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0:23:58

文档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D2.C3.D4.C5.B6.C7.A8.C9.C10.B
11.A
12.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
13.(20分)(1)原因:历代君主对宗教祭祀的重视,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礼仪:国家与宗教结盟,强调精神统
一:汉朝国力上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完善。(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
即可得6分)
(2)主要内容:人类普遍的自然属性和欲求是平等的根据:平等符合“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应构
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提倡财富分配的平等:强调男女平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时
代背景: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专制统治大为强化并趋于腐朽:明清易代,战乱频繁,社会动
荡:程朱理学的僵化:明末清初叛逆思潮和反专制思想的兴起。(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特点:积极翻译引入马克思主义相关作品:注意组织体系建设:与工农阶层紧密结合:深受国内运动影
响:凸显社会变革全面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14.(20分)(1)主要方式:示威游行:公开演讲:政治结社:创办刊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2)特点:规模较大:组织性得到提高: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和矿业地区:具有首创性。(每点2分,答出任
意三点即可得6分)
(3)原因: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缺乏革命经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历史作用:宜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
张:有利于促进工农群体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维护工农阶级的利益:有助于改变农村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共
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未来国家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15.(12分)题目:北民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分)
论述: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东汉到西晋,西
北边睡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氏、羌等内迁,并卷入战乱。自此,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
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安史
之乱期间,北方遭到战争摧残,带来新一轮的北民南迁,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渐
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浩劫,由于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相对安定,以北
人南迁为主,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的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成阳市实验中学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1(共1页)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 100分,时间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2.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宽泛得多,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3.建武十五年(39年),汉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丈量土地)不实,下狱死”;十六年(40年),“天下刺史、太守以垦田不实下狱死者十余人”。这些举措旨在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重构封建经济基础
C.极大提高政府威信 D.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4.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5.据《元史》统计,1260 ~1263 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 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元朝统治者
A.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B.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C.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D.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6.《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据此可知,明清科技
A.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C.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D.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7.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强调“夷夏之辨”。1849 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西方国家时已不用“夷”称。1861 年,冯桂芬在刊刻《校邠庐抗议》时,将书中的“夷”字全部删除。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
A.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型 B.传统价值观念丧失
C.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抵御侵略意识消退
8.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此后,1877 ~1883 年间,先后有苏、皖、鄂、鲁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金等行业 19 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说明
A.股份制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B.洋务运动实现了“求富”目标
C.洋务企业尝试近代化经营 D.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9.19 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 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10.1896 ~1897 年,梁启超主持《时务报》期间,撰写并刊发《变法通议》《古议院考》《商战论》等文章,受此影响,谭嗣同等人陆续发表了《中国自强策》等百余篇政论文章。 由此可知,当时维新派
A.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 B.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
C.开始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 D.坚定了民主共和的理想信念
11.下表为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据此可推知,这些法令的颁布
时间 法令名称
1912 年1 月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1912年3月2 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
1912 年3 月 《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
1912 年3 月 13 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A.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 B.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C.加快了革命思想传播 D.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12.毛泽东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这说明
A.湖南农民运动获得长足发展 B.开展国共合作的条件趋于成熟
C.社会主义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D.国共首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
1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持续了诸秦王的工作。 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 “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
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 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海徙山移”的历史巨变,士人们开始对传统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唐甄(1630—1704)以平等思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一位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 唐甄从人的自然生理角度论述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存和发展是人天然的权利。 他又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人之生也,无不同也”。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建立新的君臣关系,批判社会贫富悬殊。在家庭伦理领域,唐甄提出“父母,一也;父之父母,母之父母,亦一也。 男女,一也;男之子,女之子,亦一也”,主张夫妇之间应该“敬且和”。
——摘编自梁靖《唐甄的平等思想及其特色》
材料三:1921 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 种“马克思全书”、14 种“列宁全书”等共计59 种书籍,旨在“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除译介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来宣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 为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 1919年5月至1920年5月期间,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其中态度客观及报以同情的文章达95篇之多。 以《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为例,虽大多为译作,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摘编自蒋含平、汪娜娜《从“学说”到“思潮”的知识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917~19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6分)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9年4月底,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一些学生组织,包括新潮社等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在5月7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活动。很快的这项决定就得到了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支持,5月4日下午,大约有3000 多名青年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就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出版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 五四运动之后,所有中等以上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的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庙会、景区等地方举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经过紧张的准备,“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学生联合(即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全国学联设评议部和执行部,会址设在上海。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工人运动的事迹
1921 年8 月 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中国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
1922 年 1 月 香港海员罢工 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1922年9月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1922 年10 月 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张家口以及京绥铁路工人中的威信
1923 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材料三:1922 年召开的中共二大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具体联系做了初步分析。二大宣言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 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立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估计民主革命的前途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如果无产阶级的力量在民主革命中发展得很大,民主革命胜利后便能够即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另一种是,民主革命胜利,资产阶级“从封建夺得政权”,无产阶级要经过一个长时期使自己的力量壮大之后,才能实行第二步奋斗。 当
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是初步地发动了工人运动,还缺乏革命的经验。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主张施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8分)
1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简图
观察地图,提取关联信息,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并进行论述。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