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 2022—2023学年高一期末调研模拟试题
语卷文
本试题共 10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
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
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唐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但林纾的古
文,乃文言文中的杂体,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也是对的,保持古文特色,大概在
学术著作里不是问题,但这个理念用于文学翻译就成为问题。林纾在实践中感到,恪守
古文之道并不容易。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
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
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
避免。
周氏兄弟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
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
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
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
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关质,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
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
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
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
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
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
入新鲜的血液。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
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
给表达带来了生机。新一代学人除了流布思想的愿望深埋其间,还有创造新语言的冲动,
刘半农在《译者导言》里承认,自己翻译的诗歌参考了佛经翻译的经验,直译中形成了
新的文体。严家炎称这是“被翻译逼出来的新文体”,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9 页)
“新文体”后来被人们称为“语体文”。
由翻译引起的文言与俗语之辨,以及“语体文”的确立,使汉语书写在磨合里走了
一条新路。但后来的变化出人意料,三十年代后,关于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文言的
元素无声地淡出。“语体文”的表现不免失衡,我们看蒋光慈、胡也频等人的写作,苏
联译本的影子深深,那些辞章里多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
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翻译文体
脱离母语的根,导致了表达的平庸,直到八十年代,翻译腔依然在文坛盛行,当代许多
走红的作家,都是在翻译腔中长大的,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王小波曾感叹傅雷、
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于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揶揄。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
作风气的引领者。从鸠摩罗什、玄奘到鲁迅、穆旦,已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劳作
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智性也得以生长。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翻译家与小说家,
对于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大多不太注意了。
(摘编自孙郁《译介之道与文之道》)
材料二:
鲁迅曾把翻译比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窃火;那么,当年那些为
西学东渐推波助澜的翻译家便是名副其实的“窃火者”。1931 年,在上海文化界为鲁
迅举行的五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美国小说家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问秋斯,中国文化
人为什么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答:“中国
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
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后来秋斯在《鲁迅先生对我
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诚然,世间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
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家要想追上先进国
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
殊性”。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显然是不可少的”。
秋斯说:“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但要通晓语文,还要具有与原作者同等的或详尽的
想象力或表达力。就这一点来说,翻译就是创作。因为生活经验或文学修养因人不同,
尽管两个作家写完全相同的事物,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很不相同。”
(摘编自凌山《“窃火者”的路——董秋斯与翻译》)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经推崇汉唐时代的文章,选择古文翻译城外的作品,在实践中不能保持纯正古文
特色。
B.周氏兄弟译介域外文学作品时,以六朝之前古文对应外来思想与审美,后经改变慢
慢被读者接受。
C.用文言写作与翻译,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不足。
D.翻译亦是创作,对优秀的译者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必备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丁的写作引入意大利俗语调适词章,使之成为新雅言,丰富了自己的母语,这也
高一·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9 页)
积极影响到了中国翻译家的努力。
B.直译的方式,不但能克服汉语的局限,丰富文学语言,还帮助读者改变阅读习惯,
对其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也有益。
C.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
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
D.近代以来翻译家作为“窃火者”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对西学东渐的促进,而且对语
言创新发展的推动也是突出的。
3.下列有关材料一中的论据不能用来论证“调适雅俗之间关系”的一项是(3分)
A.钱锺书评价林经的变通 B.钱韬孙翻译《神曲》的意识
C.周氏兄弟克服汉语的局限 D.刘半农参考佛经翻译的经验
4.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的内涵(4分)
5.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简要作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 10 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
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
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
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
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
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
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
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
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
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
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
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
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
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
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
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
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高一·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9 页)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
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
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
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
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 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 7条,除了
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
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
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
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
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
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
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
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
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
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
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
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
价。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
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
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
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8.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9 页)
9.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
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
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
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
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
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
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
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
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
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
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是故圣.益圣也久矣 圣:圣明
高一·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9 页)
C.辄.哗笑之圣也久矣 辄:就
D.炊不暇.熟圣也久矣 暇:来得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
是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
B.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D.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B.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C.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D.韩文和柳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2)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 ~16题。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9 页)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家风家规的传承,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怎样的家风家训,请结合
全诗加以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秦观的《鹊桥仙》用“纤云弄巧”表现出“纤云”所织图案的样式美,《登泰山记》
用“_______,______”表现出日出之时天边之云的色彩美。
(2)唐代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
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君主“选贤与能”的期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0题。
“伸懒腰”带有一个“懒”字,动作也不甚“优雅”,有时会被认为是偷懒、散漫
的表现,有些人会竭力抑制“伸懒腰”的动作。其实不然,“伸懒腰”是机体组织中的
氧气含量因长久未动而降低,过量积累的二氧化碳通过刺激化学器官,将兴奋传递到延
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发出指令让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而引发的行为。人在刚睡醒或是
久坐疲惫之后会不自觉地举起上臂、伸展腰肢,这个伸懒腰的动作会使人感到很舒服,
仿佛身体和头脑都被唤醒。与此同时,伸懒腰的动作会发挥身体的许多肌肉,对长时间
伏案工作的人来说,伸懒腰能够防止脊柱弯曲、腰肌劳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专家建议,
人不仅不必抑制伸懒腰的动作, ① 。
实际上, ② ,以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很多都有类似伸懒腰的行为。其中,很具
代表性的就是猫科动物,它们可谓是“伸懒腰”界的明星。有研究表明, ③ 。成
年人的睡眠时长为 7~8 小时,家猫的睡眠时长可达 12 小时,老虎则要 16 个小时。在
长时间的睡眠中,机体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新陈代谢水平,组织中的氧含量较低,二氧
化碳过量积累,醒来时机体细胞迫切需要氧气来激活,从而从睡眠状态进入运动或工作
状态,这也就成为诱发伸懒腰行为的信号。因而,有长时间睡眠习惯的动物似乎更容易
伸懒腰。
高一·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9 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3分)
19.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正如“伸懒腰”因含有一个“懒”字就带给
人偷懒、散漫的负面印象。日常生活中你还接触过哪些类似的词语?请举例分析。(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言文字运用 II ( 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22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
类“大脑 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
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
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
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
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
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
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
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
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
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
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
就无法弥补。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4分)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 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8 页(共 9 页)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陈蕃,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
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迁为乐安太守,拜尚书,为太傅。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材料二: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
的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
标,并于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古有陈蕃立志扫除天下,不事一室,终成大业;而今劳动教育进入教育部课程标准。
对于陈蕃的“扫天下”和教育部提倡“事一室”的日常劳动,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
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 第 9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