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目标::了解梅花的特点。
: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卜算子 咏梅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心情陆词背景:
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毛词背景:
次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 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感受时代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
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模仿秀: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配乐朗读: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
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
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自我创设:根据自己对这两首词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方式如:写作、绘画、背诵、抄录、评价等)卜算子 咏梅课后学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想一想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毛泽东诗词两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精神上则独辟蹊径,全诗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描绘梅之性状,以主体的情感为意脉。上阕,一路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开放季节、俏丽姿色、耐寒品质等,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出;下阕,烘托出一个有思想、有是非、有爱憎、有追求的梅花形象。在毛泽东笔下,梅花即使在逆境占尽优势的时候,精神也没有失败过,只是它并“不争春”,也就是不争一日之长短。
陆游《卜算子?咏梅》在表现梅花的孤独之外,又增加了悲剧性。这种悲剧氛围从多方面得到强调:在孤独和寂寞中,坚守心灵的恬定;面临悲剧性的消亡,矢志不渝。上阕所写梅花、所喻皆超越梅花,寂寞、独自愁,皆为人情,景情混一;至苦争春,群芳嫉妒,均明显带人之意志,欣赏者早已心领神会,陆游以梅花自况。
《沁园春·雪》的上阕全部写景。北国莽原雪景一层又一层展开。作者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微妙透露一份江山深情。下阕,转入回忆与议论。境阔而意高,表现了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英豪;更美好,更壮丽的预期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1.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梅花。下面让我们一睹梅花在风雪中的风采。看完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梅花的热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饭碗、烟灰缸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种雅致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咏梅词。
2.由学生简介背景、词的常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补充材料:这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不满意词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政治写意的词,作于1961年。当时,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国内面临着自然灾害。在困难面前,毛泽东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与以往诗人意境迥异的咏梅作品。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唐,盛于宋。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后又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词牌、词题、正文。词牌,指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题目也可没有,自苏轼后多有词题。正文常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两段的也称为上阕、下阕。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句式,但相对于某个词牌来说,全首词共几句,某句几个字又是固定的。词还讲究押韵,讲究平仄。
3.整体把握,领会情感。教师指导朗读并背诵。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教师引导、概括: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又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
4.细读诗词,汇报交流。教师请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理解诗作内容与感情。录音范读。
全班齐读,学生默读自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汇报交流学习成果,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如:归、悬崖、百丈、犹、俏、报、烂漫;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
教师引导明确,上阕的意思是: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悬崖上已是百丈寒冰,仍然有梅花在枝头俏丽怒放。下阕的意思:那俏丽的梅花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她只把新春到来的消息告诉人间。等到漫山遍野百花争艳时,她在花丛中欢笑。
5.拓展想象,延伸思维。教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的同学听。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其他同学评议。请学生试着把这幅画面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
毛泽东诗词两首(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找联系点导入。如: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下了同样词牌名的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那么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陆游的这首词。
2.简介作者,自主探究。请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教师请学生默读这首词并自学这首词,教师提示学生要读通句子,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如:驿外、寂寞、愁、群芳、妒、零落、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语言,交流感受。学生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正音。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请几个同学试着解释这首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提示:上阕的意思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下阕的意思是: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这首词的上阕隐喻诗人的政治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词的下阕表现出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中所写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梅花与“我”融为一体了。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教师请学生对比陆游词与毛泽东词的异同。教师引导明确:相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3课时)
【教学建议】
1.情境描绘导入。教师可描绘北国之雪景,如: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2.由学生简介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了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3.整体感知。教师可请学生听录音朗读。听第一遍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教师可设置问题,如: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教师引导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物。上阕:物——江山,下阕:人——英雄。可用“引”概括。
4.炼字入文。请学生讨论分析上阕内容。教师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下阕可分几层?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教师引导: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评价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突出主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5.揣摩语言。教师提问: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白、洁的?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运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写景时,有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副词“惟”“顿”等,形象而贴切。评论人物时,“惜”很有情味,“略”“稍”十分贴切,“竞折腰”“弯弓射大雕”等词组,不仅形象,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6.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思考,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图片: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诗词描写的意境。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诵诗词,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雄阔的气势。
3.作者毛泽东、陆游及其词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的诗词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图片、歌曲、视频: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北国风光视频等。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3.评析资料: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赏析(陈一琴)
前阕,着重赞咏梅花催春的战斗风姿。
发端两句,借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安排一个严重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生长环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句说经过春夏之交风雨的侵袭,丧失了一个好端端的美好春天;一句写隆冬白雪纷飞,又预示着新的春天即将来临。一“送”一“迎”,一“归”一“到”,两句紧相连接,前句映衬后句,预示了节序变换的必然趋势,蕴含着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法则。开篇透出春讯,为下文赞咏梅花催春、报春张本,也为全词定下自信、乐观的基调。
接着,便分承“飞雪”、“春到”两个侧面,赞咏梅花催春的英姿:“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一反陆词前阕孤寂凄愁的意境,描绘出梅花凌寒催春的壮伟、奇丽画面。上句,用“已是”两字有力转折、反振,集中到一个“俏”字,曲尽梅花的风神态度。寥寥数字,情景如见,工于摹写,妙在传神。
后阕,再极力赞咏梅花报春的奉献精神。
换头两句,紧承“俏”字,拓开说去,直抒胸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也”两字,一字用蝉联修辞法上递下接,一字以语气词插入作顿,既贯通了两阕意脉,又构成反复咏唱的声调,从而逗出了后阕整段豪情。“不”争,这是断然说她只安于催春天职,根本不屑跟谁争妍斗艳,争占人间春色。“只”报,则坦然申明她的惟一心愿是把新春讯息普告人间,鼓舞人们的信心。两句“不”、“只”反正相对,一否定一肯定,胸怀磊落,正气凛然。
结尾,又承“报”字意脉,浮想作转,酣畅而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反陆词“成泥”、留“香”的孤愤情调,预示一个新春到、山花开、梅花笑的动人前景。“山花烂漫”,与风雨冰雪的气候、悬崖绝壁的处所和春归花落的景象一一比照,勾画了一个极为广阔、明丽而繁华的新春世界。“笑”字,更从洒脱风度与高尚情操上深一层揭示梅花之“俏”,不但一笔完成了光彩照人的形象塑造,而且展现出她洁白无瑕的内心世界,她不以报春使者居功自高,而是在百花丛中爽朗、坦荡地欢笑!这是备尝艰辛之后面对胜利的欣慰笑声,又是无私奉献者多么谦逊、质朴的笑容啊!(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陆游《卜算子?咏梅》导读(陈文发)
此词题为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状自己的孤高和节操。上片写梅花的处境、遭遇:她所居非地,所属无主,所遇非时。下片写梅花的品格,借以言志。她遭到“零落”、“成泥”、“碾作尘”三重的磨难,依然“香如故”,这正是作者坚持爱国节操的写照。
这首词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写物以貌取神,不拘泥于外形特征的细致逼真的描绘,而着重在“愁”与“香”上进行性格特征的刻画。作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作层层渲染、烘托。上片以驿外、断桥的环境,渲染其寂寞;以黄昏的时候烘托其孤凄,以风雨交加的气候烘托境遇的悲惨,下片写其粉身碎骨的结局,也是为了衬托其“只有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句正面描写梅花悲剧性的结局:“零落”、“成泥”、“碾作尘”,经受残酷的磨难,终至于粉身碎骨。而写梅花的结局意在衬托其精神气质:“只有香如故。”梅花正是在备受摧残乃至于形体的毁灭中,她的美好精神品格得到了充分表现。作者寓物言志,赞颂了爱国志士不屈于任何迫害的高风劲节。(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格高韵绝的自我写照——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新析(张涤云)
词的上半阕着重写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首句点明梅花生长的处所。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桥,是架设于溪河水面之上,与水相联系的。有水,便有舟楫之利,来往人众。而这株梅花旁边的桥,却是一座断了水的废桥,可谓荒僻冷落。而在这种环境下寂寞开放的梅花,又是株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野梅,它无人培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花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孤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言轻意重,寄寓良深。而“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了。这里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第三句又将孤梅的处境涂上一笔“黄昏”的色调,展现了它的愁情。“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显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最易触发人们光阴易逝、时不我待的怅恨,勾起种种忧思愁绪,何况又是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隆冬早春的黄昏!在如此暗淡境况下,这株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两句意脉相连,逐层加深。在手法上,同样拟人化,赋物以情,托物寓意。第四句又将词意推进了一层:不单如前所述,这株孤处的野梅更要受狂“风”“雨”不断的侵袭和摧残!可以想见,冷风施虐,寒雨凌袭,花瓣飘零,落英狼藉,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凄清阴沉的画面啊!这不正是爱国诗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吗?不正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理想屡遭挫折的缩影吗?
下半阕着重表现梅花高尚脱俗、坚贞不贰的心志,从中亦进一步深化了梅花身受重压的逆境。过片以“无意苦争春”另拓新意,明确宣告自己赤诚的本心:我并无欲同群花争宠春光之意,绝非逞姿卖俏、凌众邀宠之徒。“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郑述诚《华林早梅》),这是梅花的天性,绽放在腊月早春冰天雪地之时,凋谢于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前。这也是词人高尚至诚胸怀的亮相,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只是收复中原、报效国家,而从未曲意奉承、争荣夺宠。词人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咏梅亦即自咏。正因为有如此的心态,因而便能“一任群芳妒”。这里不禁令人联想起晚年的陆游入都修史之事。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陆游从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局出发,不顾七十八岁的高龄,应当时执掌朝政、着手北伐的韩侂胄之召,赴临安第三次出任史官,以己之长为国效力。此举受到与韩有深仇私恨的道学名流的忌恨,多方攻击,连关系密切的诗友杨万里亦不理解陆游的爱国至情,寄书作诗加以嘲讽,故云“群芳妒”。许多注本将“群芳”与“风雨”等同,都理解为投降派,那是不确切的,“群芳”毕竟是个有褒义色彩的词。如果说上半阕中,对梅花的摧残主要是外在形体上的,那么这里则是偏重于内在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来自内部“群芳妒”的精神压力,虽说“一任”而不计较,但无疑是沉重痛苦的打击。至此,重重困厄,内外交加,梅花怎能不愁肠百结、悲凉沉痛?这样,又从侧面浓化了上阕的“愁”。一个“争”字,一个“妒”字,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既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而“苦”、“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结尾两句,是全词的归结,也是全词的主旨;是梅花高洁品格的精心概括,也是词人精神情操的高度升华。犹如大海的波涛,步步推向高潮之后,经过更大的蓄积、回旋,又一次掀起更高的潮头,将全词推向峰巅。“零落成泥碾作尘”,承上阕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及下阕群芳妒忌而来,极写梅花在深重困境中必然招致的悲怆命运。短短七个字将梅花的落地陨灭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梅花的不幸遭遇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作者的目的尚不单单在此,主要还是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强有力的蓄势,以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梅花自豪地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石破天惊的宣言,振聋发聩,一扫前面孤寂、忧愁、零落、成尘的凄惨气氛,唱出了梅花心中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选自《文史知识》1991年第10期)
——《沁园春?雪》赏析(陈一琴)
前阕,描画祖国万里河山,寄托未来憧憬。
开篇,高唱而入,大笔挥洒,先总括大半个中国的早春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一句,统摄歌咏地域和对象。二三句,互文描写,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俯仰用笔,交错展开,极写天地间范围之广大;“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静动联结,互相映衬,勾画天地间景色之壮观。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卷,视野阔大,豪情激荡,笼罩全词。
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想象递出,具体描绘画上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情怀。看:
南北纵览,“长城内外,惟馀莽莽”——伟大的长城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里里外外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
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古老的黄河蜿蜒横卧在辽阔的大地,上游下游似乎也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
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绵亘远去的山原,又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想要跟雪云低压的老天奋战一场!
雪,是古代诗画里常见的题材。古人喻状积雪,也有相当生动奇特的形象。……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描绘大西北的冰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实里雪景,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于是,诗人便避实取虚,拓开说去,翻进一层辟出新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在冰雪皑皑的浩大画卷上,又有晴光漾漾的明朗背景,红辉艳艳的瑰丽灿烂、气象万千的天晴雪霁画面。还特用“须”字转折,表达盼望期待的兴会;“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分外”两字比照上段情景,给予更加特出的评赞。一片幻景,万丈豪情,把词篇咏物提到了新奇的境界。诚如清人李佳所说:“咏物体,须不即不离,有议论,有兴会,有寄托,能组织生新,自佳。”(《左庵词话》)这高度理想化的自然风光,了然在目,直是言情,题中精蕴自在,题外远致遥深,就是一种不即不离的绝妙艺术具象。它兴感淋漓,进一层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前阕贴着题目,写尽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究竟谁才配得上主宰这美好可爱的万里河山呢?后阕承接这个意脉,就题再推开去,从咏物抒情转到了论史言志:纵论封建百代历史,讴歌当代英雄。
换头两句,是一个巧妙自然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句收束前阕,用“如此”两字,总括以上铺写的全部内容。下句领起后阕,用一“引”一“竞”,带出了自古以来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的众多英雄人物。“江山”、“英雄”,“多娇”、“折腰”,各各比照,承上转下,不露痕迹。
紧接着就从“无数英雄”中先挑出历史上五位功业煊赫的封建帝王,分层历数,一一评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所列五位帝王,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代表人物。七句词,却用一“惜”字总领,逗出“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义,设想“文采”、“风骚”、“射大雕”几个侧面,在委婉议论中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公正批判,借幽默设喻点出了他们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这是诗歌的语言,不是历史的写法。言下之意即说:仅从艺文活动而观,可惜他们也没有多少“文采”、“风骚”可言,其文治方面的成就更可想而知了。他们竞取“一统”大业,改朝换代,终归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他们的“雄才大略”,并不能根本改变祖国的社会面貌!
在我国历史上,这五位帝王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诗人肯定他们是“英雄”。词篇所以侧重于否定方面,这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出发,把他们当作了代代沿袭的封建主义的代表。意在含蓄地启示人们: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早已成了反动的、腐朽的东西,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东西。(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相关资料: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孟昭诗)
1961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广州为召开中央扩大会议做准备期间,阅读了历代诗人的一些咏梅诗词,感慨良多。特别是读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后,一方面赞扬他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一方面又不赞同他在词中流露消极和孤芳自赏的情绪。毛泽东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读陆游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当代咏梅题材诗词的扛鼎之作——《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当时写作时间误为“1962年12月”,1964年9月再次印刷时订正为“1961年12月”。
线装书局1997年6月版《毛泽东诗词手迹》收入此词手迹3幅。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选集?自作诗词卷》还收录了此词正式发表前作者亲笔修改过的打印稿。
从作者手迹、“打印稿”与正式发表稿来看,全词的主要修改有四处:
一是“打印稿”中的“已是悬岩万丈冰”,正式发表时改为“已是悬崖百丈冰”。“岩”和“崖”在古代渗透语中有时通用,但“悬崖”较“悬岩”则更口语化,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以“万丈冰”来形容形势严峻,并不为过,但改“万丈冰”为“百丈冰”,则有从战略上藐视敌对势力的含义,“万丈冰”也好,“百丈冰”也好,在勇斗冰雪的梅花面前,统统不过是“纸老虎”!
二是将“独有花枝俏”改为“犹有花枝俏”。“独有花枝俏”,虽然显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但毕竟带有“单独”甚至“孤独”的色彩。而“犹有花枝俏”,则生动地展示了悬崖坚冰百丈,俏丽梅花严寒中坚贞不屈的勃勃英姿。梅花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鲜花在严寒中坚持斗争呢?作者没讲,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但向困难开战的英雄是永远不会孤独的!
三是改“梅亦不争春”为“俏也不争春”。词全篇咏梅,但上阕隐“梅”不露。下阕如果公开言“梅”,直接写来,有可能减少几分含蓄美。改为“俏也不争春”,使得上阕以“俏”字收尾,下阕以“俏”字开头,作者纯熟地运用了诗词创作中的“顶针”修辞方法,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更形象地刻画了梅花在酷寒中的俏丽英姿。有人评论,“俏”字是此词之魂,可谓一言中的。
四是末句,原为“她在傍边笑”,后来改为“她在丛中笑”。这应是此词最重的修改之处,仅易两字,意境大变!梅花是勇于同恶劣环境斗争的英雄,她通过斗争把春天的消息报告给世界。然而,当“山花烂漫”的春天来到人间时,我们的英雄在哪里呢?这当然为世人所关注。“她在傍边笑”(“傍”字应为“旁”字笔误),作者意在歌颂梅花不居功自傲的谦逊美德,但“在傍边笑”,难免给人以“旁观”、甚至“孤芳自赏”之感,与通篇所歌颂的梅花的高风亮节欠缺协调。而“她在丛中笑”,则把梅花严寒中顽强抗争,胜利后与百花一齐欢笑的崇高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梅花”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选自孟昭诗《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陆游与梅花(吴能和等)
陆游很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这正是梅花的品格高洁之处。陆游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本意。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志。“无意”二句表明本性高洁,不为争春而来;“零落”二句不怕经历磨难,留得芳香而去,并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和亲身遭受的种种迫害,表现出高度的蔑视。这既是梅花的天赋禀性,也是陆游的政治抱负。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分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他的政治操守更是值得尊敬的。(引自吴能和、蔡义江、陆坚《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背景资料链接(陈一琴)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期间,曾把此词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写赠柳亚子。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依据私人间的不同抄本拼凑成章,以《毛词?沁园春》为题抢先发表(文字讹误多处)。由此,别的报纸又陆续转载(讹误更多),国民党唆使一些文人抛出和作,肆意曲解、诋毁作者有“帝王思想”,爱国进步人士郭沫若等人则著文或唱和予以回击申斥,一时成了轰动全国的事件。12月29日,毛泽东在《致黄齐生》信里写道:“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毛泽东书信选集》)当年12月,柳亚子《答客难》对吠声吠影之流也有过一段极为痛快的驳斥。他认为原作者根本“不屑有帝王思想”,严正指出:“他是一个政党的领袖,人民的领袖,自然口气阔大,不同于钩章摘句的小儒,这是无可疑义的。人家看见他引了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还有成吉思汗,便以为他有帝王思想,这完全是狗屁不通的话。……他们又哪儿知道二十世纪是人民的世纪,只有人民的领袖,没有反动的帝皇,非唐薄宋,正是毛润之伟大的表示。《沁园春》说得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正告一帮独夫民贼,说专制的寿数已终,人民的世纪开始,你就做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一流人的地位,还不是一钱不值,所以他要苦口婆心,叫人家不要再做帝皇的旧梦吗?”(《柳亚子选集》)(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课件31张PPT。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毛泽东作者简介词的特点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yuan2]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抗战胜利后公开发表。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爱国民主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即赠此词。柳读后,评价道:“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公开发表后,在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给人民以鼓舞。沁园春 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毛泽东一首好诗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请你发挥想象
描绘一下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 文 采唐太宗唐 宗 宋 祖
稍 逊 风 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全文赏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分析上阕雪景,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北国风光怎样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望”思考:望到了什么?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此多娇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实写)(以动写静)(虚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写景、抒情)文中提到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明确: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分析下阕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明确:“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中含有哪些意思?下阕为何要评说古代帝王?引出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古落到颂今(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点明了主题。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用,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总结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
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引入论述具体评论:“惜”歌颂时代英雄:“数”歌颂无产阶级英雄沁园春 长沙 1925年2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拓展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他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 长沙》此时毛泽东正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因而发出了“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写作背景《沁园春 长沙》里作者对当年的求索“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 雪》中是否有了回答?探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从毛主席的诗歌中体会到了哪些美?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小结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返回首页研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