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人教生物专题复习课件:第10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共9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人教生物专题复习课件:第10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共9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3 23: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3张PPT)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
1.尝试建立 数学模型解 释种群的数 量变动; 2.举例说明 阳光、温度 和水等非生 物因素以及 不同物种之 种群数量的 变化模型、 影响因素及 其应用 2022:山东T19、全国卷甲T5、 浙江1月T14、江苏T9、海南T 8; 2021:山东T10和T19、北京 、湖南 、河 北 、广东T6、福建T10、重庆T19、浙江6月T21、浙江1月T16; 1.生命观念——分析影
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
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
统一的观点。
2.科学思维——构建种
群数量增长模型,培养
建模能力。
3.科学探究——探究培
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
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
间的相互作 用都会影响 生物的种群 特征; 3.探究培养 液中某种酵 母种群数量 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的 变化模型、 影响因素及 其应用 2020:浙江7月 、全国卷 Ⅲ ; 2019:浙江4月T12; 2018:海南T25、全国卷Ⅰ 量的变化。
4.社会责任——归纳种
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
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
实践、学以致用的态

培养液中酵 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 2022:江苏T9; 2020:海南T24、山东T11、江苏 T10; 2019:江苏T14、全国卷Ⅰ 、 全国卷Ⅲ 、海南T24 续表
命题分析预 测 1.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关于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主要以
微生物的培养为切入点,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试题信息呈现形
式多样,以曲线图为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常与生产实践相结
合,考查综合运用能力。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计2024年高考可能以文字、曲线或表格等形式考查种群数量的变
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还可能结合生活实际以某一具体的种群来考查考
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社会责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
合能力
续表
考点1 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2.种群数量的增长
(1) “ ”形增长
(2)“ ”形增长
3.种群数量的变化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情境应用
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科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 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深度思考
1.种群的“ ”形增长是理想条件下的增长形式,在实际条件下是否可能存在?
提示 可能存在,在实验室条件下或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 ”形增长。
2.依据图示如何理解 值的变化?
提示 (1)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值是环境容纳量,
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
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 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
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2)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值会随着
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 值会下降;当
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 值会上升。(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
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 值。
3.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什么水平 为什么 为了获得最大日捕鱼量呢
提示 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 ,因为此时种群增
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为了获得最大日捕鱼量,应该使被
捕鱼群的数量维持在 值时进行捕捞,因为此时鱼的数量维持在最大值。
1.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群增长都为“ ” 形增长。( )
×
2.种群的“ ”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

3.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
4.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
×
5.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 ”形增长。( )
×
6.种群“ ”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
7.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单一性的。( )
×
8.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9.气温、干旱、天敌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10.负反馈调节与正反馈调节是典型的循环因果关系。( )

11.[2021辽宁,T23(1)节选]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 ”形,从环境因
素考虑,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
点)。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命题点1 辨析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和“J”形曲线
1.[2022哈尔滨检测]结合图示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 ”形曲线
B.“ ”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

C.种群呈现“ ”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
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D.呈现“ ”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
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 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现“ ”形曲线,A正确;“ ”形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 值,“ ”形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 值,B正确;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 ”形曲线,C正确;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时,随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种内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阻力不断增大,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水平,D错误。
[条件拓展型]在题干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就会呈“ ”形增长
B.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C.种群数量在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D.在“ ”形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减小
B
[解析] 只有食物充足,种群数量也不会呈“ ”形增长,还需要空间无限、自然条件
优越等,A错误; 值表示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
量,当种群数量为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C错误;根据阴影部分的变化可知,
在“ ”形曲线的加速期,环境阻力在逐渐增大,D错误。
2.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曲
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B
注:种群增长速率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
A.图1、 所示的曲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种群在图1中 点和图3中 时刻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 点对应
C.在 点和 时刻,种群数量都为
D.在 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图1、 所示曲线中,种群都呈“ ”形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数量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在 点和 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的种群数量为 ,在 时刻,出生数等于死亡数,种群数量达到 值,增长速率为0,B错误、C正确;在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值),所以在 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D正确。
命题点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3.[2021浙江6月]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
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
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
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解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气候、食物等因素均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因此该昆虫幼虫和落叶松分别属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上的第二营养级和第一营养级,C正确;由题中信息不能得出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D错误。
4.[2022唐山二模]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两类。密
度制约因素是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等多种因
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则是指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洪水、火灾、严
寒等多种因素。下列有关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影响人口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使用杀虫剂使种群数量大幅下降,杀虫剂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呈“ ”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小
D.“ ”形增长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种群增长模型
C
[解析]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传染病,传染病对人口数量的影
响程度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因而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影响人口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A正确。杀虫剂直接作用于个体,且使用时均匀喷洒,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呈“ ”形增长的种群,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随着种
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因此种群数量的变化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受密度制
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大,C错误。呈“ ”形增长的种群,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其种群
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即“ ”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
素的种群增长模型,D正确。
命题点3 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分析
5.[2022山东,不定项]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
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
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
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BC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此时的出生率等
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 值,根据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为
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亲体数量为 时,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
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
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 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
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
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6.[2022沧州模拟]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
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控制该害虫
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
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
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D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 之间时,种群数量可能会逐渐稳定在
B.当种群数量超过 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 时,吹绵蚧种群数量可能会稳定在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
[解析] 图示分析: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 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可能会稳定在 ,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 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 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下降,最终可能会稳定在 ,C正确。根据题中信息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控制该害虫的数量可知,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的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不是 ,D错误。
考点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和过程
2.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 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
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对于 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中方格(共
5个)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数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 ,高度为 (即规格为
),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 ,故 培养
液中细胞个数
深度思考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若长时间封闭培养,菌群数量如何变化 为什么
提示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会下降甚至变为零。因为随着酵母菌代谢活动的不断
进行,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 不断下降而使生存环境
恶化。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 为什么 重复实验呢
提示 不需要再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经形成自身前后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平均值。
3.若进一步探究酵母菌培养液的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有无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提示 设计多组含不同量酵母菌培养液(浓度相同)的实验组,分别接种等量且适量的酵母菌,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分别定期估测各组试管中酵母菌数量,通过比较各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得出结论。
1.酵母菌需要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 )
×
2.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
×
3.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培养液的成分、温度的影响。( )
×
4.对酵母菌计数用逐个计数法。( )
×
5.吸取酵母菌菌液时,吸取上层液体即可。( )
×
6.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需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才能进行计数。
( )

7.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均予计数。( )
×
8.[2021湖南,T2D改编]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

命题点1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1.[2020江苏]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B
[解析] 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时,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2.[2023南京六校调研]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可
能观察到的细胞分散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C
A.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计数室的深度为
B.若实验中多次出现图2中的 现象,可能是样液未充分摇匀或稀
释倍数不够所致
C.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
55个,则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
有效性
[解析] 在未稀释的情况下,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 个,C错误。
命题点2 实验的拓展和应用分析
3.[2020山东]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
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个时
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析]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值)为 个,在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 值,而乙藻接近灭绝,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由此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4.[2020海南,10分]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分别为 ,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 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解析] 由于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故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
左右。
(2)曲线 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最丰
富。
营养物质
[解析] 曲线 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这是因为种群增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最丰富。
(3)曲线 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
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出2点即可)。
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解析] 曲线 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
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
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解析]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
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即 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2022全国卷甲]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
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
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
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D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鱼池中投放的是鱼苗,随着时间的推移,鱼苗会长大,个体重量会增加,故图中表示个体重量的曲线是乙;再结合题中信息“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可推出鱼的种群数量不会增加,考虑到竞争,鱼的种群数量会减少,故图中表示种群数量的曲线是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减小,故图中表示种群总重量的曲线是甲。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2.[2022江苏]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D
[解析] 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小球藻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以利于小球藻增殖,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含小球藻的数量为10个左右较为合适,C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3.[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
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 ”形增长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
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年间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
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沙蝗
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 ”形增长,D错误。
4.[2021重庆]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
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
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
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 值上下波动,影响 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而图中曲线③和①没有明显体现捕食关系,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较强,从而出现红松果实和小型鼠的数量同升同降的趋势,A正确。影响 值的主要因素有气候、传染病、捕食者的存在等,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5.[2021山东,不定项]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
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BC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 时进行培养,其种群
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解析]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正确;据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符合“ ”形增长曲线的特点,故种群数量在 处增长最快,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种群数量增长并不是最快的,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水蚤的种群密度超过
24个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一、选择题
1.[2023永州一中检测]种群的“ ”形增长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
降,当种群数量等于环境容纳量的时候,种群就会停止增长。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
值)描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 值时,对应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一定环境条件下该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C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 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 值会上升,D正确。
2.[2023云南师大附中检测]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
B.春夏季节动植物种群数量普遍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有关
C.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
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A
[解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错误。
3.[2023江西十校联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
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然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
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制约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传染病在密度小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
C.连年干旱的条件下,蝗虫卵成活率会提高,干旱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制约因素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来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
B
[解析]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在密度小的种群中不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B正确;干旱条件对蝗虫卵成活率的影响不是种群密度造成的,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4.[2022宣城四模]如图为湖泊中某种鱼在一段时间内
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B
A.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在 点达到
B.改善该种鱼的生存条件可以使环境容纳量变大
C.该种鱼在 点的种群密度与其起始的种群密度相

D.只有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会影响该
种鱼的种群数量
[解析] 点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故 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点时种群密度大于其起始的种群密度,A、C错误;改善这种鱼的生存条件可以使环境容纳量变大,B正确;除了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也会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5.[2022武汉重点中学联考]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波动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料周期性短缺有关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的作用强度往往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具有反馈作用,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可能与食料周期性短缺有关,A正确;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正确;密度制约因素是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C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无反馈作用,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具有反馈作用,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D错误。
6.[2023湖北师大附中调研]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 培养液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
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达到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计数时可用抽样检测法,取样时试管中培养液需先静置
B.培养液中酵母菌呈“ ”形增长,达到 时种群增长最快
C.若将原培养液体积增至 ,则酵母菌将呈“ ”形增长
D.若将原培养液中酵母菌接种量减半,则种群 值不变
D
[解析]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不能静置,A错误;由题意可知,
酵母菌总数达到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 ”形,该酵
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增长最快,B错误;若将原培养液体积增至
由于酵母菌存在种内竞争,其种群数量不可能呈“ ”形增长,C错误; 值受营养物
质、空间等的影响,与接种量无关,若将原培养液中酵母菌接种量减半,则种群
值不变,D正确。
7.[2022黄冈检测]种群呈“ ”形曲线增长时,增长率(单
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量与原种群数量的比值)是逐
渐下降的(如图1所示),而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加
D
A.图1中 时间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B. 值代表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且该值固定不变
C.图2中 时刻,种群数量达到 ,个体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
D.图1中 时刻,种群的增长率最小,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的个体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解析] 图1中 时间段,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持续增长,A错误; 值代表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但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数量稳定后在 值上下波动, 值并非固定不变,当环境被破坏时, 值会下降,B错误;图2中 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 ,个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但竞争最激烈应是在 值左右,即 时,C错误;图1中 时刻,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 值,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正确。
8.[2022重庆南开中学检测]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
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
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点种群数量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根据图1可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
B.图2中曲线 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C.图2中曲线 表示种群在 点出现环境阻力
D.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 点进行捕捞
[解析] ,种群数量增加, ,种群数量减少,图1中第0~10年 大于1,
第10~20年 小于1,所以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图2中曲线 表示理想
环境下种群数量增长的“ ”形曲线,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符合
”形曲线模型,所以可用图2中曲线 表示,B正确;图2中曲线 表示自然条件下
种群数量增长的“ ”形曲线,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
一直存在,C错误;图2中的B点时种群数量为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时
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一般都在B点后捕捞,使其捕捞后处于最大增长速率,D错
误。
二、非选择题
9.[2022盐城检测,8分]藏羚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种群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
年龄等级。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____地区藏羚种群数量将持续增长。
衰退型

[解析] 图1的甲地区种群中老年个体较多,没有幼年个体,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丙地区种群中老年个体少,幼年个体多,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地区藏羚种群数量将持续增长。
图2
(2)某草原中藏羚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
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所示,据图分析, 段藏羚种群数量变
化最可能为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先增加后减少”)。
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增加
减少
[解析] 图2中 段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藏羚种群数量将增加; 段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藏羚种群数量将减少。
图3
(3)藏羚是羌塘高原有蹄类唯一的迁徙物种。成
年藏羚一年中除交配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
群。每年6月份,雌性藏羚逐渐集结并向夏季产羔
区迁徙,6月20日至7月10日小羊羔陆续出生,完成
生产后雌性藏羚于7月上旬回迁,8月返回越冬栖息
地。图3为12个环境因子对藏羚栖息地选择的影响
示意图,分析可知,决定产羔地分布的三个最主要
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
[解析] 据图3可知,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对产羔地分布影响最大,是决定产羔地分布的3个最主要因素。
(4)如果在第 年,由于未知原因,该高原上迁入少量藏羚,则该高原上藏羚的
值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不变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无关
[解析]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无关。
一、选择题
10.[2023湖北检测]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
制作用,种群内的个体会逐渐死亡,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
衡状态,这种动态变化叫自然稀疏。如图表示某植物种群自然稀
疏过程中最大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C
A.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
B.在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有温度等
C.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其总质量会逐渐减少
D.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可能会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的牺牲者
[解析] 植株形状、生长速率,土壤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植株质量,所以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A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即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种群数量减少,但个体质量增大,所以总质量不一定减少,C错误;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可能会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的牺牲者,D正确。
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
板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
所示。在图 点时,将培养液稀释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中方格的酵
母菌数量分别为2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
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
D.图2中 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采集样
本,然后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进行计数,取样器取样法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
度调查的取样方法,A错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操作流程之一是先盖上盖玻
片,再滴加培养液,B错误。根据图1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 ,即血
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400个小方格, 点对应的种群密度
,由图2可知,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则 值(环境容纳量) ,C正确。图2中 点时酵母菌种群
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12.[2023开封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
(“ ”形、Ⅰ、Ⅱ、Ⅲ),其中 点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
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 ”形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B.环境容纳量为 时,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
护区
C.若 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
种群数量的变化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种群基因频率不
会因此而改变
[解析] 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 ”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A正确;当种群数量为 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B正确;若图示 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则大熊猫种群数量会上升,因此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其可能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13.[2022松原质检]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
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
是( )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点后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大量放
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
供应
C.图③中 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解析]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点后变化(先增加后下降至 值附近)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A正确;图②所示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变得更加优越, 值增大,B正确;图③中, 点后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当种群数量维持在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图④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2022东莞模拟,11分]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 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对策
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
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甲虚线表示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 ,是
_______(填“ 对策”或“ 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
能迅速回升,种群数量变化呈“ ”形增长。 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
(填“ ”或“ ”)点时,都会趋向该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对策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分析: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
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
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寿命短),几乎全年均可繁
殖(生殖能力强),应属于 对策生物。
题图关键点分析:
(2)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 ;鼠的记
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某干旱地区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导致该鼠种群密度增
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__。这体现了________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偏大
出生率增大
非生物
[解析] 假设用 表示第一次捕获并进行标记的个体数量, 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
标记的个体数量, 代表第二次总捕获量,则 。鼠记忆力较强会导致第
二次捕获中带标记个体数偏少,即 减小,由此可推知该调查结果 比真实值偏大。
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某干旱地区环境变
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出生率增大,种群密度明显升高,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
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图乙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____________
__。若鼠的数量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于上述研究结
果,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建立数学模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室内硬化地面,减少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合理即可)
[解析] 图乙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是将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形式体现,这种方法为建立数学模型。曲线Ⅰ代表“ ”形增长,“ ”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为了防止鼠害,应降低环境容纳量,可采取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室内硬化地面,减少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等措施来控制鼠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