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PDF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PDF版 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1: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延庆区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 2024.1
1.本试卷共 8页,共两部分,24道题。满分 70分,考试时间 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20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一项。
1. 七年级将举办一场研学之旅,去探寻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其中最真实的史
料来源是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艺术作品 D.化石遗存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下图,三组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
共同反映了
图一 碳化稻谷粒 图二 猪纹陶钵 图三 骨耜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3. 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舜和禹
4. 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 5300 年
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如图所示
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
河南三门峡出土 甘肃秦安出土 辽宁建平出土 江苏邳州出土
历史试卷(初一) 第 1页(共 8页)
A.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
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
C.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
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
5. 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
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 D.“法治”
6.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
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7. 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下列连环画中反映“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这一口号的历史事件是
A. 约法三章 B. 陈胜、吴广起义
C. 四面楚歌 D. 指鹿为马
8. “楚河汉界”为中国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战争。这次
战争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楚汉之争 D. 淝水之战
9. 右图出自一本书的章节目录。依据内容判断,
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第一章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A. 汉高祖刘邦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B. 汉文帝刘恒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C. 汉景帝刘启
D. 汉武帝刘彻
历史试卷(初一) 第 2页(共 8页)
10. 《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文化专制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11. 观察以下两幅图,促使 “西汉初期”“西汉后期”封国范围发生变化的措施是
A.分封诸侯 B.设置郡县
C.实行郡国并行 D.颁布推恩令
12. 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
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
原因是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13.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A.刀币 B.布币 C.半两钱 D.五铢钱
14. 一位同学准备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应该是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春秋》
15. 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
春捣 捞取 晾晒 使用
历史试卷(初一) 第 3页(共 8页)
A.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B.发展中医学的治疗理论
C.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16. 一段评书中说道:“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那东风那么一鼓啊,鼓动帆蓬,
这船都像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评书讲述的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7.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8. 作为博物馆解说员介绍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时,你应从下列成果中选择的是
A.《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麻沸散” D. “五禽戏”
19. 《后汉书 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后水
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A.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B.善治伤寒杂病
C.擅长外科手术
D.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20.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一位南朝时期科学家的成就。这位科学家是
数学方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历法方面: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机械制造方面: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A. 祖冲之 B. 刘徽
C. 贾思勰 D. 郦道元
历史试卷(初一) 第 4页(共 8页)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4题,共 40分
21. (10分)汉代丝绸之路。
材料一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找出西域的地域范围。(2分)
(2) 写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起止点及必经之地)(4分)
材料二
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向东:到
达朝鲜、日本。向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
经 A 半岛南下,绕过 马来半岛,穿过马
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 B
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
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
“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3) 依据材料二,找出“海上丝绸之路”向西途经的 A和 B的地点。(2分)
材料三
罗马金币 波斯鎏金银壶
(青海出土) (宁夏出土) 造纸术外传路线图
(4) 依据材料三,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分)
历史试卷(初一) 第 5页(共 8页)
22. (10分)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示意图》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的特征(单元主题)。(2分)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
耨,……无积聚而多贫。 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史记·货殖列传》 ——《宋书》
(2) 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材料三
少数民族用牛耙地图 北魏帝王出御图
(甘肃出土) (河南出土)
汉人胡食图 胡旋舞扁陶壶
(甘肃出土) (河南出土)
(3) 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内容。结合所学,分
析其历史影响。(4分)
历史试卷(初一) 第 6页(共 8页)
23. (10分)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1958年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裴
李岗等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村落遗址。遗址内发现
了粟类农作物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还发现了成
套的日用陶器及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磁山遗址
中残存的粮食达十余万斤。 裴 李 岗 文 化 遗 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些村落中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表现。(2分)
材料二 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
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战国铁器出土地点分布图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表现。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
制工具使用的特点。(2分)
材料三 汉文帝曾在春耕时举行亲耕仪式,表示皇帝重视农业,又宣布免去当年田
租之半。汉景帝即位之初就下令恢复三十税一的田租,又诏令郡国务劝农桑,多种
树……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增加,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者也增长了
一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汉文帝和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分析这些措
施的作用。(4分)
材料四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 1篇;
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 13篇;
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 12篇;
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 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 12篇;
——摘编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本农书的特点。结合劳动实践,说说你的感受。(2分)
历史试卷(初一) 第 7页(共 8页)
24. (10分)文物中的历史。
材料一 下图所示是出土的商朝刻有文字的甲骨
刻有文字的甲骨
(1)依据材料一,说出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结合所学,分析甲骨文的价值。(3 分)
材料二
周王说:太保(指召公),你用盟
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
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
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克
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
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克罍(léi) 克罍铭文拓片 克罍铭文拓片译文
(2) 根据材料二,写出青铜器“克罍”铭文可以了解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
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3分)
材料三 二月辛巳,黑夫和惊再次向哥哥问好,妈妈应该还好吧?
我们两个都好。我与惊分别了几日,今天又在一起了……我即将投
入到淮阳之战,可能要去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会不会受伤呀。
——信件内容(译文节选)
云梦秦简家书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秦简(木牍)可用于研究的历史问题。(1分)
材料四 下图是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4) 依据材料四,概括王羲之书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时期书法艺
术发展的原因。(3分)
历史试卷(初一) 第 8页(共 8页)
延庆区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答案
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答题卡内。每题
1.5分,共 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B D B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C A C C B A A
二、材料分析题(共 40分)
21. (10分)
(1)范围: 狭义的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2)路线: 长安向西,进入西域(今新疆),经过中亚及西亚,到达欧洲(大秦)
(3)地点: A中南半岛,B印度半岛。
(4)意义: 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
地促进作用。
22. (10分)
(1)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变化:人口增多;土地开垦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发展等等。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农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社会安定;南方气候温暖;水源充足等等。
(3)内容:生产技术;服饰;饮食;乐舞等等。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增进友好往来等等。
23. (10分)
(1)生活:种植粟;半地穴式房屋;使用陶器;使用磨制石器等
(2)进步:牛耕。
特点:分布广;数量大等等。
(3)措施:重视农业;减免赋税;劝课农桑等等。
作用:人口增加;农业发展;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等等。
(4)特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等等
感受:任意一点即给分
初一历史期末答案 第 1页 共 2页
24. (10分)
(1)特点: 象形。
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
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制度: 分封制。
内容: 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等。
(3)问题:秦的统治(徭役、赋税、刑法及征战等等)。
(4)特点:行云流水等
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等等
初一历史期末答案 第 2页 共 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