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群落及其演替
B卷·提升能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3.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的成果,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桉树和菠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C. 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 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形成1~2 m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 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 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 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5.如图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B.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C.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 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7.下列处理方法或政策与对应的目的,正确的是( )
A.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B. 捕鱼时要控制网眼的大小,目的是维持鱼群正常的性比率
C.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种植的不同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近年来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是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8.北方针叶林的两栖类栖息在草本层中,苇莺主要在灌木层活动,柳莺则出没在树冠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
A. 时间结构 B. 垂直结构 C. 水平结构 D. 演替现象
9.下图是江苏沿海某海滨湿地1992~2017年间植被类型图(以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年份湿地植被类型反映了当时该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
B. 还可用样方法对湿地植被类型和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
C. 结果表明该湿地中发生着生物进化,出现了米草等新物种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通常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
10.如图是夏季某温带落叶林中,一个淡水池塘不同水深处测得的净初级生产量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池塘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垂直结构
B. 净初级生产量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植物长势最好
D. 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与光照强度减弱有关
1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池塘中的所有成年鱼和幼体鱼构成了一个种群
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相同
C.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B.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C. 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13.省植物园是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树木约有80多种,其中以黑松为主,野生花草有50多种,鸟类有50多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省植物园中黑松的种群密度可用目测估算法
B. 该公园的物种丰富度指该公园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 该公园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D. 该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4.不同的藻类植物,如绿藻、褐藻、红藻等分布在不同的水域深度中,在水深超过200米处基本无植物分布。下列有关说法和分析错误的是()
A. 不同藻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表现为“S”型
B. 由于不同的藻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因此不存在竞争关系
C. 阳光是决定藻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
D. 藻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15.在欧洲西北部,两种藤壶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但多数小藤壶成体生活在较高处,而藤壶成体在较低处(如下图)。尽管有很多小藤壶幼体出现在藤壶成体的分布带,但存活时间很短。研究发现,若将小藤壶幼体保护起来,使其不接触藤壶,则它们在潮间带各位置都存活很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B. 两种藤壶在同一岩礁型海岸的分布是群落空间结构的体现
C. 小藤壶的分布是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栖息环境的分化减少了两种藤壶各自可利用的资源,不利于两种藤壶生存
16.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 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
D. 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17.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
A. 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 标志重捕法:重捕数量过少
C. 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的中上层进行取样
D. 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
18.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 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 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D. 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19.下列关于调查类实验的调查方法和相关操作的叙述,完全一致的是 ()
选项 调查对象 相关方法 相关操作
A.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 逐个计数法 隐蔽调查,尽量不要干扰其正常生活
B. 培养瓶中的酵母菌 抽样检测法 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个体不予统计
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标志重捕法 佩戴标志物不能过重、过于醒目
D. 调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系统分析法 不需要调查生产者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20.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21.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增加土壤的氮素营养。在种植大豆的田里,间种少量的玉米可增产增收。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大豆田里不需要施氮肥
B. 间种加强了大豆、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C. 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应保持相同
D. 宜选择对无机盐需求相似的作物间种
22.如图为同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b时,M与N竞争激烈 D. M、N将呈现“J”型增长
23.因地震塌方,图1甲山体整体移动到图2丙位置,多年后在乙、丙区域形成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年后乙、丙区域中,新生物群落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B. 乙区域新生物群落形成中物种丰富度及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增加
C. 调查丙区域动物种群密度和动物群落丰富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 甲和乙区域的生物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24.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 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 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 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25.俄国生态学家高斯研究双核草履虫、尾草履虫、缘草履虫的关系,将三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三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均呈S型增长
B. 混合培养结果表明,缘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双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 单独培养达到K值时,缘草履虫增长率低于双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
2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可涉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诸多方面
B. 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中,水平方向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
C. 若两个群落的物种种类相同,则它们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D. 群落发展到成熟的森林阶段,物种组成和数量均不再变化
27.图1、图2中的甲、乙两种生物之间反映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 捕食和竞争 B. 竞争和捕食
C. 互利共生和竞争 D. 互利共生和寄生
28.下图反映了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
B.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D.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29.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 热带雨林 B. 草原 C. 荒漠 D. 苔原
30.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题,共40分。
31.图1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2为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了某昆虫种群的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各种植物由于生态位相似导致其种间关系是____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图1中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_________(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3)森林中动物分层主要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4)图2中,该昆虫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_________型曲线增长,在第_____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32.一位生态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挑选了甲、乙、丙三种食性相同并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鱼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1)有人据此推测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你认为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捕食者时,鱼类之间的__________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可获得的资源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本实验中三种鱼的生态位比较_____________(填“近”或“远”),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
(3)图2说明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_____关系的调控。第02章 群落及其演替
B卷·提升能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知识点】碳循环与温室效应、【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以及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及对实验原理及过程的理解。
【解答】
A. 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所以土壤小动物不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数量,而应使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丰富度即表示所含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高,则物种种类多,B正确;
C.土壤小动物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释放CO2,可参与碳循环,D正确。
故选A。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解答】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生态系统,A错误;
B、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调查只是估计值,不能精确调查其数值,B错误;
C、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有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故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C。
3.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的成果,提高了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桉树和菠萝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桉树和菠萝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C. 桉树和菠萝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
D. 菠萝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等知识,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关键是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分类,重点了解间接使用价值。
1、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
2、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解答】
A、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桉树和菠萝有分层现象,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等资源,但竞争不明显,B正确;
C、桉树和菠萝之间不存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因此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不存在能量流动,C正确;
D、植物的保持水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4.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形成1~2 m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 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 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 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解析】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和寄生关系,A错误;
B、灌木和一年生草本有垂直结构,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
C、放牧、烧荒和樟脑等人类活动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生产者、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可进行物质循环,而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C。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2、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三个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传粉的作用:使植物顺利的繁殖后代。
传播种子的作用: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植物之间的关系,区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掌握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作用,难度不大。
5.如图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
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B、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B错误;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
D、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B.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C.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D. 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隔离与物种形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
A.北方针叶林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A正确;
B.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层、下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生活在每一层的植物种类不同,B正确;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7.下列处理方法或政策与对应的目的,正确的是( )
A.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B. 捕鱼时要控制网眼的大小,目的是维持鱼群正常的性比率
C.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种植的不同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近年来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是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有关内容,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
A.实施全面二孩子政策,可提高人口的出生率,进而改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A正确;
B.捕鱼时要控制网眼的大小,目的是改变鱼群的年龄结构,维持鱼群的可持续发展,B错误;
C.人工湿地不同区域种植的不同植物体现了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近年来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是为了做到有计划地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D错误。
故选A。
8.北方针叶林的两栖类栖息在草本层中,苇莺主要在灌木层活动,柳莺则出没在树冠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
A. 时间结构 B. 垂直结构 C. 水平结构 D. 演替现象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
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综上,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图是江苏沿海某海滨湿地1992~2017年间植被类型图(以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年份湿地植被类型反映了当时该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
B. 还可用样方法对湿地植被类型和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
C. 结果表明该湿地中发生着生物进化,出现了米草等新物种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通常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隔离与物种形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A.不同年份湿地植被类型反映了当时该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A正确;
B.还可用样方法对湿地植被类型和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B正确;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生殖隔离,据图不能得出出现了新物种,C错误;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通常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D正确。
10.如图是夏季某温带落叶林中,一个淡水池塘不同水深处测得的净初级生产量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池塘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垂直结构
B. 净初级生产量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植物长势最好
D. 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与光照强度减弱有关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解析】
A、由图可知:随着水深增加,其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减少,可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A正确;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所有生产者总初级生产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是去掉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后的量,B错误;
C、净初级生产量包括流向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和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量,A处光照最强,A处植物光合作用最强,C正确;
D、从图中AD段随着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减少可以判断:净初级生产量下降与光照强度减弱有关,D正确。
故选:B。
1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池塘中的所有成年鱼和幼体鱼构成了一个种群
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相同
C.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种间关系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
A.该池塘中的所有成年鱼和幼体鱼不止一种,故不能称作一个种群,A错误;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所不同,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相同,B错误;
C.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体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C正确;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1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B.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C. 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 其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
B.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蛇与猫头鹰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 B正确;
C.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动物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D错误。
13.省植物园是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树木约有80多种,其中以黑松为主,野生花草有50多种,鸟类有50多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省植物园中黑松的种群密度可用目测估算法
B. 该公园的物种丰富度指该公园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 该公园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D. 该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以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熟记有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调查黑松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错误;
C.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C错误;
D.该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4.不同的藻类植物,如绿藻、褐藻、红藻等分布在不同的水域深度中,在水深超过200米处基本无植物分布。下列有关说法和分析错误的是()
A. 不同藻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表现为“S”型
B. 由于不同的藻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因此不存在竞争关系
C. 阳光是决定藻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
D. 藻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解答】
A.自然状况下,由于环境资源有限、存在敌害、竞争等因素,故不同藻类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可能表现为“S"型,A正确;
B.虽然不同的藻类植物在不同水域分布,但仍然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在水深超过200米处基本无植物分布”说明阳光无法透过,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生存,所以决定藻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C正确;
D.藻类在不同水层的垂直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15.在欧洲西北部,两种藤壶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但多数小藤壶成体生活在较高处,而藤壶成体在较低处(如下图)。尽管有很多小藤壶幼体出现在藤壶成体的分布带,但存活时间很短。研究发现,若将小藤壶幼体保护起来,使其不接触藤壶,则它们在潮间带各位置都存活很好。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B. 两种藤壶在同一岩礁型海岸的分布是群落空间结构的体现
C. 小藤壶的分布是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栖息环境的分化减少了两种藤壶各自可利用的资源,不利于两种藤壶生存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掌握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等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A.由题干“两种藤壶共同生活在同一岩礁型海岸”可知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
B.两种藤壶在同一岩礁型海岸的分布是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体现,B正确;
C.影响小藤壶的分布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藤壶与非生物因素如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栖息环境的分化减少了两种藤壶各自可利用的资源,利于两种藤壶生存,D错误。
故选D。
16.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 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
D. 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群落特征的知识,准确识图并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任何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所以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缓解了竞争压力,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据图,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最少,C正确;
D.由图可知,互花米草的入侵后,底栖动物种类已经改变,说明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错误。
故选D。
17.下列操作中得到的数据一定比实际数值小的是( )
A. 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 标志重捕法:重捕数量过少
C. 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的中上层进行取样
D. 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
A、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采用抽样检测法时,取样前应将试管摇匀,若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中上层取样,由于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丰富度调查:对所有种群进行统计,不可能全部统计到,所以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和丰富度调查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8.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 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 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D. 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知识和正确识图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A.c点后,该群落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阶段,所以占主导优势的不一定是乔木,A错误;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图中O→a草本阶段,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图中b→c阶段,占优势的是灌木,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正确。
19.下列关于调查类实验的调查方法和相关操作的叙述,完全一致的是 ()
选项 调查对象 相关方法 相关操作
A.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 逐个计数法 隐蔽调查,尽量不要干扰其正常生活
B. 培养瓶中的酵母菌 抽样检测法 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个体不予统计
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标志重捕法 佩戴标志物不能过重、过于醒目
D. 调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系统分析法 不需要调查生产者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分析】
本题考查调查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解答】
A.当种群分布范围小,数目小,个体较大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种群密度,结果较准确,A符合题意;
B.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不符合题意;
D.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调查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时,首先应弄懂各种群之间的食物关系,D不符合题意。
20.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 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分析】
本题以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为背景,考查群落内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疟原虫与按蚊不是共生的,如果是共生的话,疟原虫没了按蚊会不能生存,按蚊没了疟原虫也无法生存,但是事实很显然不是这样。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是生产者。按蚊幼虫(孑孓)能以藻类和细菌为食,鱼类能以孑孓为食,都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解答】
A、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
B、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
C、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
D、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21.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增加土壤的氮素营养。在种植大豆的田里,间种少量的玉米可增产增收。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大豆田里不需要施氮肥
B. 间种加强了大豆、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C. 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应保持相同
D. 宜选择对无机盐需求相似的作物间种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
【分析】
本题以大豆和玉米间种为题材,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根瘤破溃能增加土壤的氮素营养,故种植大豆的田里不需要另外施加氮肥,A正确;
B.大豆地里间种玉米,两者的根系在土壤中竞争水肥,根瘤菌与大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没有因间种而加强,B错误;
C.设计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不仅要考虑两种作物合适的种群密度,降低种内斗争程度,还应考虑玉米与大豆之间合理的镶嵌分布,故两种作物的种植密度不能相同,C错误;
D.选择对无机盐需求相似的物种间种,会加强农作物的种间竞争关系,不利于增产,故宜选择对无机盐需求不相似的作物间种,D错误。
22.如图为同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b时,M与N竞争激烈 D. M、N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解答】
A.曲线不重叠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M、N两种生物会存在空间上的竞争,A项错误;
B.b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围,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项错误;
C.d表示两种生物取食数量最多时,取食食物种类之间的距离大小,d越小,两条曲线靠得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项正确;
D.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D项错误。
故选C。
23.因地震塌方,图1甲山体整体移动到图2丙位置,多年后在乙、丙区域形成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年后乙、丙区域中,新生物群落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B. 乙区域新生物群落形成中物种丰富度及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增加
C. 调查丙区域动物种群密度和动物群落丰富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 甲和乙区域的生物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由题干信息可知,多年后乙、丙区域中,新生物群落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乙区域新生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但各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一定均增加,有些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会增加,有些劣势种的种群密度反而会减小,B错误;
C.调查丙区域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但调查动物群落丰富度时不能使用标志重捕法,如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
D.甲和乙区域的生物群落均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但因地理位置、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两地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D。
24.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
B. 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
C. 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
D. 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
【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A.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
B.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B正确;
C.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25.俄国生态学家高斯研究双核草履虫、尾草履虫、缘草履虫的关系,将三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三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均呈S型增长
B. 混合培养结果表明,缘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 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双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 单独培养达到K值时,缘草履虫增长率低于双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以双核草履虫、尾草履虫、缘草履虫的关系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及种间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分析曲线图:单独培养时缘草履虫、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时,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呈现S型曲线;而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而尾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混合培养缘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时,二者数量比单独培养时都有所减少,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解答】
A.由以上分析可知,三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均呈S型增长,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混合培养结果表明,缘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数量比单独培养时都有所减少,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而尾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单独培养达到K值时,增长率都为0,D错误。
故选D。
2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可涉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诸多方面
B. 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中,水平方向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
C. 若两个群落的物种种类相同,则它们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D. 群落发展到成熟的森林阶段,物种组成和数量均不再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知识点,熟知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类型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A.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可涉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诸多方面,A错误;
B.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中,水平方向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B正确;
C.两个群落的物种种类相同,它们的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C错误;
D.群落发展到成熟的森林阶段,物种组成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选B。
27.图1、图2中的甲、乙两种生物之间反映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 捕食和竞争 B. 竞争和捕食
C. 互利共生和竞争 D. 互利共生和寄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
分析图形:图1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甲(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乙(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甲→乙。
图2:甲乙之间共同竞争丙,甲乙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A。
28.下图反映了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
B.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D.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
A、根据图1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食物条件、生活空间发生变化,A正确;
B、根据图2中的曲线可知,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B正确;
C、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群落中,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C正确;
D、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D错误。
故选: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关系,在稳定的环境中,因竞争失败而被淘汰.图2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频繁变化,不同生物没有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 热带雨林 B. 草原 C. 荒漠 D. 苔原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
A、热带雨林含有的物种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A正确;
B、草原是以一年生植物为主,群落结构较复杂,B错误;
C、荒漠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C错误;
D、北极苔原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很简单,D错误。
故选:A。
群落类型是指使用某种共同特征对植物群落进行的划分,所得出的某种等级或群落的抽象类别.通俗的分类有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雨林,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沼泽等.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
A、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用A中实验装置可以收集土壤小动物,A正确;
B、B装置有光源,但缺乏热源,B错误;
C、C装置有热源,但缺乏光源,C错误;
D、D装置缺乏光源和热源,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题,共40分。
31.图1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图2为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了某昆虫种群的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各种植物由于生态位相似导致其种间关系是_________;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图1中b~f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_________(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3)森林中动物分层主要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4)图2中,该昆虫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_________型曲线增长,在第_____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1)竞争;水平
(2)次生演替;取样器取样;标志重捕法;多
(3)食物和栖息空间
(4)J;10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们会竞争阳光、水和无机盐,种间关系是竞争。图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多。
(3)森林中动物分层主要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
(4)根据试题的分析,0-5年,值基本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曲线;5-10年,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第10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32.一位生态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挑选了甲、乙、丙三种食性相同并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鱼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1)有人据此推测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你认为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捕食者时,鱼类之间的__________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可获得的资源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本实验中三种鱼的生态位比较_____________(填“近”或“远”),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否;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存活率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则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2)种间竞争;减少
(3)近;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4)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投放适量的捕食者
【知识点】生物种间关系、生态位
【分析】
本题考查捕食的种间关系和实验分析相关知识,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解答】
(1)表中信息显示:甲和丙的存活率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故该推测错误。
(2)无捕食者时,池塘1中的乙存活率最低,说明其竞争力最弱,因此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的存活率逐渐降低,所以甲获得的资源相对减少。
(3)实验中由于三种鱼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即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多,故生态位比较近。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渔业生产中,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或投放适量的捕食者,可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
33.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
(3)图2说明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_____关系的调控。
【答案】
(1)样方;水平
(2)次生;增加
(3)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相对静止
(4)竞争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组织语言作答的能力。
【解答】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和地势起伏有关,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3)图2说明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
(4)看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受到植被厚度指数的制约,即树线上升幅度受种间竞争关系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