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3)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安史之乱的概况
(1)时间:755年-763年
(2)发动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经过: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4)结果: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在763年被平定。
(5)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概况:
(1)黄巢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熟读并了解)
(2)黄巢起义的经过: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黄巢起义的结果:
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黄巢起义的影响: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的含义: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实质),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指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中原人口南迁。下列分析符合“四海南渡”的是( )
A.使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B.使南朝政治日益败坏
C.使江南地区战乱不休 D.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指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中原人口南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乱不安,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避祸。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宋代实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殿
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抵达日本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选项C是对黄巢起义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C符合题意,C项正确;“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抵达日本”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答案】B
【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
4.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有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 )
A.魏晋南北朝 B.春秋战国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东汉末年以后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春秋战国之前是西周,排除B项;三国之前是汉朝,排除C想项。故选D项。
5.“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唐朝强盛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不断膨胀,逐渐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结果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等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C项;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他就是宋太祖,排除D项。故选B项。
6.“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掾……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史料反映安史之乱(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力量 D.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南迁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掾……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知,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荒凉的景象,说明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没有体现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排除B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情况,而是强调“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排除C项。故选A项。
7.“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大转折点。”这场叛乱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大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D项正确;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都是唐玄宗前的皇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8.杜甫的诗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所描述的事件( )
A.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C.反映出唐朝的盛世局面 D.说明唐朝积极对外交往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755年至763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排除A项;“园庐但蒿藜”,这反映的是衰败,不能反映出唐朝的盛世局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内政,不是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9.下列选项中,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隋文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B.李白——“诗仙”——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C.欧阳询——书法名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D项正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排除B项;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排除C项。故选D项。
10.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局面使唐由衰转盛
C.安史之乱使唐朝遭到致命打击 D.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唐帝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及所学知识口知,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使唐政权重新生存下来,故这体现了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削弱了唐朝统治,排除AC项,材料只是说藩镇客观上使唐朝重新生存下来,不会使唐由衰转盛,排除B项。故选D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联如父母。”
材料四: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五:“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1)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成为什么?
(2)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二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4)根据材料四的描述,哪些措施促使材料四的繁荣局面形成?
(5)材料五杜甫描述的历史事件被称为什么?
【答案】(1)贞观之治
(2)科举制
(3)开明;文成公主入藏
(4)励精图治,重用贤才等。
(5)安史之乱
【详解】(1)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大大扩大了国学的规模,严格了进士科考试的录取,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度将材料中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
(3)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措施:根据材料“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可知其措施为其励精图治;根据材料“加之姚崇、宋璟、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可知其措施为重用贤才等。
(5)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
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
【答案】(1)原因: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
作用: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现象:开元盛世。
原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可知,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是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
作用:根据材料一“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可知,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根据材料一“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三“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可知,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现象:根据材料二“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背景:根据材料三“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知,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影响:根据材料三“……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下表。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有人口 37 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有人口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有人口52919712
唐肃宗上元三年(760年) 有人口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有人口15762432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巢贼众竟投物遗人。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
(2)材料二所说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材料所述史实对唐王朝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意思相近即可)
(2)人物:黄巢。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共同影响:致使唐朝衰亡或加速唐朝衰亡。(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事件:观察图示可知,755—760年,唐朝人口呈现的变化趋势是人口持续减少,结合设问信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可知,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人物:根据材料信息“时巢众累年为盗……巢贼众竟投物遗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共同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唐朝衰亡或加速唐朝衰亡。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答案】(1)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
(2)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唐太宗”“魏征”“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可得出兼听纳谏;所用宋璟、姚崇,皆为名相可得出任用贤相;根据材料“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可得出整顿吏治。
(2)隐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唐朝藩镇的设立导致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3)原因:根据材料“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可得出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据材料|“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可得出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4)影响:根据材料“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联系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是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七年级下册 预习篇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3)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势力过于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安史之乱的概况
(1)时间:755年-763年
(2)发动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经过: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4)结果: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在763年被平定。
(5)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概况:
(1)黄巢起义的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熟读并了解)
(2)黄巢起义的经过: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黄巢起义的结果:
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黄巢起义的影响: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的含义: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实质),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指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中原人口南迁。下列分析符合“四海南渡”的是( )
A.使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B.使南朝政治日益败坏
C.使江南地区战乱不休 D.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B.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殿
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抵达日本
3.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4.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有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 )
A.魏晋南北朝 B.春秋战国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
5.“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唐朝强盛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6.“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掾……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史料反映安史之乱(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失去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力量 D.促进了人口的大量南迁
7.“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大转折点。”这场叛乱发生时在位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8.杜甫的诗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所描述的事件( )
A.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C.反映出唐朝的盛世局面 D.说明唐朝积极对外交往
9.下列选项中,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隋文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的交流
B.李白——“诗仙”——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C.欧阳询——书法名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0.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局面使唐由衰转盛
C.安史之乱使唐朝遭到致命打击 D.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联如父母。”
材料四: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五:“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1)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成为什么?
(2)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二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4)根据材料四的描述,哪些措施促使材料四的繁荣局面形成?
(5)材料五杜甫描述的历史事件被称为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
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下表。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有人口 37 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有人口 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有人口52919712
唐肃宗上元三年(760年) 有人口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有人口15762432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巢贼众竟投物遗人。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
(2)材料二所说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材料所述史实对唐王朝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