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曹冲称象
4
二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大 象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曹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曹冲称象》,“象”就是我们在公园里、电视中看见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大家还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同学们学过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大 象
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
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它的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和扇大的耳朵。大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成年的亚洲象体重一般在3-5吨。
资
料
袋
曹冲
曹冲:(196年8月—208年1月
曹冲:(196年8月—208年1月),字仓舒,谥号邓哀王,是曹操儿子之一,由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
字词积累
称 chēng
chèn
杆 gān
gǎn
倒 dǎo
dào
称呼 称赞
对称
旗杆 桅杆
笔杆 枪杆
倒霉 摔倒
倒水 倒茶
多音字
新知讲解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谁什么时候干什么 )的故事。
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
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
二年级
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1.“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给他
二年级
1.“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交代了大象的来历。大象是作为一种礼
二年级
这句话交代了大象的来历。大象是作为一种礼物送给曹操的,说明了对曹操来说,大象是一种稀有、珍贵的东西,人们对大象并不熟悉。这就为下文有人提议称象做好了铺垫。
2.“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
二年级
2.“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大象什么特点
“又高又大”说明了象的体型庞大,“……像
二年级
“又高又大”说明了象的体型庞大,“……像……”运用比喻手法,把“大象的身子”比作“一堵墙”,把“大象的腿”比作“四根柱子”说明大象又高又大,把象描绘得生动形象。
示例:十五的月亮像一个大玉盘挂在天上。
拓展:
用“……像……”写句子。
___
二年级
拓展:
用“……像……”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官员们在议论什么问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官员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办法呢?
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不满意。从文中“曹操听了直摇头”一句
可以看出来。
问题:“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二年级
问题:“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好处:这为下文写称象埋下了伏笔。
曹操对官员们的提议满意吗?
二年级
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都有哪些称象的办法?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曹操听了直摇头。
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办法很不满意。
大臣们议论纷纷,意见很多。
默读第四自然段,把曹冲说的话画下来、
曹冲说的话共有几句?
四句
并用“△”画出有关称象时的动词。
动词:“赶、沉、画、装、称”
这些动词准
动词:“赶、沉、画、装、称”
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步
骤和方法。
用“先……再……然后……最后……”
叙述称象的过程。
称象的结果:
二年级
曹操点头微笑。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演示称象过程
曹冲称象的启示
1、当船中放入石头时:
2、当大象进入船中时:
课文反思
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
二年级
曹冲的办法更好。
因为他
曹冲的办法更好。
因为他的办法既科学,又环保;既不用砍大树造
大秤,又不会伤害到大象,所以说曹冲的办
法好。
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办法相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我们要向曹冲学习什么呢?
遇事要 善于思考、
善于动脑。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 , ,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爱动脑筋
善于观察
主旨概况
曹冲称象
造大秤
曹操摇头
赶象上船 ——画线
曹冲
赶象上岸——装石头
曹操微笑
点头
爱动脑
会观察
大臣:
称石头——知象重
训练学习
1、我会填量词。
一( )大象 一( )
一( )大象 一( )墙 一( )大树
四( )柱子 一( )线 一( )肉
一( )大船 一( )大秤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1.姐姐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
2.我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____。
唱歌
跳舞
看书
写字
3、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可以用智慧解决?
示例:石头太大,用撬杠把它撬起来。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