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答案
1.【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村播’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渠道”错,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原文为“通过‘村播’分享农村生活视频已成为常态,这些‘冒着泥土气息’的短视频让农村的日常不再平常”。
2.【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C项,“因用户审美疲劳使直播内容同质化、质量差,导致无法形成长效的情感能量,无法实现对农产品聚焦”错,颠倒因果关系。由“‘村播’内容趋于同质化,导致用户审美疲劳,无法形成长效的情感能量”可知,选项错误。
3.【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项,选项涉及的内容是产品质量,不能支撑文章观点,且“头部主播”偷换概念。
4.【参考答案】①文章首先借助“村超”话题,引出“‘村播’是数字时代的新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故事”的中心观点;(2分)。②然后以“村播”的典型事例为表现,进而阐释了何谓“村播”、“村播”对乡村振兴所起的作用、“村播”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村播”面临的新问题等,最后得出结论,主体结构为逐层递进的层进式结构。(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其实质是对文本的主体阐释结构与行文思路的考查。一是转换的依据为文本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呈现;二是准确梳理以“村播”作用为核心的文本内容;三是体察关键信息之间的环环相扣的逻辑层次。稍加梳理,则答案顺理成章。
5.【参考答案】①文章以典型事例为依据,列举了“侗家七仙女”、刘小备和迷藏卓玛等兼备“村播”与“电商”95后新农人、乡村振兴的守望者,用以阐释充满泥土气息与乡村烟火的“村播”对乡村振兴的作用;②用翔实、可靠的数据阐释了数字时代“村播”的巨大作用,如“超87亿农产品订单发往全国各地,超过2200万名创作者获得近900亿元收入”“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到2025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有望达到1500万人”等;③用丁习功爆火后回乡创业,成立工作室,推出“云农好物”品牌的成功案例,阐释“村播”回乡创业,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④草根主播与头部“村播”相得益彰,“先红”带“后红”;⑤“村超”“村播”们的视角由农产品转向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塑造了数字时代的“新乡村文化”,提供了创新的范本。由此可见,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普通人,每一种喝彩,都能发出热烈的光芒。(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解题思路】首先,理解“依据”的实质是对理据关系的理解,即理据支撑,考查的是考生的实证思维能力与把握论据能力;其次,抓住“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普通人”的关键词,从数字时代,“村播”们在促进了乡村建设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角度,阐释、佐证“每一个普通人,每一种喝彩,都能发出热烈的光芒”;再次,从文本文体特征入手,基于新闻调查特征,运用大量数据阐释作者观点,能使观点更具说服力;最后,围绕“发出热烈的光芒”,即普通“村播”们成功的意义角度,从“乡村振兴”“新乡村文化”“创新范本”等角度,阐释“村播”的意义,从而准确获取作者观点的依据。
6.【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促使杜甫下决心返回长安洛阳寻求致君报国的途径”错,言过其实,主观臆断,原文为“弟弟在信里再次提及让兄长出峡,由夔州顺江南下,或许日后可回长安洛阳”。
7.【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生动再现了杜甫不向权贵低头的高洁品质”错,于文无据,孤立拔高,由原文可知,“像江边一丛枯瘦的白菊”是对“满头白发的杜甫”的形象描绘。
8.【参考答案】苏涣是杜甫羁旅湖南期间的知音,也是杜甫困厄时光里的一点亮色,反衬出杜甫的羁旅流浪之苦;(2分)杜甫与李龟年相逢的场景,表达了杜甫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心与悲愤之情。(2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应锁定文章中的相关区域,明确杜甫与苏涣及李龟年的交往或相逢的具体场景,并对具体场景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其次,把握写与苏涣的交往是杜甫在潭州时日里的难得的亮色,并以此反衬杜甫的羁旅漂泊之苦;再次,文中杜甫与李龟年的相逢,既是杜甫对开元盛世的追怀,也是对朝廷陷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现状的悲愤与痛惜之情,而这种情感是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得以体现的。
9.【参考答案】①这是用反复的手法对杜甫流离动荡生活的形象描绘,也是对杜甫生命最后时光羁留于湖南的生动再现;②是对文章标题“杜甫在船上”的呼应与深化;③是对文章收束“始于船,终于船”的铺垫与照应;④是对杜甫与船的天然感情的深情描绘,船与江河是杜甫生命的版图,是漂泊者杜甫的陆地与念想,船连接着杜甫的远方与故乡;⑤是对杜甫生命及唐朝国运轨迹的勾画与隐喻,象征着诗人与家国的起伏不定、动荡难测的命运。(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解题思路】首先,还原语境,梳理文脉,锁定三次描写在文本中的位置,并在文中勾画出对杜甫与船关系的描写的语句;其次,从文章结构位置角度,分析三次同样语句描写的作用;再次,结合反复手法的功用,理解杜甫生命最后时光与船的关系;最后,从诗人与家国角度,理解作者这样写的隐喻与象征意味。
10.【参考答案】ACG
【解题思路】本题中,A处不可断开,因“于是携酒与鱼”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酒”和“鱼”均为“携”的宾语,故不可断开;C处不可断句,由后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结合前面“江流有声”,可知,此处应为“断岸千尺”,且“断岸”为一个词语“江边绝壁”之意,故C处不可断开,应在“江流有声”后断开;G处为作者感慨“才曾经来过多少日子,然而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已变得不认识了”,结合“而”字的一般位置,可见,应在“而”前断开。
11.【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C项,“望”为农历每月十五,而“既望”则指农历每月十六。
12.【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项,“抒发了诗人济世扶危的宏大的人生抱负”错,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三段对“羽化”为道士的孤鹤与梦境的描写可知,材料二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旷达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13.【参考答案】(1)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划到江心,听凭它漂流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⑵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解题思路】⑴“反”“中流”“听”等关键词语,每个1分,语意连贯1分。(2)“顾”“寤”“户”关键词语,每处1分,语意连贯1分。
14.【参考答案】实景描写,文章开头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2分)虚景描写,诗人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旷达与苦闷交织,怅然若失的情感。(1分)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虚景实景的区分: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其次,阅读文本,还原语境,如开头写即兴夜游之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等均为实景,而梦境则为虚景。再次,答出实景与虚景结合的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译文参考必修上教参。
材料二: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俯仰环顾,觉得很快乐,主客唱歌,相互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可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夫人商量。夫人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高达千尺。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曾经来过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已变得不认识了。
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崖,拨开纷乱的野草,坐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古树,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划到江心,听凭它漂流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飘然起舞,经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5.【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项,“刘诗首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错,直接摹写,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16.【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上:白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以先扬后抑、前后对比的方法,用垂柳的不得其地、孤寂落寞与前两句春风吹拂、万千风姿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感慨的强烈与深沉。(2分)刘诗则主要运用联想手法。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引人入胜,且诗歌首尾写今,中间二句写昔,形成“今──昔──今”的婉曲回环,可谓独抒机杼,构思精巧。(2分)情感上:白诗借对永丰柳遭际的咏叹与痛惜,表达了对朝廷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兼有身世之感。(1分)刘诗则首句写景,一、二句点时地,三、四句道事实,表达对故人怀思之情,深沉幽怨,真挚感人,又极尽含蓄之妙。(1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从诗歌的文本特征入手,如白诗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咏物特征,刘诗的联想与含蓄;二是修辞手法、篇章手法多角度体察诗歌表达技巧;三是由诗歌关键词句切入,梳理诗歌脉络,体会诗人情感。
17.【参考答案】⑴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⑵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⑶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每句1分,错字、漏字、别字均不给分)
18.【参考答案】A:会有不同的选择;B:如同成长的过程(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就A而言,首先,梳理文段的结构可知,本段中心句为“人在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阅读取向”,而“取向”就是一种选择;其次,结合“我”的经历,联系“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境遇中”的提示,则可得出“人对阅读”会随着年纪、境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故可填“会有不同的选择的”之类的语句。就B而言,由横线前“阅读的过程”,结合“人反正是要长大”可知,此处将阅读的过程比作人长大的过程,故此处可填“如同成长的过程”。
19.【参考答案】⑴语句②:“尤其当面对你一本重要的小说”改为“尤其当你面对一本重要的”;
⑵语句⑤:“关注着书中的道理”改为“体会(品味)着书中的道理”;⑶语句⑨:“而阅读正有助于对这种精神品质的培育”改为“而阅读正有助于这种精神品质的培育”。
【解题思路】语句②语序不当,应将“面对”调至“你”之后;语句⑤搭配不当,应将“关注”改为“体会(体悟、品味)”等;语句⑨成分赘余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删掉“对”或“正”。
20.【参考答案】①街头巷尾(大街小巷);②战乱频仍(兵连祸结);③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每处1分)
【解题思路】第①处,由语境中“他与村夫野老来往密切”“走访”可知,所填词语应为柳宗元所到过的地方,结合“亲自下地劳动”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街头巷尾”。街头巷尾:泛指街道市面各处。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街道胡同,泛指城里的各处地方。第②处,由语境“就是在承平的流年里,也有无数名与利的明枪暗箭”可知,此处应填写与“承平”相对的时期,故可填“战乱频仍”。战乱频仍:指战乱连续不断,频繁发生。兵连祸结:战争和灾祸接连不断。第③处,由语境“或立或仆,千姿百态”可知,应填“美不胜收”。美不胜收:美景多得看不过来,或指艺术品太美而目不暇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21.【参考答案】①比喻。将盛开的丹桂树比作“高高擎着的一大杯红酒”在风中摇晃,将风中的丹桂树上盛开的桂花比作不时地洒落“阵阵酒汁般的红雨”,形神兼备,生动形象;(2分)②拟人(移情)。将“捧起的细细小花”赋予人的灵性,且都“认真地开成四瓣”,“认真”使得细细的小花有了人的灵性与情感,形象逼真。(2分)(答出一点,能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也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画线语句的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的本质特征入手,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2.【参考答案】原句和改句相比,句式上,原句整散结合,长短句交错,文采斐然;表达上,修饰成分丰富,描写动静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2分)改句虽然语义上基本相同,但缺少句式与修饰成分,表达呆板平淡,缺少情感,缺少感染力。相较之下,显然原句表达效果更佳。(1分)
【解题思路】首先,要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差异之处,尤其要注重句式、描写、修辞等方面;其次,要紧扣关键词,对比分析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23.【写作指津】基于“考教一体、教考评一致”的原则,作文命题以必修上单元人文主题为载体,萃取教材文本的相关材料,以“我眼中的青春”为视角,用以呈现写作核心概念“青春的价值”,要求考生以自我视角,用具有代入感的表达,体味青春、认识青春,深化对青春时代内涵的认识。写作时应注意:一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将抽象的“青春的价值”用生动可感的人物、场景、细节加以呈现,或探究“青春的价值”在新时代的内涵、表现、意义或影响;二是筛选教材文本或自我知识储备中的相关素材,体现“我”与“青春”、“我”与时代、“我”的青春如何在当下闪光发亮。只要能围绕“我眼中的青春”行文即可。
参考立意:青春因理想而闪亮;青春因拼搏奋斗而精彩;青春要敬畏先贤,学习进取,丰盈自己;青春可凭登高观海,品景赏物,走向诗和远方。{#{QQABAQAEggAgAAAAAQhCEwGoCEOQkBGAAIoGgAAAsAAACANABAA=}#}
{#{QQABAQAEggAgAAAAAQhCEwGoCEOQkBGAAIoGgAAAsAAACANABAA=}#}
{#{QQABAQAEggAgAAAAAQhCEwGoCEOQkBGAAIoGgAAAsAAACANABAA=}#}
{#{QQABAQAEggAgAAAAAQhCEwGoCEOQkBGAAIoGgAAAsAAAC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