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寒假计划】2024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生版 教师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寒假计划】2024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生版 教师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0:29: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2、开创“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人镜”——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2)客观原因: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措施:
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扩展知识:
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1.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若将科举制比作一棵树苗,有了光合作用,还需要人给它精心浇水和施肥。那么,以下皇帝浇水和施肥做得比较好的是( )
A.隋文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隋炀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C.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D.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属于浇水和施肥较好的,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唐太宗用人唯贤 D.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B
【详解】据材料“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可知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努力,B项正确;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排除A项;唐太宗用人唯贤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排除C项;百姓安居乐业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下列统治举措方面属于他们相似的是( )
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③重视科举考试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出现了“盛世的景象”,三位统治者的举措有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武则天在位时期提拔狄仁杰为宰相,任贤纳谏 ,①正确;三位统治者在位时期均不同程度的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②正确;三位统治者在位时期③重视科举考试,唐太宗时期,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创立的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③正确;唐太宗时期④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武则天和唐玄宗无关,④错误。选择A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
4.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重视发展科举制,增加进士名额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反映出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发展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唐太宗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5.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其中写道:“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此理念在其统治上表现为( )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可知这是武则天重用人才,联系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B项正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的,排除A项;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与题干“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不符,排除C项;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是唐玄宗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雷雷同学把唐朝的某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归纳为“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市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决策的出台”这一公式。这一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片公式“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决策的出台”,结合可课本所学可知,唐朝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皇帝召集三省长官于政事堂讨论政务,议决后由中书省草拟政令并经皇帝签发,转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有权批驳、打回再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进行程序分工,实际上加强了皇权,皇帝批示的地位处于核心,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排除B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推行建立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
7.唐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理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皇李隆基”即唐玄宗。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盛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8.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国家统一,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唐太宗贞观之治时,国家统一,统治者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减轻百姓负担,由此可知,其共同点有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D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时期诞生的,文景时期,还没有科举制,推行垦荒政策不是盛世出现的必然原因,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A.唐太宗时期创立了科举制 B.科举制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提高 D.科举是人们出任宰相的唯一途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提高,C项正确;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举是人们出任宰相的唯一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10.武则天针对官员的考核规定,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这项规定( )
A.消除了苛政现象 B.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规定促使地方官员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消除了苛政现象,过于绝对,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规定,未涉及其实施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属于经济上农业措施,无法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且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分别举出一个“载舟”使得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的灭亡的帝王。
(2)材料二中的“魏子”是谁?他被唐太宗比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试写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兴盛:隋文帝、唐太宗。灭亡:隋炀帝。
(2)人物:魏征。比喻: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3)原则: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详解】(1)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中的文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明唐太宗以百姓为重,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兴盛: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间,政绩卓越,立足于发展经济,使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盈,出现“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文化繁荣,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灭亡: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的种种措施耗费大量民力,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2)人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是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的,因此“魏子”指的是魏征。
比喻:根据材料“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得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3)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统治者为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标志: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
背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来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
(2)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分科考试;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
(3)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等。
【详解】(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可知其背景为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来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可知其背景为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2)措施:根据材料“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影响:根据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所学可知,其影响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争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所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4万)
【答案】(1)轻徭薄赋;重视民生;戒奢从俭;精简机构;合并州县等。
(2)“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以农为本、心存百姓等。
(3)唐太宗重视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发展农业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说明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等。
【详解】(1)措施:从材料一中“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可以看出轻徭薄赋;根据材料一“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可以看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注意节俭“可以看出戒奢从俭;根据材料“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人”可以看出精简机构,根据材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可以看出合并州县等。
(2)举措:根据材料二“亲耕籍田”,明显可以看出是亲自耕田,要做出表率;根据材料二“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可以看出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从材料二“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可以看出要增加农业生产人口;根据材料二“不夺农时”可以看出注重保护农民的劳动时间,不夺农时;根据材料二“与民休养生息”可以看出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治国理念: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唐太宗以农为本、心存百姓的理念。
(3)评价:从上述材料“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等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和治国措施信息中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发展农业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说明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材料二:(唐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唐朝盛世的名字,并分析出现盛世的前提。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3)综上所述,请谈一谈你从以上材料中认识到哪些治国道理?
【答案】(1)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前提:国家统一。
(2)共同原因:任用贤才;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们负担。
(3)治国之道:以民为本;重视生产;知人善任。
【详解】(1)盛世:根据材料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治世局面是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二“唐玄宗”“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开元盛世。
前提:根据材料“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得出国家统一。
(2)共同原因:根据材料“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选贤任能”得出任用贤才;根据材料“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得出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们负担。
(3)治国之道:根据上述材料可从民本思想、对人才的任用以及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如以民为本;重视生产;知人善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2、开创“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人镜”——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2)客观原因: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措施:
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扩展知识:
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1.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若将科举制比作一棵树苗,有了光合作用,还需要人给它精心浇水和施肥。那么,以下皇帝浇水和施肥做得比较好的是( )
A.隋文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隋炀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C.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D.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2.“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唐太宗用人唯贤 D.百姓安居乐业
3.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是唐朝的三个巅峰,下列统治举措方面属于他们相似的是( )
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②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
③重视科举考试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唐太宗曾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重视发展科举制,增加进士名额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5.武则天颁布《求贤制》,表达了她求贤似渴的愿望,其中写道:“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此理念在其统治上表现为( )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6.雷雷同学把唐朝的某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归纳为“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市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决策的出台”这一公式。这一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7.唐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理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9.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A.唐太宗时期创立了科举制 B.科举制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提高 D.科举是人们出任宰相的唯一途径
10.武则天针对官员的考核规定,凡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必加惩罚。这项规定( )
A.消除了苛政现象 B.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分别举出一个“载舟”使得统治兴盛和“覆舟”导致统治的灭亡的帝王。
(2)材料二中的“魏子”是谁?他被唐太宗比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试写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统治者为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争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所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4万)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材料二:(唐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结合所学,分别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唐朝盛世的名字,并分析出现盛世的前提。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综上所述,请谈一谈你从以上材料中认识到哪些治国道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