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
高一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一8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
文化及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这说明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
B.大汶口文化影响最为广泛
C.不同文化区存在交流联系
D.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
2.公元前221年,赢政令丞相、御史向天下颁布诏书,下面为其内容节选。由此可知,该诏书的
须布旨在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叛)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燕王
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史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
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幸,天下大定。
A.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
B.建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C,借助宗法神权稳定社会秩序
D.树立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3.唐代初期,市场上钱帛兼行,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市场
流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
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弛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4437A
4.唐诗内容的广泛性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
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三教合一赋予唐诗丰富内容
C.倡导以唐诗解决现实问题
D.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
5.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
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A.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6,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人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
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
当时
A,科举制快速发展
B.门第观念淡化
C.等级差别的消失
D.婚姻择偶自由
7.下表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情况,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A,阶层流动明显增强
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C.北方管理能力较差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明朝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始于仁宣时期,景泰年间,王文入内阁,“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
阁权益重”,到正德年间,阁权已全面超越部权。这说明明朝内阁
A.权势益重,地位不断提升
B.通过票拟,有效监督制约皇权
C.统帅六部,成为法定机构
D.辅佐皇帝,可以参与最高决策
9.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
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人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又
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
24437A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及
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可得出不同区域都有出土相似的陶瓷器,说明这些地区间有一
定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强调一致性和交流,并不是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大汶口文化影响最为广
泛,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排除D项。
2,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便下诏书称:“秦灭六国因为六国叛秦或对秦国图谋不轨,最终
秦国才发兵平乱,使天下大定。”该诏书通过将战争罪责归咎于六国,论述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进而构建秦
大一统政权在全国的合法性,B项正确: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的目的是说明秦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排除A项,材料旨在构建秦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与宗法神权统治及皇帝独尊无关,排除C.D两项。
3.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私铸现象严重,这说明当时铜钱价值较高,受到追
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通货膨胀严重”的依
据不足,排除B项:铜钱私铸与封建剥削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商品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抑商政策松弛,排
除D项。
4,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反映了唐代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面貌,唐朝的历史
进程发展影响着唐诗的发展,即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描写了生动的唐朝历史,与学术研究无关,排除A项:“三教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
关,排除
5.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
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C项正确:南宋政权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消灭,排除B项;A、D两项均在绍兴和议之
前,排除。
6.B根据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人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阶
层流动频繁,门第观念淡化,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A项:等级差
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
D项
7.D从唐朝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可看出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反映出我国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的
南移,故D项正确:人口流动不代表阶层流动,排除A项:唐宋时期,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排除B项:北方管理能力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
8.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阁的权力和地位不断提升,最终完全超越六部,故A项正确:内阁的“票拟”权只是
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并不能有效监督制约皇权,排除B项:明朝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
C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故排除D项。
9.B据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可知密折制的设立使皇帝能够更
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制标志古代官
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清朝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
效途径依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10.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大型图书编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删除民间的异端书籍,进而强化君主专
制,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D从材料可知,梁启超发表的时政评论文字平易近人·受到读者欢迎,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
1898年戊戌变法开展,与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且戊戌变法并未发动群众,排除A项;文学苹命是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且维新
变法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C根据材料,农民发动武装暴动,开展反封建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C项正确;材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43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