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 1 月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注于自己投身的领域,自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始终努力向前,一生敬业奉献、永不言
… 弃。弘扬工匠精神,就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尽心竭力练
… 高一语文
… 就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 注意事项: 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
…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
学 校 …
…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 如切如
…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磋,如琢如磨 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
姓 名 …
…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
考 号 …
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 天下…
…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小题, 分) 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 … 5 1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
装 材料一: 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
…
在今年 五一 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 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
… 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 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
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 匠心筑梦。只要每一位劳动者都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
订
… 军作用 。礼赞劳动创造,勉励劳动者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鼓 业、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我们一定能以优秀的业绩奉献新时代、
… 舞人心,催人奋进。 以出色的答卷回应时代主题。
…
…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
(摘编自李玉滑《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
线 精神谱系。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 材料二:
…
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我们取得的伟大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
…
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劳动者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共同培育形 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
… 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
…
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 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 拜手工教 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
… 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 离群索居、 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
…
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
…
… 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 执着专注,是心无旁骛,是矢志不渝的热爱。择一事终一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
… 工匠精神的核心。热爱,是劳动的动力源泉;热爱,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热爱,是
有人说: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
… 被誉为 火药雕刻师 的航天人徐立平专注雕刻火药 30 余年,仅凭手感就能将药面整 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
…
形误差从允许的 0.5 毫米提高到 0.2 毫米;是从事数控加工 20 年潜心钻研的秦世俊对飞 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
…
… 机零部件 0.01 毫米的较量,誓让中国制造更有话语权。他们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专
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
…
高一语文 第 1页(共 10页) 高一语文 第 2页(共 10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兰州杂碎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茅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A.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②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
源于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
B.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执着专注,更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样才 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
能在新时代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
C.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 ③浑的却是河水。那是甜水。一玻璃杯的水,回头沉淀下来,倒有小半杯的泥
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浆,然而这是 甜 水,这是花五毛钱一担从城外黄河里挑来的。
D.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 ④不过苦水也还是水。甘肃省有许多地方,据说,连苦水也是宝贝,一个人独用
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一盆洗脸水,⑴那简直是 骇人听闻 的奢侈!吃完了面条,伸出舌头来舐干那碗上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的浓厚的浆汁算是懂得礼节。用水洗碗——这是从来没有的。老百姓生平只洗两次
A.材料一重在谈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材料二重在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身:出世一次,去世一次。呜呼,生在水乡的人们哪里想得到水竟是这样宝贵?正如
B.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不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之可贵。
C.材料一第四段,举徐立平、秦世俊的事例是为了阐释执着专注的内涵并强调其 ⑤兰州城外的河水就是那样湍急,所以没有鱼。不过,在冬天兰州人也可以吃到
鱼,那是青海湟水的产物,冰冻如石。三九年的正月,兰州的生活程度在全国说来,
作用。
算是高的,这样的 湟鱼 ,较大者约三块钱一尾。
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使表达更加
⑥三九年三月以前,兰州虽常有警报,却未被炸;兰州城不大,城内防空洞不
有力。
多,城垣下则所在有之。但入口奇窄而向下,俯瞰宛如鼠穴。警报来时,居民大都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 ) .
避城外;城外群山环绕,但皆童山,人们坐山坡下,蚂蚁似的一堆一堆,老远就看
A.艾爱国在焊工岗位奉献 50多年,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 .
见。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B.石磊在 2023年高考中获取佳绩,选报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处女炸 。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 拜年 ,这回在城内投弹了,
C.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 新年的礼物 。从此以后,老羞
D.钟扬在西藏跋涉 50多万公里,收集了 4000多万粒植物种子。
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四○年春季的一个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
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
5.材料一中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
⑦但是,请你千万不要误会兰州就此荒凉了。依着 中国人自有办法 的规律,
织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列出发言要 四○年春季的兰州比一年前更加 繁荣 ,更加飘飘然。不说俏皮话,经过多次滥炸
点。(6分) 后的兰州,确有了若干 建设 :物证就是有几条烂马路是放宽了,铺平了,路两旁
排列着簇新的平房,等候商人们去繁荣市面;而尤其令人感谢的,电灯也居然像
电 灯了。
高一语文 第 3页(共 10页) 高一语文 第 4页(共 10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⑧⑵但所谓 繁荣 ,却也有它的另一方面。比方说,三九年的春天,要买一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肥皂,一条毛巾,或者其他的化妆品,当然不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 ,可是货色之缺 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
乏,却也显而易见。至于其他 洋货 ,凡是带点奢侈性的,只有几家 百货店 方 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
有存储,而且你要是嫌他们 货色不齐全 时,店员就宣告道: 再也没有了。这还 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
是从前进来的货呢,新货来不了! 但是隔了一年工夫,景象完全不同,新开张的洋 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
货铺子三三两两地在从前没有此类店铺的马路上出现了,新奇的美术字的招牌异常触 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
目,货物的陈列式样也宛然是 上海气派 ;陌生牌子的化妆品,人造丝袜、棉毛衫 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
裤、吊袜带、手帕、小镜子、西装领带,应有尽有,非常充足。特别是玻璃杯,一年 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以前几乎少见的,这时也每家杂货铺里都有了。而且还有步哨似的地摊,则洋货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中,间或也有些土货。手电筒和劣质的自来水笔、自动铅笔,在地摊上也常常看到。
A.句子 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
战争和封锁,并没有影响到西北大后方兰州的洋货商——⑶不,他们的货物的来源,
B.句子 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
倒是愈 战 愈畅旺了!何以故?因为 中国人自有办法 。
C.句子 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
⑨一个在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发牢骚说: 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有包运
D.句子 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
的,也有包销的。在路上时,有武装保护,到了地头,又有虎头牌撑腰。值一块钱的
些人。
东西,脱出手去便成为十块二十块,真是国难财!然而,这是一种特权,差不多的
8.第 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4分)
人,休想染指。⑷全部的缉私机构在他们的手里。有些不知死活的老百姓,穷昏了,
居然也走这一道,肩挑背驮的,老鼠似的抄小路硬走个十站八站路,居然也会弄进些
9.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本文也践行了这一原则,
来;可是,沿途碰到零星的队伍,哪一处能够白放过,总得点缀点缀。要是最后一关
请概述这一原则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碰到正主儿的检查,那就完了蛋,货充公,人也押起来。前些时,查出一个巧法儿:
女人们把洋布缠在身上,装作大肚子混进来。现在凡是大肚子女人,都要脱光了检
验……嘿,你这该明白了罢——一句话,一方面是大量的化公为私,又一方面则是涓
滴归‘公’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⑩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 中国人自有办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0~14题。
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 办法 ,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 游媚笔泉记
也应早有点 办法 。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 水 。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 姚鼐
的黄土山说: 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 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
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 醉瓜 ,甜而多汁,入口即 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
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 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 非常时期 ,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 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有删减)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 垂云沜 也,或
高一语文 第 5页(共 10页) 高一语文 第 6页(共 10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 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 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幕半阴,山风卒.起,肃振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
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附】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 14.简要分析姚鼐《游媚笔泉记》所表达的情感。(3分)
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若偻。 ① 鹧鸪天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李清照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②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溪有深潭 A 大石出 B 潭中 C 若马 D 浴起 E 振鬣 F 宛首而顾 G 其侣 【注】①此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②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含义不同。 A.“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首句用“萧萧”形容“寒日”,为全词点染了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 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
义相同。 B.“上琐窗”,指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慢慢地移动,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 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
著作。 C.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 其中。
农历每月十五。 D.“仲宣怀远”一句,词人以王粲自况,用一个“更”字表明其思归不得的幽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之情比王粲还要强烈。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 16.这首词和《声声慢》都借菊花来表达情感,两者有何不同?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
“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6分)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
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高一语文 第 7页(共 10页) 高一语文 第 8页(共 10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1)《诗经·静女》中“ , ”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
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也写出了男子的憨厚。 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 , 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 豁啷啷 地歌唱。她不再害怕
。” 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的句子是“ , 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
”。 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
这样的 :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题。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怂恿”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是历经了两千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多年漫长的农耕文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已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性格之中,成为了中国社会有机体中 ① 并能显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历史延续,使得乡村文化无论其所面临的环境多么艰难,都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不可能也不应该彻底走向消亡。 21.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意上看
文化模式的稳定性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4分)
同一生存环境有关,但在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作为农民原有生活共
同体的乡野村落,在物质形态上必然会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而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规划和
22.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6分)
布局,因此村落的变迁也就成为 ② 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乡土变迁是对既有生
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的挑战。
乡村文化以其特有的草根性彰显着温柔敦厚的民俗习气和恬淡寡欲的生活态度,与
城市文化的疏离世故和 ③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文化以其现代价值和科学理 四、写作(60分)
性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因此,在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中,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重塑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确立乡村文化的自信,使乡村在与城市的交融共哺中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学习之道。《劝学》是两千多年前
彰显其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之所在。 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今天我们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题。
① ② ③ 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请以“劝学新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学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 习的认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 第 9页(共 10页) 高一语文 第 10页(共 10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2024 年 1 月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3 分) 2.A(3 分) 3.B(3 分)
4.①对比论证。第一段“工匠精神从来不是……而是……”“并不是……也不是……而
是……”等语句采用对比论证,边破边立,突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②引用论证。第二段引用“没
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进一步说明了工匠精神的内涵。③假设论证。第二段中三个
“没有……怎能……”构成的排比句式,采用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4 分,答
出任意两点给 4 分)
5.①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执着专注,心无旁骛,热爱学习。②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精益求精,
认真钻研,追求极致。③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追求细节完美。④作为新时代
青年,要追求卓越,锐意进取,敢于开拓创新。⑤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志存高远,有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6 分,答出任意三点给 6 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源于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我
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以及材料一第三段“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可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工匠精神”而非“源于
工匠精神”。
B.“不仅需要……更需要……”逻辑不当。根据材料一可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执着专注、精
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第 4 至 7 自然段中,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横向论证,故这四者为
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C.“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错。材料二第一段写工匠
精神不是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并非“看似”。且原文“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而非“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故选 D。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
A.“材料二重在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错。材料二第一段批驳错误观点,议论工匠精神的价
值。第二段深化一般观点,议论工匠精神的内涵。始终围绕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深层内涵来论述,而
非重点论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故选 A。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CD 三项都能体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而 B 项体现的是
石磊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专业,这和工匠精神无关。
故选 B。
6.B(3分) 7.B(3分)
8.①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防空洞多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②第二个“但”字,
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③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
微通报的矛盾。(写对 3 点给 4 分,写对 2 点给 3 分,写对 1 点给 1 分,笼统作答给 1 分。)
9.(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2 分)
(2)分析:①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批判特权阶级不知民间
疾苦。②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反映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批判当局枉顾百姓安危的做
法。③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反映当时形式主义建设的情形,批判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
④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⑤以专家给建议
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6 分。每点 2 分,写满
2 点即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
【解析】6.“生存智慧”有误,改为“生存困境”,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概括与理解的
能力。
【解析】7.“兰州建设的繁荣景象”错,应是“兰州建设的虚假繁荣景象”,考查学生
对标点符号与相关词语的深入分析能力。
10.ACE(3 分,选对一个给 1分) 11.B(3 分) 12.C(3 分)
13.(8 分)(1)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罅”,缝
隙;“荫”,遮蔽;“布席”,铺席。以上各 1 分,句意 1 分)
(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既”,……之后;“负”,覆盖;“烛”,照亮。以上各 1 分,句意 1 分)
14.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慕前贤,无意隐逸,隐约含蓄
答案第 1页/共 4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3 分。答出 1 点给 2 分,2 点给 3 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
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
“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顾”的宾语为“其侣”
二者不能断开。
11.B.错误。突然;最终。句意: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而最终也没有增长
和消失。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
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
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故选 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
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
趣。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
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
出作者不慕前贤,不喜欢隐逸的意向,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
【参考译文】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
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
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
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
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
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
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
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
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
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
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
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15.B(3 分)
16.①《鹧鸪天》中借菊寄意,看似轻松,实则含怨。《鹧鸪天》中“东篱菊”出自陶渊明《饮
酒》诗,表面上表达了莫负东篱菊的达观。但把酒对菊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实际隐含着
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
②《声声慢》中以残菊自喻,悲戚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就是词人悲惨
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的写照。(6 分。每点 3 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错,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太阳,
是因为百无聊赖,心绪茫然,并非悠闲自得。
故选 B。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鹧鸪天》中“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
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
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
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指菊花,“憔悴损”指
枯萎、凋零殆尽。这里诗人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
愁苦的心绪。
答案第 2页,共 4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17.(6分)(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2)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3)舞幽壑之
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8.(3分)①不可或缺 ②水到渠成 ③急功近利
19.(4分)城市文化以其科学理性和现代价值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
闭的陈腐观念。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语境指乡村文化对中国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性,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
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2)结合“自然历史过程”可知,语境指村落的变迁是很自然的事,条件成熟,就会发生,可
填“水到渠成”。水到渠成:指水一流到,沟渠自然形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
(3)此处和“疏离世故”并列使用形容城市文化,可填“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指急于追求
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现代价值和科学理性”语序不当。“科学理性”关联“愚昧落后”,“现代价值”关联
“保守封闭”,二者位置互换;
②“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成分残缺。缺少支配的宾语中心词,在
句末加上“的陈腐观念”。
20.D(3 分)
21.①原句采用排比,强调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好与关怀;②而改句则无强调意味,不能深入表达香雪此时此刻的细腻感受。(4 分。每点 2 分)
22.①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叙述更自由。文中连用七个“她”,能
更自由灵活地叙述香雪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用第三人称叙事,能更客观、直接地展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
到心里很满意……她不再害怕了……她急着见到它……”等语句冷静客观地再现了香雪的心理由
害怕转为期待的变化过程。(6 分,每点 3 分。没有分析给一半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怂恿”意思是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这里指风吹动核桃叶发出声响,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
A.“管弦”代指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千堆雪”指激起的层层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周公吐哺”指周公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运用
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D. 这里的“思”是思念的意思,把人的情感用在了鱼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 D。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文“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连用三个“这样的”
运用了排比句式,分别指代大山、月亮和核桃树,指代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与前文“她发现月亮是
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
一树树金铃铛”形成呼应,强调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有了全新的认识,写出了香雪所感受
到的大自然的美好与关怀;
②改后只用一个“这样的”,语意不好区分,无强调意味,不能更好的强调香雪对大山、月亮、
核桃树的全新认识,更不能深入表达香雪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细腻感受。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的能力。
文中连用七个“她”,能更自由灵活地叙述香雪夜晚独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段话写的是香雪夜晚独自一人回台儿庄的内心感受,运用第三人称“她”更能客观、直接地
展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她不再害怕了……她急着
见到它……”等语句冷静客观地再现了香雪的心理由害怕转为期待的变化过程。
23.(60 分)例文: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与古人相比,对学习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信息便捷,资源丰富,要雨得雨,要风得风,
大道通衢,任尔驰骋;然而,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信息过剩让我们不知所措,诱惑纷至让我们魂不
守舍,歧路纷纷让我们茫然失措。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当资源已经过剩,信息泛滥成灾,我们要怎
样学习才能抵御这从东西南北刮来的恶风?
新时期,“劝学”有了新方向,我劝大家,端坐在紫金莲上“宁静守一”,避免被八面来风吹散
答案第 3页/共 4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
了学习的心魂。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很多人是要借书来读的。似乎正因为其匮乏,正因书是借来的,人们才读
得专注,读得急切。宋濂曾写到,“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等到藏书“落落大满”
时,倒会“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反而不读书了,以至于袁枚发出“书非借不能读”的浩叹。什么
原因?一是书多了,范围大了,因而茫然;一是书是自己的,因而少了分急切。然而,这都是次要
原因,归根结底,主要原因还是目标不明,用心不专,持心不静。
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资源如海,信息过剩,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古时大富大
贵之家,即使藏书甚丰,放到今天,都不啻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古人,仅仅是“落落大满”,都
会因读书不专心而感叹书非借不能读,那么,现在我们面对的信息更多,我们的取舍更难,我们面
对的诱惑更大,如果目标不明,用心不专,持心不静,那就更会东瞻西顾,不知所向;南冲北突,
不知所守。虽然面对海量资源,结果却守着粮仓饿死。
因此,我劝大家,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学习时更应该做到“宁静守一”。
要做到宁静守一,首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能锁定目标做出取舍,取舍信
息才有了标准,没有目标就是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其次,要专注。“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一处,方能其利断金。把心用在
一处,屏蔽无效信息,虽然信息如海,我只取其中于我有用的一瓢。另外,还需要做到心静如止水。
虽然诱惑良多,我自淡泊宁静,任尔八风来临,我自岿然宁静。
其实,学习有了目标,方能专注,专注带来心静;反过来,心静不杂,才能心无旁骛,心无旁
骛,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三者实际上是一枝三花,实为一体。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劝大家,树立明确的目标,用心于一处,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任尔八风
狂吹,我自稳坐紫金莲,咬定青山不放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可分成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指出在古代,荀子这位先贤,针对当时社会在学
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劝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劝导人们重视学习、注重学与思的协调,以及
懂得坚持。第二个层次写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我们在学习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
难题。这些新的难题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学习内容增多、信息过剩、诱惑增多、
选择多元。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新的问题,新时代青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明智的选择,我们应有目
标的读书,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来学,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时也应
该拒绝诱惑,虚心请教,专心致志。
通观整则材料,是在强调,在学习方面,每个时代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而在当今这个追求效
率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又面临了新的难题。本题意在引导考生,直面学习中的新难题,寻找解决之
道。
题干部分,要求以“劝学新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所谓“新”,首先,在于面临的难题是新
难题,是以前的时代所没有出现过的,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比如,海量的学习资源、多元的发展
渠道。其次,在于秉持的理念新、思考的角度新、解决的办法新,要立足于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写作时,可以针对材料中说列举的或自己观察到的某一学习方面的难题,从微观层面发表看法;
也可以对这些难题进行高度概括,着眼于宏观层面,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取
层进式结构。首先,可以对当前的学习方面的新难题,进行高度概括,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比如,
看上去学习资源的充足给学习带来了困扰,实际上反映的本质是,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过剩的时
代,选择信息比搜集信息更重要。接下来,可以探求其出现困扰的原因,信息过剩只是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然后,可以指出解决之道在于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
还要善于筛选有效信息,屏蔽冗余信息。
立意:
1.任你资源弱水三千,我取有用之一瓢。
2.世界越是喧嚣,书桌越要清净。
3.认得清学习的目标,控得住自己的心神。
答案第 4页,共 4页
{#{QQABAQKEggAAABAAAQhCEwFaCkIQkBCAAAoGABAAoAAAS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