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6课《过零丁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6课《过零丁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7 11:10:25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过零丁洋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疏通诗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2、朗读背诵。
3、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带领大家来共同学习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
板书课题:过零丁洋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布置任务:同学们可根据课本和自己手头的资料书了解作者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把找到的资料写在笔记本上,写完之后全班讨论交流,共享资源。
三、读古诗,了解古诗含义
1、指明一生读,其余同学听读,对读错的地方进行纠正。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明学生读,对比一下,比第一次学生读的有没有进步,若有进步,给予热烈的掌声。
5、学生齐读。
6、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含义,个人理解不了的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交予全班同学讨论理解。
小结: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四、 赏析名句
1、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好在哪里?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相互说说这两句诗的好处,老师补充:
这两句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意双关,把纪实和书写特有的心情结合的天衣无缝。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悲怆沉郁。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怎样的精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总结,把学生回答的内容系统整理: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出语斩钉截铁,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把类似的诗句以书面形式上交,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
小组交换评比,展示优秀的作业。
五、朗读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