金,1986年邓老病危时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投入的不足
B.中国科技事业进展缓慢
C.中美在国防上的巨大差距
D.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精神
答案:D
19.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
时期 1960年 第一季度 1975年 第一季度 1985年 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1985年第一季度关于美国报道的中性报道明显增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建交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故A项正确。新闻报道的基础和新闻报道的原则在题干所给表格数据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题干表格中的数据表明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观念没有消除,故D项错误。
20.下图是1970—197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以对外关系的改善为基础
B.反映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C.说明了发展经济成为中心
D.反映出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推动进出口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1970年到1975年,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未能大幅度提升,也没有开始改革开放,更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历史作用。(6分)
参考答案:(1)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背景: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2)作用: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完善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摘编自吴超《中国社会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哪些问题。(6分)
参考答案:(1)原因:国内的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投机商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措施: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2)问题: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因素之一。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在不同时期是不相同的。当美国刚刚取得国家独立时,它对大洋彼岸的中国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随着中美双方国力的此消彼长,这种态度逐渐淡化,逐渐演变成了轻视……到1949年,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令人心痛的30年公开敌对时期。
——摘编自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
——费正清
材料三 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
——尼克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 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美关系呈现怎样的状况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4分)
参考答案:(1)政策: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遏制的外交政策。方针:对此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状况:中美关系处于敌对隔绝状态。原因:当时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
(3)历史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