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含解析)检测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苏教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含解析)检测题2023-2024学年上学期苏教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3 12: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碱发生反应
(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 镁、铝和铜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5) 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6)任何溶胶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后都能使胶体粒子凝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析出
(7)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都是胶体的物理性质
(8) 因为胶粒比溶液中溶质粒子大,所以胶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
(9)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体带电
(10)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11)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A.7个 B.8个 C.5个 D.6个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 L乙醇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标准状况下,将22.4 L氯气通入水中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30℃,1.01×105Pa下,64 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D.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 L
3.捕获二氧化碳生成甲酸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
A.标准状况下,22.4 L CO2中所含的电子数目为16NA
B.10.1 g N(C2H5)3中所含的极性共价键数目为2.1NA
C.2 mol Au与2 mol H2中所含的分子数目均为2NA
D.100 g 46%的甲酸水溶液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5NA
4.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2molH2的体积约为44.8L
②2molNaOH的摩尔质量为80g/mol
③2mol/L的CaCl2溶液中Cl-的数目为4NA
④标准状况,约22.4L水中含有0.1NA个水分子
⑤常温常压下,6gH2和36gH2O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⑥标准状况下,22.4L混合气体(N2和N2O)中所含有的氮原子的数目为2NA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我国科学家低温制得“全碳气凝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下列关于“全碳气凝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位于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IV族
B.胶体可能因吸附而带电
C.可用于水的杀菌消毒
D.光束照射时可观察到丁达尔现象
6.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B NaOH HCl NaCl CO
C NaOH MgO
D KOH CaO
A.A B.B C.C D.D
7.下列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
编号 A B C D
电解质 KNO3 H2SO4 CaSO4 Fe(OH)3
酸 HF CaCO3 HClO NH3·H2O
非电解质 SO2 Al 医用酒精 H2O
A.A B.B C.C D.D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6.8 g铁丝在足量O2中燃烧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9NA
B.8 g的NH4NO3含有的氮原子总数为0.2NA
C.50 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CH3CH2OH)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总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H2与Cl2混合气体化合反应后恢复原状,剩下的混合气体分子总数为0.1NA
9.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g环丁烷和2—丁烯的混合物中含极性键数目为2NA
B.电解硫酸铜溶液,当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4NA时,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为22.4L
C.106gNa2CO3溶于足量的水中,溶液中含有的CO的数目为NA
D.常温下,56gFe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产生NO2,分子数目为3NA
10.新制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显电中性
B.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带正电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红褐色沉淀
D.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11.是一类色彩丰富的非整比化合物,若无空缺,化学式为,完全空缺则为,每填入1个,相应有1个还原为。的颜色与x值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晶体中,则其颜色为
A.黄绿色 B.深灰色 C.品蓝色 D.橙黄色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实验,按如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Cl溶液是电解质
B.在通电的条件下,NaCl在水中电离出大量的离子而导电
C.NaCl固体中无阴阳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D.NaCl的电离方程式为
1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在世界各地蔓延,李兰娟院士指出:新冠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50~60℃持续30分钟,病毒就死亡。下列有关该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核酸检测是确认病毒种类的有效手段,核酸属于生物大分子
B.新冠病毒颗粒直径在80~120nm之间,在空气中能形成气溶胶,可能传播较远的距离
C.加热可破坏蛋白质中的氢键,而使病毒丧失生物活性死亡
D.戴口罩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熔喷布的主要原料聚丙烯是丙烯缩聚而成
14.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选项 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胆矾 二氧化硫
B 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钠 碳酸 碳酸镁 三氧化硫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5.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合理的分类对于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有如图分类形式,这种分类方法层次分明、简洁直观。
①图中所示所属的分类方法为 。
②现有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四种物质,采用下列分类标准,无法将其中两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A.具有还原性 B.属于氧化物 C.碳元素化合价相同 D.属于电解质
③某同学根据性质划分,把氢溴酸(HBr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与盐酸划为一类,其理由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填序号)。
A.2HBr+Na2CO3=2NaBr+H2O+CO2↑
B.HBr+AgNO3=AgBr↓+HNO3
C.HBr+NaOH=NaBr+H2O
D.2HBr+2Ag=2AgBr+H2↑
(2)观察下列物质变化(有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有同学将反应①③划为一类,②划为另一类。则将①和③划为一类的依据是 。
①NO+NO2→N2O3 ②NH3+HNO3→NH4NO3 ③NH3+NO2→N2+H2O
(3)请对以下过程形成的分散系进行分类:
①花生油加入水中后充分搅拌;
②一定温度下,向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钾至恰好饱和;
③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⑤用滤纸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后得到的滤液;
⑥将颗粒直径为20-30纳米的氧化铜分散在塑料中制备的复合材料。
属于浊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胶体的是 。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1 mol NaHSO4溶于水能电离出 个SO42-。
(2)1.7含原子物质的量为 ,质子数为 ,已知含原子数为,则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3)标况下,等质量的氧气与臭氧的体积之比为 ,氧原子个数之比 。
(4)某金属氯化物MClx的摩尔质量为133.5g/mol,取该金属氯化物26.7g配成水溶液,与足量AgN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86.1g白色沉淀。则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 。
(5)标准状况下,密度为0.75g/L的NH3与CH4组成的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为 ,该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
17.回答下列问题
I.在紫外线作用下,氧气可转化为臭氧:3O2=2O3,低空臭氧的浓度过高时对人体有害,因此要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照射的中午前后进行户外活动。
(1)O2转化为O3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臭氧的摩尔质量为 ,已知:38℃、101kPa时,0.2molO3的体积为VL,则该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 ;
(3)1.6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II.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4)利用Na2CO3溶液和 溶液反应,可制取NaOH。
(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8.对于数以万计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1)现有下列5种物质:CuO、CO、MgO、Na2O、FeO,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1种物质与其他4种物质有明显的不同,这种物质是 ,并写出两种依据:① ②
(2)下图为五个椭圆交叉构成的图案,椭圆内分别写了C2H5OH、CO2、Fe2O3、FeCl3和Na2CO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为一类,相交的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标准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类标准代号A表示 。
a.两物质都是氧化物 b.两物质都可溶于水 c.两物质都是含碳化合物
②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能与BaCl2反应,溶液中会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且随着加入量的不同现象表现出差异,请写出相关现象 以及与之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由于地球的二氧化碳剧增,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造成的惨剧使世人记忆犹新。消除“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广泛植树造林。已知180 g葡萄糖(C6H12O6)完全燃烧时放热2804 kJ。太阳每分钟对地球表面辐射能量为2.1 J/cm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设光合作用时太阳能量利用率10%,每片树叶面积以10 cm2计算,这样的树叶100片要合成1.8 g葡萄糖。
(1)需光照多长时间 ?
(2)若空气中含CO2质量分数为0.3%,需要标准状况下空气多少升 ?(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为1.29 g/L)
20.有以下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硫酸钡⑩氯气,按照表中提示的信息,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的序号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序号 符合的条件 物质的序号
(1) 混合物
(2) 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
(4) 非电解质
(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
21.回答下列问题
(1)3.4g与标准状况下的 L的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2)由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对的相对密度为20,则混合气体中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
(3)两个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X、Y,在25℃下,X中充入agA气体,Y中充入ag气体,X与Y内的压强之比是4∶11,则A的摩尔质量为 。
(4)在0.2L由、、组成的混合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大小如图所示。
该混合液中的物质的量为 ;将该混合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1L,稀释后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5)溶液中含有,取mL该溶液用水稀释至4V mL,则物质的量浓度为 。
(6)向50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投入10.8g铝,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反应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2.I.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
①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乙向饱和FeCl3溶液直接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③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制备方法正确: ,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2)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胶粒小,不受重力作用 B.胶粒带同种电荷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D.胶粒能透过滤纸
(3)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填选项字母)。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4)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Fe(OH)3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 (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1)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反应只生成盐与水的氧化物,一定条件下均能与碱发生反应,故(1)正确;
(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碱-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故(2)正确;
(3)镁和铝分别通过电解熔融氯化镁、氧化铝得到,铜可通过置换法得到,如氢气还原,故(3)错误;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金属氧化物,但是两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4)正确;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如3O2=2O3,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5)错误;
(6)只有胶粒带电荷的溶胶加入电解质后才能发生凝聚,如中性胶体淀粉溶胶加入电解质就不发生凝聚,故(6)错误;
(7)丁达尔现象是光的散射现象,布朗运动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宏观现象,电泳现象都是带电粒子的定性运动,都是胶体的物理性质,故(7)正确;
(8)胶粒、溶质粒都能通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故(8)错误;
(9)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电,胶体呈电中性,故(9)错误;
(10)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属于盐类,故(10)错误;
(11)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故(11)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说法正确的有(1) (2) (4) (7) (11)共5项,故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以及电解质和胶体等基本概念与相互转化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正确运用物质分类及反应规律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2.C
【详解】A.在标准状况下乙醇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A不符合题意;
B.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的物质的量是1 mol,其与水反应产生HCl和HClO,若1 mol Cl2完全发生上述反应,会转移1 mol电子,但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故通入1 mol Cl2后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小于NA,B错误;
C.64 g SO2的物质的量是1 mol,由于在1个SO2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所以1 mol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C正确;
D.氦气是单原子分子,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的物质的量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3.D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L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1个CO2分子中含有6+8×2=22个电子,则22.4LCO2含有22mol电子,其电子数目为22 NA,A错误;
B、N(C2H5)3的结构式为,所含的化学键中C-N和C-H均为极性共价键,1mol N(C2H5)3中含有18mol极性共价键,10.1g N(C2H5)3,其物质的量为0.1mol,则其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的量为1.8mol,数目为1.8NA,B错误;
C、Au为金属单质,不含有分子,2molAu中不含有分子,C错误;
D、100 g 46%的甲酸水溶液,则甲酸质量为46g,则其物质的量为1mol,分子中含有2molO原子;水的质量为100g-46g=54g,其物质的量为3mol,则含有3mol O原子,总共含有5mol O原子,其数目为5NA,D正确;
答案选D。
4.B
【详解】①未注明温度和压强,不能用22.4L/mol计算其体积,①错误;
②NaOH的摩尔质量为40g/mol,与物质的量无关,②错误;
③溶液体积未知,不能确定溶液中微粒的数目,③错误;
④标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用不能用22.4L/mol计算其物质的量,④错误;
⑤6gH2的物质的量为=3mol,含有6NA个原子,36gH2O的物质的量为=2mol,含有6NA个原子,⑤正确;
⑥标准状况下,22.4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每个N2和N2O分子中均含2个N原子,所以共含有2NA个N原子,⑥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2个,故答案为B。
5.D
【详解】A.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ⅣA族,故A错误;
B.胶体是电中性的,故B错误;
C.“全碳气溶胶”不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于水的杀菌消毒,故C错误;
D.“全碳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答案为D。
6.D
【详解】A.是盐,故A错误;
B.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氯化亚铁两种盐,不是碱性氧化物,CO是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NaHSO4是盐,故C错误;
D.KOH是碱、HNO3是酸、NaHCO3是盐、CaO是碱性氧化物、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选D。
7.A
【详解】A.KNO3为可溶性盐,属于电解质,HF为酸,SO2为氧化物,属于非电解质,A正确;
B.碳酸钙为盐,属于电解质,不属于酸,铝为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B错误;
C.医用酒精为混合物,不属于非电解质,C错误;
D.NH3·H2O和H2O均属于弱电解质,且NH3·H2O为碱,D错误。
答案为A。
8.A
【详解】A.Fe在O2中燃烧产生Fe3O4,反应方程式为3Fe+2O2Fe3O4,根据方程式可知:3 mol Fe发生反应,转移8 mol电子。16.8 gFe的物质的量n(Fe)==0.3 mol,则其在足量O2中燃烧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8NA,A错误;
B.8 g的NH4NO3的物质的量为n(NH4NO3)= =0.1 mol,在1个NH4NO3中含有2个N原子,则在0.1 mol NH4NO3中含有N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2 mol,其中含有的氮原子总数为0.2NA,B正确;
C.50 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CH3CH2OH)水溶液中含有乙醇的质量是m(CH3CH2OH)=50 g×46%=23 g,含有H2O的质量是m(H2O)=50 g-23 g=27 g,则n(CH3CH2OH)= =0.5 mol,其中含有的O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n(H2O)= =1.5 mol,其中含有的O原子的物质的量是1.5 mol.故该溶液中含有O原子的总物质的量是0.5 mol+1.5 mol=2 mol,则该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总数为2NA,C正确;
D.H2与Cl2反应产生HCl,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标准状况下,2.24 LH2与Cl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1 mol,故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仍然是0.1 mol,因此剩下的混合气体分子总数为0.1NA,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9.A
【详解】A.环丁烷和2—丁烯的的实验式均为CH2,n(CH2)=14g÷14g/mol=1mol,含极性键数目为2NA,A正确;
B.生成的气体未说明处于何种状态,故无法计算,B错误;
C.n(Na2CO3)=1mol,CO在溶液中水解,溶液中含有的CO的数目小于NA,C错误;
D.常温下,浓硝酸与铁发生钝化不会完全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10.C
【详解】A.胶体粒子带正电,胶体显电中性,故A正确;
B.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吸附带正电荷的FeO+,所以胶粒带正电,故B正确;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溶解,故C错误;
D.胶体粒子带正电,胶体显电中性,根据图示,胶团结构可表示为,故D正确;
选C。
11.C
【详解】根据,可计算出W的平均化合价为+=+,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x+-23=0,解得x=0.4,据图分析其颜色为品蓝色;
答案选C。
12.D
【分析】根据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判断是否是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利用实验进行证明,对比判断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详解】A.氯化钠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但NaCl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是在通电时才电离,故B错误;
C.NaCl晶体中存在阴阳离子,但是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故C错误;
D.NaCl的电离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溶液导电实质、电解质概念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电解质是化合物下的分类,对于混合物不能说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13.D
【详解】A.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病毒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序列,通过检测病人体内的病毒核酸,就可判断病人体内是否存在病毒,A正确;
B.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在80-120nm,它形成的气溶胶粒径一般在100nm左右,B正确;
C.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加热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病毒死亡,C正确;
D.聚丙烯是丙烯加聚反应形成,D不正确。
答案选D。
14.D
【详解】A.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它不是碱而是盐,A错误;
B.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它是不成盐氧化物,B错误;
C.水不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
D.四种物质的所属类别都正确,D正确。
故选D。
15.(1) 树状分类法 D D
(2)都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或都是归中……)
(3) ①③ ②④ ⑤⑥
【分析】(1)
①树状分类法是按照层次,一层一层来分,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图中的分类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②A.C和CO具有还原性,可以归为一类,A不符合题意;
B.CO和CO2属于氧化物,可以归为一类,B不符合题意;
C.CO2和NaHCO3中的C均为+4价,化合价相同,C不符合题意;
D.四种物质中只有NaHCO3属于电解质,无法将其中两种物质归为一类,D符合题意;
故选D。
③A.HBr为强酸,根据强酸制弱酸,可以与Na2CO3反应制得CO2,A正确;
B.Br-与Ag+反应生成AgBr沉淀,B正确;
C.HBr为强酸,可以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C正确;
D.Ag的金属活动性在H之后,不能置换H2,D错误;
故选D。
(2)
反应①和③中只有N元素变价,且从反应物的两个价态变为生成物的中间价态,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归中反应,因此可以划分为一类;
(3)
根据分散系的分类,可以范围浊液(粒径>100nm)、胶体(粒径1-100nm)、溶液(粒径<1nm)。
①花生油加入到水中后充分搅拌,形成乳浊液;
②向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钾至恰好饱和,得到硝酸钾溶液;
③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的沉淀,形成悬浊液;
④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碳酸氢钡溶液;
⑤用滤纸过滤氢氧化铁胶体后得到的滤液是氢氧化铁胶体;
⑥颗粒直径为20-30纳米属于胶体的范围;
综上所述,属于浊液的是①③;属于溶液的是②④;属于胶体的是⑤⑥。
16. NA 0.1mol 0.9NA 17b/2a 3:2 1:1 27g/mol 80% 8.4
【详解】(1)1mol硫酸钠电离得到2molNa+、1molSO42-,电离出SO42-离子数目为1mol×NAmol-1=NA;(2)1.7 含原子物质的量为×2=0.1mol;质子数为×18×NAmol-1=0.9NA; 含原子数为,则有:×4=,解得NA =;(3)标况下,等质量的氧气与臭氧的体积之比为×22.4L/mol:×22.4L/mol=3:2;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 NA mol-1:×3 NA mol-1 =1:1;(4)金属氯化物26.7g配成水溶液,与足量AgN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86.1g白色沉淀,即=0.6molAgCl白色沉淀,所以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6mol,金属氯化物MClx的摩尔质量为133.5g/mol,该金属氯化物质量是26.7g,则=27g/mol;(5)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0.75g/L×22.4L/mol=16.8g/mol,设NH3的体积分数为x,甲烷体积分数为(1-x),则17x+16(1-x)=16.8,解得x=80%;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该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8.4。
17.(1)化学
(2) 48g/mol 5VL/mol
(3)0.1 NA
(4)氢氧化钙
(5)Cu2++2OH-=Cu(OH)2
【详解】(1)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分子,故氧气转化为臭氧是化学变化,故答案:化学。
(2)当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其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故臭氧的摩尔质量为48g/mol;已知:38℃、101kPa时,0.2molO3的体积为VL,则该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故答案:48g/mol;5VL/mol。
(3)O2和O3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所以1.6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 ,因为1mol=1NA,所以1.6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1 NA,故答案:0.1 NA。
(4)利用Na2CO3溶液和氢氧化钙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答案:氢氧化钙。
(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故答案:Cu2++2OH-=Cu(OH)2。
18.(1) CO 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余是固体 非金属氧化物,其余是金属氧化物
(2) bc Na2CO3+BaCl2=BaCO3↓+2NaCl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CO2+Ca(OH)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
【解析】(1)
CO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而CuO、MgO、Na2O、FeO是固体;CO是非金属氧化物,而CuO、MgO、Na2O、FeO是金属氧化物;
(2)
①乙醇和二氧化碳均能溶于水,且二者均是含碳化合物,答案选bc;
②Na2CO3和BaCl2反应生成BaCO3沉淀,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③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先和Ca(OH)2反应生成CaCO3沉淀,Ca(OH)2被完全反应后,CO2再和CaCO3反应生成Ca(HCO3)2,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
19.(1)133.5
(2)682 L
【分析】(1)
由能量守恒可知:180 g C6H12O6完全燃烧放热Q=2804×103 J,则生成180 g C6H12O6需要吸热2804×103 J。假设生成1.8 g C6H12O6需要时间为t分钟,则:2.1×10%×10×100×t =2804×103×,解得t =133.5分钟。
(2)
CO2、H2O在光照时反应产生C6H12O6,同时放出O2,反应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根据方程式可知:每反应产生1 mol(即180 g) C6H12O6,会同时消耗6 mol CO2,其质量m(CO2)=6 mol×44g/mol=264 g,反应产生6 molO2,其质量是m(O2)=6 mol×32g/mol=192 g,现在反应产生1.80 g葡萄糖,反应消耗CO2的质量为m(CO2)==2.64 g,由于空气中含CO2质量分数为0.3%,则需要空气的质量m(空气)=,由于在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为1.29g/L,所以需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V(空气)=。
20. ②⑤ ③ ⑨ ④⑥ ①⑦
【详解】①铜是金属单质,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稀硫酸是混合物,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氯化氢是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并不导电;
④氨气是化合物,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⑤空气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二氧化碳是化合物,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⑦金属汞(俗称水银)是金属单质,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⑧氯化钠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是电解质;
⑨硫酸钡难溶于水,是化合物,是电解质;
⑩氯气是单质,不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属于混合物的是②⑤;
(2)是电解质,但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是③;
(3)电解质,但难溶于水的是⑨;
(4)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⑥;
(5)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的是①⑦。
【点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1.(1)6.72
(2)3:1
(3)44g/mol
(4) 0.1mol 0.1mol/L
(5)
(6) 0.8mol/L
【详解】(1)3.4g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0.6NA, 与其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的的物质的量为0.3mol,则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根据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设混合气体中与C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解得x:y=3:1,则混合气体中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3)温度、体积相同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则4:11=,解得M(A)=44g/mol;
(4)由图可知,,,,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故由CaCl2提供的,则,该混合液中的物质的量为,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5)mL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稀释前后溶质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6)①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10.8g铝的物质的量为,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则反应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2. 甲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B A 不出现白色沉淀
【详解】(1)根据课本胶体制备的实验和胶体的性质知,甲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根据乙同学加入的物质,会直接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丙同学可知制得胶体,但是过度加热,会导致胶体的聚沉,转变为红褐色的Fe(OH)3沉淀,最终无法获得胶体;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 Fe(OH)3胶体能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胶粒之间带同种电荷,相互之间有排斥作用,因而可以克服自身重力,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有外在因素比如加入溶解性高的电解质破坏了这种排斥作用,胶体体系就不再稳定,发生聚沉,B项正确;
(3)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A项正确;
(4) 根据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是H+和Cl-,半透膜可以保留Fe(OH)3胶体的胶粒,杂质离子H+和Cl-则通过半透膜进入到蒸馏水中,在更换若干次蒸馏水后,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全部洗净,所以最后的蒸馏水中不会再有Cl-,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不会看到白色沉淀的产生。
【点睛】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这也是分散系分类的标准,应当与胶体的其他特征或性质区分开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