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二生物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期末复习重难点突破(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二生物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期末复习重难点突破(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3 08:58:51

文档简介

专题1 种群及其动态
重难点索引: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强调两同一全,即“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典例分析】
例1.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 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B.c 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是从改变 a 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答案】A
【解析】A、b 表示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可能保持稳定,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是从改变 a 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D、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因此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D正确。故选A。
例2.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的减少,每次捕获的生物数量逐次减少。以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可以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回归曲线,可以认为单位捕获量为零时,捕获累积量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图为去除取样法所得数据绘制的曲线,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代表的数值可以认为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B.对于因标记困难或捕获行为对调查结果有明显影响而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种群,可用该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若想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选择此方法很合适
D.该方法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也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则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B正确;
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D、调查物种丰富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物种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故选C。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在进行样方法调查时,需要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通常适用于动物,相应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3.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糖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
4.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典例分析】
例3.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0m2的长方形才合理
B.选取的3块麦田必须麦苗数、施肥、水土状况等均相同
C.对照组调查结果计算平均值后必须四舍五入取整数
D.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防治效果显著
【答案】D
【解析】A、猪殃殃为草本植物,所以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m2为宜,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再取平均值,A错误;B、选取的3块麦田均需要在施药前后做调查,因此3块麦田中的麦苗数、施肥、水土状况等未必相同,B错误;C、由于调查结果需要计算平均值,所以杂草株数可以为整数,也可以是非整数,C错误;D、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比较可知,两种数据差距很大,显然该药物防治效果显著,D正确。故选D。
例4.深圳湾为许多珍稀候鸟的迁徙提供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食物资源,对深圳市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有研究者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个/立方米)的四季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样点 春 夏 秋 冬 均值
密度 密度 密度 密度 密度
S1 423.7 364.5 382.3 188.4 339.73
S2 396.2 643.8 523.7 426.5 497.55
S3 663.4 963.8 1021.6 315.5 741.08
S4 488.9 868.7 647.8 289.7 573.78
均值 493.05 710.2 643.8 305.03
A.抽样调查浮游动物种群密度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候鸟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同步
C.由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的比较可知,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比S1区低
D.该研究说明气候对亚热带红树林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答案】A
【解析】A、抽样调查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B、候鸟一般是在冬季迁徙到深圳湾,其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应该是相关的,但并不是同步的,B错误;C、由图可得,S3区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各个季节都大于S1地区,因此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应该大于S1,C错误;
D、由图可知,四个地区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随着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波动,D错误。故选A。
1.“J”型曲线:
(1)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曲线特点:①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②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没有上限;
③种群增长速率持续上升。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典例分析】
例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
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A正确;B、根据图中甲乙曲线的对比,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数值越小,说明环境阻力越小,C点时环境阻力并非最小,B错误;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高,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C错误;D、不同生存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同,所以种群增长曲线不同,D错误。故选A。
例6.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A点
B.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C.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D.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应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及数量
【答案】B
【解析】A、据图分析可知,甲曲线上A点在P曲线上,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C点在曲线P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错误;B、乙曲线上D、E点在曲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乙曲线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B正确;C、Nt小于a时,甲曲线在P曲线以下,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甲更容易消亡,C错误;D、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D错误。故选B。
1.实验步骤:
(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重复前两个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2.结果分析:
(1)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数量迅速增长,经过一段时间后,数量开始减少,增长曲线呈“S”形;
(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生长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3.注意事项:
(1)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若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太多,难以计数,要按一定倍数进行稀释,然后重新计数;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
(4)显微镜计数时,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典例分析】
例7.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 mL培养液;实验B组:20 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 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_措施 ,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____个,你计数的原则是_____。
(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在前。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 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
(1)抽样检查法 稀释 6×106 中方格内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2)Ⅲ、Ⅰ、Ⅱ、“J”型 数学
(3)血细胞计数板 加盖盖玻片 减少实验误差 平均值
(4)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5)B
【分析】
(1)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故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酵母菌计数原则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即“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记右”,故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24÷16×400×104=6×106个。
(2)实验A组(20mL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Ⅲ;实验B组(20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值增加,如曲线Ⅰ;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Ⅱ;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如”J”型曲线。故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Ⅲ、Ⅰ、Ⅱ、”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操作时,应该先加盖盖玻片,再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做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取其平均值,进而减少实验误差。
(4)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即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
(5)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
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C错误;D、制片时,先盖盖玻片,在滴加培养液,D错误。故选B。
1.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收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生物因素:
(1)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2)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例分析】
例8.下图为某一调查期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B.雪兔K值的大小受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
C.调查期间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
D.绘制雪免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0个个体
【答案】D
【解析】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A错误;B、雪兔K值的大小受天敌、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因素影响,不受内分泌调节,B错误;C、调查期间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呈现出周期性波动,不是“S”数量变化,C错误;D、从图看出,绘制雪免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0个个体,D正确。故选D。
例9.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 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 32.5℃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 90%和温度为 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32.5℃、35℃时出现的峰值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A正确;
B、图中在32.5℃时种群数量最大,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推测是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B正确;
C、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C错误;D、由图可知,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同时生物因素、种间关系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C。
【重难点突破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人的种群的密度时,可以逐个计数
B.观察低温诱导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观察到多个四分体
C.可以用“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等构建血糖调节模型
D.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都观察不到健那绿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答案】B
【解析】A、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可以逐个计数,A正确;B、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不会形成四分体,B错误;C、血糖平衡调节模拟实验中,学生先通过糖卡活动构建物理模型,然后通过画血糖调节的图解属于构建概念模型,C正确;D、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是显微结构,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下都看不到,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A、植株上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A正确;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否则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C正确;D、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
3.下列有关样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A
【解析】A、由分析可知,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A正确;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所有地块随机取样,B错误;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将采集数据的所有值取平均值,C错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取样时应统计样方线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D错误。故选A。
4.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如火灾、龙卷风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生态学家对某林窗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8 10 6 4 1
紫荆(株/10平方米) 1 3 5 6 4 2
樟树(株/100平方米) 0 1 2 5 8 8
A.在调查上述物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B.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小
C.标志物脱落是影响调查林鼠的种群密度准确值的原因之一
D.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又逐渐下降,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
【答案】B
【解析】A、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A正确;B、林鼠对捕鼠器有记忆,被重捕的机会减少;被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标志物脱落等,会导致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时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偏大,B错误,C、根据B项的解释可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减少,进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因而标志物脱落是影响调查林鼠的种群密度准确值的原因之一,C正确;D、通过表格数据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又逐渐下降,原因是樟树这种乔木数量增加,树长大,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艾蒿、紫荆的竞争处于劣势,D正确。故选B。
5.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
【答案】D
【解析】A、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不适合采用样方法,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C、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C正确;D、根据数学比例推算,即20:3=120:X,则X=18只,因此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 km218只,D错误。故选D。
6.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B
【解析】A、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自身前后对照,B错误;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正确;D、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D正确。故选B。
7.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脉试剂检验蛋白酶的专一性
B.用模型构建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
D.用15N标记的核苷酸研究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
【答案】B
【解析】A、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则不能用双缩脉试剂检验蛋白酶的专一性,A错误;B、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就是构建“J”型曲线或“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过程,B正确;C、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用于鉴定酒精,C错误;D、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应该用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染料,不应该用同位素标记,D错误。故选B。
8.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C
【解析】A、S型曲线是自然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因此,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A正确;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即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B正确;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数量仍在增多,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故选C。
9.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B.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答案】A
【解析】A、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低温条件下,细胞呼吸强度更强,因为需要产生更多的热能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B、由分析可知,甲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达到K值,第3阶段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增长速率先快后慢,B正确;C、如果丙图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调节减弱,故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即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D、由分析可知,如果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抗体产生过程中,由内质网产生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产生囊泡运输至细胞膜,所以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正确。故选A。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
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⑩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答案】A
【解析】①神经递质和激素都要通过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抗体要和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也具有特异性,①正确;②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三者都存在于内环境中,②错误;③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③错误;④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④错误;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⑤错误;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靶细胞破裂而使之失去藏身之所,⑥错误;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⑦正确;⑧HIV是单链RNA病毒,易发生基因突变,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⑧正确;⑨艾滋病毒破坏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⑨错误;⑩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防御功能过强,⑩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15,死亡个体数为5,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实现零增长
【答案】A
【解析】A、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15,出生率为15÷100=15%,A错误;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B正确;C、如果增加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可以产生更多的后代,所以可能导致出生率更高,C正确;D、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只要保持出生率和死亡率持平,即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实现零增长,D正确。故选A。
12.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模型,图2表示某农场田鼠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入大于1,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
B.图1中造成b-e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天敌捕食
C.图2中,前10年内,种群密度最大年份是第6年
D.图2中,第10年到14年,田鼠的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
【答案】A
【解析】A、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bc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A正确;B、c-d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e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c-d段相比,影响b-e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B错误;C、图2中,前4年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4~8年时λ>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种群密度最大的年份是第8年,C错误;D、图2中,第10年到14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田鼠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故选A。
13.科研团队调查了西双版纳不同区域望天树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和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西双版纳不同区域望天树的种群密度及样地概况
地点 南杭河 阿棉洛巴 灰阴河 南沙河 回都河
样地数 1 3 4 1 3
样地总面积 0.1 0.5 0.7 0.2 0.3
种群密度 19901 21876 5788 7363 1219
受干扰程度 大 较大 最小 小 最大
A.自然生态系统中望天树多呈均匀分布
B.由图可知,望天树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干扰望天树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人类活动
D.采用样方法调查望天树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应设为1m×1m
【答案】C
【解析】A、自然生态系统中望天树的空间分布多呈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A错误;B、由图可知,望天树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C、人的因素很关键,因此,干扰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人类活动,C正确;D、望天树为大乔木,1 m×1 m 的样方面积太小,可设置为 10 m×10m 或更大的样方面积,D错误。故选C。
14.水蚤是一种体型微小的水生动物,某水池中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b时刻水蚤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时期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当水蚤种群数量稳定在K1时,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在d时期,若改变水池的环境,则水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
【答案】B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水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B、分析图像可知,K1是水蚤种群数量的K值,b时刻对应K1,水蚤种群数量在K1/2时增长最快,b~c时期种群数量在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由分析可知,当水蚤种群数量稳定在K1时,为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正确;D、结合分析可知,K值和环境有关,d时期为稳定期,若改变水池的环境,则水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D正确。故选B。
1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答案】B
【解析】 A、甲种群在0~t3段,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A错误;B、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C、乙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故选B。
16.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2中C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图3中,15-2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C
【解析】A、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A正确;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标记数减少,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B正确;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K/2,即B点,C错误;D、图3中,15-20年间,λ小于1,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每空2分,共52分)
17.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生成的是_____色沉淀。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什么结构?________。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紫色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________。
(3)孟德尔用什么方法验证了他的假说的正确性?________。
(4)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说,常采用_____法;而对于许多分布范围广,活动能力差的生物,则可以采用___________法。
(5)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漂洗是哪一步之前要进行的?________。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你看到更多的细胞处于_____期。
【答案】
(1)砖红色
(2)原生质层 液泡
(3)测交
(4)标志重捕 样方
(5)染色 间
【分析】
(1)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在水浴条件下,生成的是砖红色沉淀。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原生质层。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紫色物质是色素,色素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的液泡中。
(3)孟德尔用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用测交方法验证了他的假说的正确性。
(4)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说,常采用标志重捕方法;而对于许多分布范围广,活动能力差的生物,则可以采用样方法。
(5)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漂洗是染色之前要进行的。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由于间期所占的时间长,显微镜下看到更多的细胞处于间期。
18.下图1、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诱杀害虫的雄虫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原因是破坏了害虫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2中甲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的含义是__________。
(3)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在正常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所得数据一般要大于实际数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
(2)出生率和迁入率 死亡率和迁出率
(3)标志重捕法 田鼠被捕捉并标记放回后,再被捕捉的难度大于未被捕捉过的田鼠
【解析】
(1)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图中的b,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a,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因此,图2中甲的含义是出生率和迁入率,乙的含义是死亡率和迁出率,丙的含义是性别比例,丁的含义是年龄组成。
(3)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人们常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数据一般要大于实际数据,是因为田鼠再被捕捉的难度大于未被捕捉过的田鼠。
19.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回答下列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
(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
(2)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3)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为持续获得经济效益,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结构应为__________;为调查某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
【答案】
(1)气候适宜,空间充裕,没有天敌
(2)下降 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的草数量减少,草原退化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增长型 小于105
【分析】
(1)若曲线X表示J型增长,出现的原因是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
(2)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导致草原上的草数量减少,草原退化。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0=14:4,解得N=105,由于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会减小,会导致种群数量偏大,则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小于105只/公顷。
20.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A、B、C 3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从A、B、C 3个湖区中各取水样100mL,分别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并每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第9d相比,第12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降低”)稀释倍数。
(3)根据图中数据分析,________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到16d后,A、B、C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答案】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血细胞计数板 增大
(3)A A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
(4)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积累
【解析】
(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利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计数时使用的关键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与第9d相比,第12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因为此时草履虫的数量较多,不易计数。
(3)分析数据可知,A区草履虫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所需的时间更短,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因此A区的污染更加严重。
(4)后期3个湖区中草履虫的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积累,引起草履虫死亡率升高。
重点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重点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重点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重点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点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专题1 种群及其动态
重难点索引: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强调两同一全,即“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典例分析】
例1.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 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B.c 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是从改变 a 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例2.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中,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的减少,每次捕获的生物数量逐次减少。以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可以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回归曲线,可以认为单位捕获量为零时,捕获累积量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图为去除取样法所得数据绘制的曲线,该曲线与横轴的交点M代表的数值可以认为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B.对于因标记困难或捕获行为对调查结果有明显影响而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种群,可用该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若想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选择此方法很合适
D.该方法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在进行样方法调查时,需要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通常适用于动物,相应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3.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糖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都是物理模型。
4.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典例分析】
例3.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每个样方面积应以10m2的长方形才合理
B.选取的3块麦田必须麦苗数、施肥、水土状况等均相同
C.对照组调查结果计算平均值后必须四舍五入取整数
D.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防治效果显著
例4.深圳湾为许多珍稀候鸟的迁徙提供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食物资源,对深圳市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有研究者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群密度(个/立方米)的四季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样点 春 夏 秋 冬 均值
密度 密度 密度 密度 密度
S1 423.7 364.5 382.3 188.4 339.73
S2 396.2 643.8 523.7 426.5 497.55
S3 663.4 963.8 1021.6 315.5 741.08
S4 488.9 868.7 647.8 289.7 573.78
均值 493.05 710.2 643.8 305.03
A.抽样调查浮游动物种群密度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候鸟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同步
C.由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的比较可知,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比S1区低
D.该研究说明气候对亚热带红树林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影响不大
1.“J”型曲线:
(1)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曲线特点:①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②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没有上限;
③种群增长速率持续上升。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典例分析】
例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
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例6.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A点
B.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C.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乙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D.要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应增加消费者的种类及数量
1.实验步骤:
(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重复前两个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2.结果分析:
(1)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数量迅速增长,经过一段时间后,数量开始减少,增长曲线呈“S”形;
(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生长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3.注意事项:
(1)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若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太多,难以计数,要按一定倍数进行稀释,然后重新计数;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
(4)显微镜计数时,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典例分析】
例7.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 mL培养液;实验B组:20 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 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____措施 ,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24个,那么1ml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_____个,你计数的原则是_____。
(2)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模型。
(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在前。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 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1.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收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生物因素:
(1)除顶级捕食者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2)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例分析】
例8.下图为某一调查期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为非周期性波动
B.雪兔K值的大小受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
C.调查期间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
D.绘制雪免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0个个体
例9.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 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 32.5℃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 90%和温度为 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重难点突破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人的种群的密度时,可以逐个计数
B.观察低温诱导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观察到多个四分体
C.可以用“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等构建血糖调节模型
D.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都观察不到健那绿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3.下列有关样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4.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偶然因素(如火灾、龙卷风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生态学家对某林窗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8 10 6 4 1
紫荆(株/10平方米) 1 3 5 6 4 2
樟树(株/100平方米) 0 1 2 5 8 8
A.在调查上述物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B.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小
C.标志物脱落是影响调查林鼠的种群密度准确值的原因之一
D.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又逐渐下降,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
5.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 km2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雪豹的种群密度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不适合采用样方法
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
D.若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
6.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先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7.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脉试剂检验蛋白酶的专一性
B.用模型构建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
D.用15N标记的核苷酸研究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
8.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S”型曲线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C.cd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9.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B.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
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⑩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清除功能过强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1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15,死亡个体数为5,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实现零增长
12.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模型,图2表示某农场田鼠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入大于1,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
B.图1中造成b-e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天敌捕食
C.图2中,前10年内,种群密度最大年份是第6年
D.图2中,第10年到14年,田鼠的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
13.科研团队调查了西双版纳不同区域望天树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和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西双版纳不同区域望天树的种群密度及样地概况
地点 南杭河 阿棉洛巴 灰阴河 南沙河 回都河
样地数 1 3 4 1 3
样地总面积 0.1 0.5 0.7 0.2 0.3
种群密度 19901 21876 5788 7363 1219
受干扰程度 大 较大 最小 小 最大
A.自然生态系统中望天树多呈均匀分布
B.由图可知,望天树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干扰望天树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人类活动
D.采用样方法调查望天树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应设为1m×1m
14.水蚤是一种体型微小的水生动物,某水池中水蚤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b时刻水蚤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时期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当水蚤种群数量稳定在K1时,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在d时期,若改变水池的环境,则水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
1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16.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C.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2中C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图3中,15-2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每空2分,共52分)
17.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生成的是_____色沉淀。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什么结构?________。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紫色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________。
(3)孟德尔用什么方法验证了他的假说的正确性?________。
(4)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说,常采用_____法;而对于许多分布范围广,活动能力差的生物,则可以采用___________法。
(5)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漂洗是哪一步之前要进行的?________。在显微镜的视野中,你看到更多的细胞处于_____期。
18.下图1、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能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诱杀害虫的雄虫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原因是破坏了害虫的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2中甲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的含义是__________。
(3)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在正常操作无误的情况下,调查所得数据一般要大于实际数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回答下列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应用相关的问题:
(1)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双子叶植物的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
(2)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3)若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种鱼类的数量变化,则为持续获得经济效益,捕捞后鱼群的年龄结构应为__________;为调查某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某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在一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捉并标记30只,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10只没有标记,4只有标记,因动物被捕捉一次后的灵敏度提高,事实上有害动物的数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和具体数值)只/公顷。
20.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A、B、C 3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从A、B、C 3个湖区中各取水样100mL,分别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并每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第9d相比,第12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降低”)稀释倍数。
(3)根据图中数据分析,________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到16d后,A、B、C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重点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重点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重点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重点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点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