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单元卷B提升能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单元卷B提升能力(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2 20:13:32

文档简介

第0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B卷·提升能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知识点】【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两种方法在不同生物中调查过程中的运用;明确对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运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识记样方法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取样随机、样本数量足够大等。
【解答】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样方法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A错误;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B正确;
C.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错误;
D.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D错误。
2.某同学在有关报道中看到下图所示的2015~2019年江苏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当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后提出下列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 人口数量变化受到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B. 2016年和2017年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上升可能与放开二孩政策有关
C. 2016年至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下降
D.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江苏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重要因素,同时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衡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着重考察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难度一般。
【解答】
A、人口数量变化受到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人口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和死亡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则人口增加, 反之, 人口减少; 人口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入和迁出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 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则人口增长,反之, 则人口减少, A正确;
B、据图可知: 2016年和2017年人口出生率和之前的2015年相比明显上升, 可能与二孩政策放开有关, B正确;
C、据图可知: 2016年至2019年间, 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降低态势, 人口自然增长率=当年人口出生率一死亡率, 故2016年至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下降, C正确;
D、由于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故婴儿的出生比率理论上为男性: 女性1: 1,故出生率下降不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衡, D错误。
故选D。
3.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一定能回复当地生态平衡
【答案】C
【知识点】【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A.利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A错误;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D错误。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等,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两大类
C.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D. 种群密度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A.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和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的种群)和估算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两大类,B正确;
C.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正确;
D.种群密度的大小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并不一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还要看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情况,D错误。
5.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误差较大,下列对误差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过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数量过多
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重捕的数量过少
【答案】B
【知识点】【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生产者种群密度的调查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过小会造成样方中的个体数过少,导致误差加大,A正确;
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选取过少会使调查结果误差加大,样方数增多会减少误差,B错误;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正确;
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再次捕捉时数量过少,会导致捕获动物的代表性不强,使调查结果出现误差, D正确。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①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②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④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①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①不符合题意;
②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统计对象包括计数室方格内的和方格相邻两条边线上的,如果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②符合题意;
③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在较密集的地方取样,会使计算结果偏大,③不符合题意;
④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忘记打开诱虫器上的灯,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 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 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 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中等,理解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解答】
A、“草盛豆苗稀”说明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A正确;
B、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B正确;
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在t2~t3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C。
8.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Ⅰ
B. 若图1中的曲线Ⅱ变为曲线Ⅲ,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 图2中A、B、C,D四点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只有A、B点
D. 图2中D点后,种群数量不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正确分析曲线,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图1中曲线I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A错误;
B.分析图1,曲线II的K值较曲线III大,若曲线II变为曲线III,K值变小,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恶化等,B正确;
C.图2中A、B、C三点的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0,该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长(C点后也在增长,D点后趋于稳定),故A、B、C三点的种群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C错误;
D.图2中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0,该条件下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若改变环境条件,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9.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减弱
C.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属于识记理解水平。
【解答】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
B.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C错误;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故选D。
10.如图为黄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N、P、Q四点中,只有M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N时黄鱼的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
C. 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
D. 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S型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适中。
【解答】
据图分析,0-N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增加;N-Q时间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为0,种群数量呈现“S”型。
A.M、N、P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Q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
B.N时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Q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
C.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仍然大于0,故种群数量仍然在增长,C正确;
D.图中无法判断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Q点后种群数量仍然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11.下图表示某个高等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9千个个体一年内出生1000个个体,则出生率为10%
B. BC段死亡率的增加幅度快将导致种群数量降低
C. C时间点的种群数量可能是该环境下种群的K值
D. 在OC段,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A.1000/9000*100%=11.11%
B.BC段表现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所以为该环境下的K值
D.OC段初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随时间增加,差值逐渐减小,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不符合S型曲线特点。
故选C。
1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 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D
【知识点】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解答】
A、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A正确;
B、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因此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确;
D、4 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 只/km2,D错误。
故选:D。
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本题考查标记重捕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注意D选项中种群密度,必须把4 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除以面积。
13.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B. 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C.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 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A错误;
B.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所以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B正确;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明显,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
D.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以采用样方法,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D正确。
故选A。
14.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 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 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年龄组成等知识,着重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综合分析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据图分析,B点以前种群增长速率增加,B点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到D点种群增长速率减小,D点时为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为S型曲线,B点、D点对应种群数量分别是K、K。
【解答】
A.根据图形分析可知该种群数量增长为S型曲线,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A错误;
B.B点时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处,而D点种群数量最大,即达到K值,B错误;
C.影响A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太小,影响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的加大,生存空间有限,食物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也增加等,故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C正确;
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选C。
15.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t3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0~t3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
C. 甲种群在。0~t3段的Nt+1/Nt 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 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λ值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并具有分析曲线图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乙种群在0-t1段的λ值大于1且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即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
B.甲种群在0-t3的过程中,λ值由小于1到大于1,故此过程中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λ值由大于1到小于1又到1,乙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B正确;
C.甲种群在0-t3的过程中,λ值由小于1到大于1,故此过程中甲种群的年龄结构由衰退型过渡到增长型,C错误;
D.甲种群在t3后λ值大于1且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D正确。
故选C。
16.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 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 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龄组成为稳定型
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知识点,熟知种群的特征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分析图可知,纵坐标表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当比值大于1时,种群的数量会增加;当比值的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会减少,据此做题。
【解答】
A.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一定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B.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最低点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
C.a-b时间段内,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的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17.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 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特征及种群的不同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b表示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种群数量会增大, B错误;
C、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C正确;
D、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 种群还有空间特征, D正确
故选:B
18.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下图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 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 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 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答案】A
【知识点】【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群落丰富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识记群落的特征,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A.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
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19.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 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D.若A图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升高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体液免疫的概念和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解析】
A、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B错误;
C、诱捕棉铃虫种群中的雄虫,使得性别比例失调,雌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减少,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这是控制害虫的常用方法,C错误;
D、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A
20.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出生率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解析】
A、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才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
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特征的内容,理解种群各特征的作用
21.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是对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对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综合性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内容,A正确;
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C错误;
D.由C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C。
2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答】
在甲点-丙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
丁点时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可实现持续发展。
故选:D。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家畜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开始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当种群数量增长率再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增长速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种群数量为处于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再结合曲线图对各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3.图中曲线1、2分别表示不同环境下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2所代表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
B. 曲线1表示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
D. AB段之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A、曲线2所代表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即环境条件维持的最大值,A错误;
B、曲线1表示J型增长,是生物在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B正确;
C、曲线1表示J型增长,曲线2表示S型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C正确;
D、AB段之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曲线1表示J型增长,是生物在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曲线2表示S型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
本题考查种群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题关键是抓住环境对K值的影响和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素,难度不大。
24.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 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D. 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答案】D
【知识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与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由于鲸生育周期长,处于食物链末端,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越不易生存,A错误;
B.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故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不是环境容纳量,B错误;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C错误;
D.鲸的非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人为捕捞引起的,D正确。
25.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答】
A、由于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乙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
B、由于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并且图示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因此结合图示信息不能确定第2年末乙种群和甲种群数量的大小,B正确;
C、第三年末之前,乙种群的L值始终大于1,即种群一直呈增长趋势,因此第三年末乙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甲种群的年增长率都相同,但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D错误。
故选:D。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并结合曲线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26.种群动态模型研究对种群生态学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建立了J型和S型增长模型。为研究两种模型间的关系,科学家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照组的培养条件应为不更换培养液
B. 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时种群增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几乎不受限制
C. 环境阻力是种群增长模型由“J”型转变为“S”型的主要原因
D. 实验证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
A.对照组的培养条件应与酵母菌自然生长相同,即无培养液更换,A正确;
B.由图可知,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增长曲线为J型,其种群增长几乎不受资源的限制,B正确;
C.对比图中曲线可知,随培养液更换时间延长,即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模型将由“J”型转变为“S”型,C正确;
D.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培养液更换时间,随培养液更换时间延长,则酵母菌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同时酵母菌种群自身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增长减慢,即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和种群自身共同影响,D错误。
27.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B. 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C. 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D. 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以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素材,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分析题图:①面粉中,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拟谷盗在竞争中获胜,50天达到种群最大值,呈S型增长,锯谷盗在竞争中失败,但是开始时竞争较弱,种群数量是先增大后减少的;
②捣碎的麦粒中,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先是锯谷盗占优势,后是拟谷盗占优势,没有任何一方在竞争中被淘汰。
【解答】
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是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A错误;
B、两幅图显示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B正确;
C、生物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C正确;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增长率为0,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A。
2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第9年,种群已经达到K值
C.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D.若为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正确;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
D、防治鼠害时,要在200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
故选:B
29.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
B. 培养基更新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新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新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
C. 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30.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类型,掌握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能正确分析题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分析曲线图:单独培养甲、乙两种藻类时,甲、乙两种藻类的数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但将两者混合培养时,甲依然呈“S”型曲线增长,但乙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说明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解答】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在时(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
B、混合培养时,营养物质减少、种内斗争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B错误;
C、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D、混合培养时,甲依然呈“S”型曲线增长,但乙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可见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题,共40分。
31.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若在某个时间,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________,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________,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
(3)研究人员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2)S;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K/2
(3)120;偏大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析】
(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增长型,判断依据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若在某个时间,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c,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K/2 ,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3)根据题意,在标记重捕法的计算中,利用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因此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偏大。
32.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中发现该牧场还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该牧场中的长爪沙鼠数量的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对该地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其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长爪沙鼠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________。
【答案】
(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不能;生物群落应该包含该地域所有的生物
(3)逐渐增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480;偏大
【知识点】【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调查中发现该牧场还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有多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下图为该牧场中的长爪沙鼠数量的调查结果,属于增长型的,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理由是处于幼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
(4)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其种群密度是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长爪沙鼠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33.人工湿地具有污水处理能力,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工湿地总面积为100 km2,某种动物的K值为400只,则该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调查发现某湿地公园的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学专家提醒:决不能因为人工湿地具有污水处理能力而向其中大肆排放污水,否则必将破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选取的土样中采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只/km2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与类型、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解答】
(1)当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为K/2时,即种群密度为200÷100=2(只/k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
(4)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这样做是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下部的收集瓶中,达到采集的目的。
34.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某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______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______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______ .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 ______ 时,原因是 ______ .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 ______ ,主要原因是 ______ 和 ______ .
【答案】
(1)S型曲线 增长型
(2)T1-T2时,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0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解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使得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T1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
(2)在T1-T2时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原因是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鱼在T2时期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使得种群数量不增加第0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B卷·提升能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2.某同学在有关报道中看到下图所示的2015~2019年江苏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当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后提出下列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 人口数量变化受到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B. 2016年和2017年人口出生率的明显上升可能与放开二孩政策有关
C. 2016年至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下降
D.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江苏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重要因素,同时会引起性别比例失衡
3.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一定能回复当地生态平衡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等,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两大类
C.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D. 种群密度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5.调查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误差较大,下列对误差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过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数量过多
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重捕的数量过少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①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②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③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④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装置上的电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7.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 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 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 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8.图1、图2为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为图1中的曲线Ⅰ
B. 若图1中的曲线Ⅱ变为曲线Ⅲ,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 图2中A、B、C,D四点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只有A、B点
D. 图2中D点后,种群数量不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减弱
C.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10.如图为黄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N、P、Q四点中,只有M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N时黄鱼的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
C. N-P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
D. Q点以后该黄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11.下图表示某个高等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9千个个体一年内出生1000个个体,则出生率为10%
B. BC段死亡率的增加幅度快将导致种群数量降低
C. C时间点的种群数量可能是该环境下种群的K值
D. 在OC段,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1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 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13.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B. 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C.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D. 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14.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 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 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15.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t3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0~t3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维持平衡
C. 甲种群在。0~t3段的Nt+1/Nt 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 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16.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 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 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龄组成为稳定型
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17.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 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18.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下图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 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 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 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19.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B.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 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D.若A图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升高
20.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出生率可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1.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2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3.图中曲线1、2分别表示不同环境下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2所代表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
B. 曲线1表示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
D. AB段之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4.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 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D. 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25.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26.种群动态模型研究对种群生态学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建立了J型和S型增长模型。为研究两种模型间的关系,科学家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照组的培养条件应为不更换培养液
B. 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时种群增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几乎不受限制
C. 环境阻力是种群增长模型由“J”型转变为“S”型的主要原因
D. 实验证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
27.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B. 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C. 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D. 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28.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第9年,种群已经达到K值
C.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D.若为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29.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30.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题,共40分。
31.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若在某个时间,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________,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________,据此推测,在b时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
(3)研究人员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2.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中发现该牧场还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该牧场中的长爪沙鼠数量的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对该地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其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长爪沙鼠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________。
33.人工湿地具有污水处理能力,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工湿地总面积为100 km2,某种动物的K值为400只,则该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调查发现某湿地公园的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学专家提醒:决不能因为人工湿地具有污水处理能力而向其中大肆排放污水,否则必将破坏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选取的土样中采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某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______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______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______ .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 ______ 时,原因是 ______ .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 ______ ,主要原因是 ______ 和 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