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3 06: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期末检测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域,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儒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测为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践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视。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传统没有内涵上的互动和实质交流。
B.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C.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D.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C.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B.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C.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解。
D.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早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法理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 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6.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鳄 鱼
(法国)罗斯尼
当我在美洲大陆上碰好运的时候,一天早上,我在河边上碰到了约翰·肯尼迪。约翰带着他的女儿和一个不爱讲话的同伴,这个同伴对什么都不相信,不害怕。他们两个人的腰带里都藏着天然金块,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他们三个人经历了恶劣气候的考验和人们对他们的欺骗,他们最后胜利了。他们感到了幸福,这种幸福是在同太阳、同风暴、同大雨的斗争中得到的。
肯尼迪的脸粗糙、引人注意,他的目光可以穿透土地,他的粗壮胳膊很会使用斧头。
他的同伴比他小二十岁,他的名字叫马伯尔。他的头比较长,有双非常警惕的眼睛。至于那个女儿,强烈的阳光和沙漠的风沙已经使她变成棕褐色的了,她的眼睛很大,嘴唇鲜红,头发是金黄色的,她像世界上的所有姑娘一样生气勃勃。
我感觉到他们三个人的身上具有我一直在寻找但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的精神和品质。在交谈中我知道马伯尔是那美丽的女儿的未婚夫,我对马伯尔妒忌得要命。于是我同他们一起吃过喝过以后,我就出发了,以为永远也不会再看见他们了。
但是,我迷了路。第二天黄昏时,我又看到了马伯尔和那大眼睛的姑娘。他们站在一条小河旁,河水在阳光下是黄色的,在树荫下是绿色的。小伙子神情严肃,姑娘的脸色苍白、悲伤。当我走近他们的时候,他们转过身来。 随后他们告诉我老人已经死了。他想在河中洗个澡,一条纯吻鳄鱼咬住了他的腿,后来只找到了他的半截尸体。
马伯尔大喊着:“我要杀死那只可恶的鳄鱼!”我看得出来,他是说给阿丽埃特听的,因为他爱她,爱情会带来英雄主义的。
天已经黑了,我决定在他们的火堆旁过夜。我们一起在月亮下、火堆旁吃了晚饭。生活是充实的、美好的,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梦想:这个美丽的阿丽埃特就是大地上最美、最好的图画。
我忧伤地想着自己的人生。我这样可怜地、没有爱情地到处游荡,可能一直到老。我想到了随时都等待着我的死亡……这个美丽的年轻的姑娘,我本来伸手就可以碰到;她又像是天边的星星一样离我那样遥远。
阿丽埃特睡着了。马伯尔看着她脸上的闪光和她的头发,突然自信地说:“她将成为我的妻子!”
篝火的火光映照在他的严肃的脸上,停了一会儿,他又说:“但愿我能够把那条纯吻鳄杀死!”
“你怎么能认出那条鳄鱼呢?”
“朋友,看它的个子,不会再有那样大的纯吻鳄了。”
他站起身来,朝着小河走去。他朝着河中的一块小岛望去,望了很长时间……突然,我看见他把衣服扔掉了,走进水中,嘴里咬着刀。我朝小河跑去,他的白色身体朝着小岛游去,一个像大树干的灰色东西出现在水面,随后我听到一声可怕的叫喊声……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了,星空下的小河平静了……我想了一切办法去寻找马伯尔,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草原之中只剩下我和阿丽埃特·肯尼迪,还有两个死去的同伴的装满金块的腰带。我们走了许多天,一路上没有遇到人,荒原之中只有我们两个人、猛兽、沙漠、河流和风。我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一条鳄鱼把这位年轻的姑娘交给了我,把昨天才同我们分开的两个可怜的男人的金块交给了我,把人们尊重的所有的信念交给了我。但我和阿丽埃特还保持一段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进行了共同的斗争,我们有了共同的快乐和忧愁,一条线把我们连在一起,它具有极大的力量。一天早上当我们离城市还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我们永远不能分离了。我们是在没有交谈的情况下感觉到这一点的,因为我们周围是荒原,应该尊重依赖我的力量和勇敢生活的年轻姑娘。我们的爱情像磐石一般坚定。
我是那些幸运人中的一个,我得到了爱情和财产。但是我从来没有感到骄傲。我知道得很清楚,环境使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很悲惨的。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写“我”感到的三人身上的“精神和品质”,是他们与太阳等恶劣环境的斗争中所感受到的幸福。
B.小说刻画阿丽埃特人物形象,主要运用外貌描写,在色彩对比中表现了父亲被鳄鱼吃掉对她的打击之大。
C.小说的结尾部分采用抒情表达方式,直接点出了主旨,虽然显得有点突兀,但又让读者在回味中深受启迪。
D.小说中“我”与阿丽埃特爱情坚如磐石,这既是两人对恶劣环境的有力回击,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感悟。
8.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描写鳄鱼,却以“鳄鱼”为题,这样处理妙在何处?请说明理由。(6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宦官魏忠贤,下狱而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1645),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B.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C.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D.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忠毅公,左光斗谥号。“谥号”专指皇帝或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奖评价的称号,始于西周。
B.先君子,古人一般在已经去世长辈前加“先”表尊称,如称去世的父母为“先考妣”,此处指作者去世的父亲。
C.炮烙,商纣王在位时所设的一种酷刑罚。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
D.漏鼓,“漏”,古代计时器,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名“铜壶滴漏”;鼓,打更的鼓,此处指的是“一更鼓时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光斗爱才惜才。左光斗一次带着几个随从外出,悄悄进入一座古寺,偶遇史口法,欣赏其才华,后史可法参加考试,左公当面定为第一名。
B.左光斗以国事为重。左光斗在狱中受尽酷刑,生命垂危,却临危不惧,为着国家大义,怒斥并赶走史可法。
C.史可法治军严谨。张献忠作乱,史可法奉命防守,身先十卒,亲自带兵值夜,每次得到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
D.本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却记叙了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几件小事,写史可法其实都是为了衬托左光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4-15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
C.“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D.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
15.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两分。(6分)
(1)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__________________。
(2)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尊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巧妙利用“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D.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发动机的轰鸣震动大地,耀眼的尾焰辉映海天,长征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时,距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正① _______________,迎接空间站形成“T”字构型后首枚航天器的到来。
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七火箭总体技术状态逐渐趋于稳定,但研制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的目标,不断向着更高效、更精准、更可靠的方向奋力迈进。
设计师张博戎表示,长七火箭要达到的入轨精度偏差不能超过4秒。“以前要求‘精准投篮’,现在还要‘空心入网’。”经过不懈努力,长七火箭入轨精度再提升一个数量级,托举天舟五号,以优异的性能投出了一个漂亮的“空心球”。“从质量到流程,我们都要② _______________ 。”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说。本次任务是长征七号前序多枚火箭任务的归纳和总结,在前序任务“精雕细琢”的基础上,又进行了10项技术改进,火箭操作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高密度发射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长七系列火箭2021年成功发射4次,今年已成功发射3次,迎来了③_______________的“高密度发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度、中国速度、中国高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安石为消除宋神宗的顾虑,推行新法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而孔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高二语文答案
1.D 2.C 3.A
1.D.“徐光启对……”错误,从第四段来看,所列并非徐光启一人的行为,而是包括他的同时代的思想家。故选D。
2.C.“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只是莱布尼茨和伏尔泰认为的优点,并非与西方哲学比较而言。故选C。
3.A.“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错误,原文只提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并无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的表述。故选A。
4.D 5.C
4.A.从材料一第二段“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看出,“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看出,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看出,“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所以选D项。
5.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说法过于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所以选C项
6.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7.C
7.C.“小说的结尾部分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错误。“抒情”表述错误,应为“议论”。
8.①“我”是事件亲历者,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线索人物,串起所有情节,让故事更严谨,更连贯。③“我”是事件见证人,便于直接抒发人生感慨。
9.①象征恶劣环境,它断送了两个人的性命,让他们的人生很悲惨。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的人生感悟做铺垫。③深化小说主旨,凸显了人类抗争自然的悲壮。
10.B 11.A 12.A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
“庑下一生”是“伏案卧”的主语,中间不能分开;“文方成草”,主谓结构,“文”为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
“即解貂覆生”是连续动作,“覆生”意思是为他盖上,不能分开,排除A。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专指”错误。除了“官谥”,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悄悄进入”错。“微行”是微服出行之意,即隐瞒身份,改装出行。故选A。
13.(1)有人劝他稍作休息,史公说:“我唯恐对上有负朝廷,对下有愧于老师。
(2)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
14.D
15.(1)对写(侧面落笔,悬想)。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
(2)以景结情。用明月夜、短松冈作结,以荒凉凄清之景,烘托出思念幽独之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6.(1) 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2) 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3).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17.A
(原句中有两处错误:第一,搭配不当,“形式”不能“再现历程”;第二,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项目”,后又出现新的主语“人们”。)
C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文中侧重表现当地出现的新面貌,用“前所未有”更为适宜。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致、合拍(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文中指“表演”,用“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此处强调发挥充分,用“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单独开出一条道路,比喻独创出新风格或新方法。根据后文,用动词性的“独辟蹊径”更为适宜。)
D
(句式应与前文一致,排除A、C项;语意应突出当地新面貌,故重心放在“发展旅游”,排除B项。)
20.①翘首以待 ②精益求精 ③名副其实
21.但研制团队以“打一发进步一发”为目标,不断向着更精准、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奋力迈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