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输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墨子及其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难点]:
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启发学生去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预习案
[学习目标]:
资料助读,理解作者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4、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
目标3、4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过程:
导语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
(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预习过程(以小组为单位)
1、查阅资料,了解跟公输、墨子有关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朗读指导:
⑴初读课文,标记难读字词,查字典解决。
⑵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朗读课文,及时指点错误。
⑶自由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
3、自主学习
⑴组长指导组员群策群力,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
⑵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⑶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服),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
第二部分(“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必取宋”),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
第三部分(“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三、整体感知,概说文意。
学生各自思考,组织语言。小组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指名发言。并根据情况作适当补充。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四、学生写预习笔记。
五、学生自己出达标检测题。自测本节课自学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2、3
导学过程:
一、展示交流。
1、正音正字。(放映幻灯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
墨翟(dí) 公输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敝舆(yú) 褐(hè) 犀(xī)兕(sì) 鼋(yuán)鼍(tuó) 鲋(fù)鱼 诎(qū) 圉(yù) 禽滑(gǔ)厘 长(zhàng)木 文梓((zǐ)
2、介绍墨子。
3、指名朗读课文。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课文导学: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2、学生默读第二部分,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头翻译。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研读段落
(1)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点拨: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4、自学第三部分。
标记疑难句子,询问同学或老师。
三、分组研讨。
一、二、三组讨论(1)(2)题。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六组讨论(3)(4)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公输盘的观点是“吾义固不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四、课堂小结:
文章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墨子
以理折服楚王,用巧妙、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显出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学习目标]:
全面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阅读理解能力、课文诵读情况。
[学习重点]:夯实基础
[学习难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8分)
墨翟( ) 公输盘( ) 侮( ) 郢( ) 见( ) 敝舆( ) 犀( )兕( ) 鼋( )鼍( ) 鲋( )鱼 诎( ) 圉( ) 禽滑( )厘 长( )木 文梓( )
2、解释加点字(20分)
(1)九设攻城之机变
(2)子墨子九距之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4)虽杀臣,不能绝也
(5)云梯之械
(6)夫子何命焉为
(7)请献十金
(8)吾义固不杀人
(9)愿借子杀之
(10)公输盘不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公输》,完成以下题。(22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起于鲁 吾义固不杀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3分)
A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①将以攻宋 ②以残年余力
C.①子墨子闻之 ②前人之述备也
D.①子墨子起,再拜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3、翻译下列文句。(3分)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输盘服”这句话中,一个“服”字表明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输盘就是鲁班,他与墨子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请写出一个与之有关的成语。(4分)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6.请将选文中“夫子何命焉为 ”和“吾既已言之王矣”两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7.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 请写出两点。(4分)
三、拓展延伸。
公输削鹊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子墨子谓公输子曰
子之为鹊也
2、翻译句子。
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答案略
二、1、出发,动身.善良坚持道义
2、D
3、北方有一个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借助)您去杀了他。
4、表明墨子说话有理有力,是公输班无言以对.
5、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6.(!)先生有什么见教 (2)我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大王说过这事了。
7.(1)智、仁、忠、强、义。(2)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
三、就是说(所做的事)对人们有利才叫巧,对人们无利叫做笨拙。
附:课外阅读补充:
鲁迅的小说《非攻》
一
子夏〔2〕的徒弟公孙高〔3〕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找墨子〔4〕,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5〕的破洞,和气的问道:“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6〕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
“阿廉〔7〕!你怎么回来了?”
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
“我不干了。他们言行不一致。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8〕!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9〕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10〕,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二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12〕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13〕。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