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2 20:00:01

文档简介

银川市兴庆区2023/2024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
生 物 试 卷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
B.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可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器官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2.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共同调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为雄花
B.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抑制乙烯的合成
C.在猕猴桃果实发育初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主要作用
D.植物体内的乙烯需从外界环境吸收,与脱落酸共同调节果实的成熟
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个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1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尖端和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甲、乙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2),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4.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
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
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
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
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5.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 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 h后,测量每段切段平均长度,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生长素浓度(mg·L-1) 0 0.001 0.01 0.1 1 10 100 待测样液
切段平均长度(mm) 6.5 6.8 8.2 10 12 10 5.5 10
A.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生长素0浓度组为对照组
B.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为1 mg·L-1
C.该实验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的特点
D.要进一步确定萌发小麦种子的生长素浓度,可将待测样液稀释10倍后再重复实验
6.研究人员调查河套农场内田鼠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8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到60 只田鼠,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农场内田鼠约有
A.1600 只 B.1200 只 C.240 只 D.120 只
7.右图表示某草原上野兔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
K 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
则在有天敌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约为
A.K B. K
C.K ~K D.K2~K3
8.《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 滨鹬是一种中小型涉禽,生活于湿地生态系统,食性较杂。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下列关于滨鹬种群数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滨鹬数量增加说明滨鹬的种群密度增大
B.滨鹬数量增加最可能是滨鹬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C.可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
D.现在滨鹬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增长型
9.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于2021年5月31日开
放生育三胎政策。如图是生物学习小组根据种群
数量特征绘制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示意图。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省的人口密度大,该省的人口数量不一定多
B.春节期间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有
①②③④
C.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①偏低和⑤失调
D.在没有生育政策等因素干扰下,⑥对于预测未来人口数量有重要意义
10.下列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向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先加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造成统计结果偏差
B.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40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1.6×106个
C.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D.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酵母菌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会保持稳定
1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
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12.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3.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存在种间竞争
C.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相同
D.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14.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
B.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C.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D.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15.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取样时应选择蚜虫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块划为样方
B.对待蚜虫和跳蝻等动物,也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取样时应设置1m2、5m2、10m2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圆形地块为样方
D.引入和保护七星瓢虫等蚜虫的天敌,可以有效降低蚜虫的K值
16.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
C.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阴生植物往往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17.某区域退耕还林后,20年间农田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目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草本植物、乔木、灌木
B.退耕还林后,在该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
D.当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18.下列关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作套种、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均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稻田除杂草、养蟹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D.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频频撒尿”分别体现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草原返青为草食动物提供采食信息,体现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
21.右中蛇的食物有3/5来自鼠,2/5 来自蛙。从理论上讲,
蛇每增加 1kJ 能量,至少需消耗植物
A.15kJ B.65kJ
C.350kJ D.460kJ
22.在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使用离心机快速制备土壤浸出液
B.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
C.实验中对所用烧杯等器皿无需做灭菌处理
D.实验结果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进行检验
23.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捕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
量(ng·g-1),结果如下表,其生物富集作用近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鱼的种类 重金属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汞(Hg) 17.8 61.9 70.4 117.0 112.0
铅(Pd) 27.3 34.9 52.5 84.3 75.8
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
B.丁和戊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属于第二营养级
C.重金属化合物比较稳定、难以降解,不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D.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高于其生存环境中的浓度,这些物质跨膜时可能消耗能量
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促进能量循环利用
D.生态农业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5.“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表示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内部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牡蛎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多营养层次”提升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C.“多营养层次”提高了生态系统中阳光,食物等资源的利用率
D.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则会导致牡蛎的食物来源增多,产量上升
26.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石是大豆和玉米
B.图中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C.该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第二、三、四营养级
D.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27.野蜂常把巢筑在树上,蜜獾不容易找到它,目光敏锐的导蜜鸟发现蜂巢后,立即扇动翅膀,飞出特殊的路线,并发出“嗒嗒”的声响,以此引起蜜獾的注意,蜜獾得到这一信号后,会及时赶过来,爬上树赶走野蜂,导蜜鸟等待蜜獾美餐后,再去享用蜂房里的蜂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蜜鸟为蜜獾的觅食提供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该事实可说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导蜜鸟与蜜獾具有共同的食物,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D.蜜獾通过导蜜鸟寻找食物,可见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28.在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和果园的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B.水田养鱼、果园养鸡,增加了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增加或延长食物链可以提高农田和果园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29.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轻度污染后,通过自我调节和净化作用,一段时间后能够消除污染,在消除污染的早期阶段,将依次发生下列变化
①藻类大量繁殖  ②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③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④NH等无机盐离子浓度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30.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在发生次生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定会逐渐增强
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若地衣被大面积破坏,则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或能量流动受阻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下降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漏选或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全部选对的得3分)
31.下列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
32.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
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33.单位时间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或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全部有机物的量,叫作总初级生产量,除去自身呼吸消耗外,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总初级生产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植物的初级生产量获得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和遗体中的能量均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34.放牧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草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如图(不放牧时,效应值为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草原各营养级间形成的生物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类似
B.据结果推测,适度放牧更有利于刺激草原植物的补偿生长
C.为了减小轻度放牧对生长的干扰,植物会有更多生物量转移到地下
D.牲畜粪便是影响植物向地下生长转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
3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的目标,以此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元素流动模型,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A
B.碳元素从A→B的传递形式是CO2
C.生物圈可以在物质上实现自给自足
D.可将图中的数字⑩=①+②+③+④的关
系构建成数学模型表示碳中和
三、非选择题(共40分)
36.(10分)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请回答以下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问题。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运送到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如赤霉素具有
的作用。
(2)独脚金内酯(GR24)是近年来发现的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新型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小组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1。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_________侧枝产生。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GR24____________(填“合成”或“信息传递”)缺陷。
(3)为了进一步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野生型植株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GR24对侧枝生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而NAA+GR24处理组侧枝长度明显小于只用NAA的处理组,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0分)
为防治鼠害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农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近、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和 直接决定的。甲组研究人员选择“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 。
(2)甲组认为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而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 。
(3)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8.(10分)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下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2表示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藻细胞在某个中方格中的分布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图1内a~d四个点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 点。
(3)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2表示藻细胞在某个中方格中的分布情况,该中方格中藻细胞有 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中藻细胞的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 个。
39.(10分)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表示 过程示意图,图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③代表的生理过程为 。
(2)若图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 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
量为 kJ。
(3)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 。若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生态平衡,这说明 。高二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1--30 DCDDB CDABD CDDAD DCBCB BCCCD DBCBA
31 AD 32 ABD 33 ABC 34 ABC 35 ACD
36.(10分)
(1)产生部位(1分) 作用部位(1分) 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分) 
(2)抑制(1分)  信息传递(2分) 
(3)无明显的抑制(1分)  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2分)
37.(每空 2分,共10分)
(1)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捕杀体重大于90g的田鼠,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导致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种群数量易恢复
(3)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结实后田鼠食物增加
38.(10分)
(1)①.种间竞争和捕食(2分) ③.偏高(1分)
(2)b(2分)
(3)①.抽样检测法(1分) ②.12 (2分) ③.2.4×108(2分)
39.(10分)
(1)碳循环(1分) 3(1分),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分)。
(2) 10(2分) kJ。
(3)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推动物质的循环(2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