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 纹
教材概述
《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斑纹》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文章写尽了自然界的斑纹,交融着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教会学生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说明。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独特性。
思路方法
这篇文章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学生了解斑纹概念的丰富内涵。文章中的斑纹不是单一的具体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多样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其次,在准确掌握斑纹内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礼赞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再次,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斑纹》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富有哲理,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琢磨体会。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2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了解斑纹的丰富内涵。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4.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播放关于变色龙的短片。变色龙改变自己的颜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自己皮肤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从而避免天敌的伤害。这种自我防护的手段,我们称之为拟态。我们都知道动物身上具有各种各样的斑纹,斑纹也是动物的拟态技能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斑纹世界。
推进新课
1.作家作品
周晓枫,著名作家,1969年6月生于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和《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2.基础积累
(1)注音
逶迤(wēi yí) 伺机(sì) 匍匐(pú fú) 蝰蛇(kuí)
嗜好(shì) 鹰隼(sǔn) 青睐(lài) 婆娑(pó suō)
螫针(shì) 老趼(jiǎn) 碾砣(niǎn tuó) 晕眩(xuàn)
蛊惑(gǔ) 疱疹(pào) 妊娠(rèn shēn)
(2)词语解释?
斑纹:在物体的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逶迤:弯弯曲曲的样子。?
嗜好:特殊的爱好。?
慵懒:困倦。?
聚敛:用重税等搜刮(民财)。
信息筛选
1.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明确:动物类:蛇、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梅花鹿、昆虫、奶牛、毒蜂等。
人: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等。
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物理学: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的斑点,变质面包上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等。
其他: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2.文中写了许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作者以细腻而又精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由蛇的斑纹写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斑纹,进而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和内心世界,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1.文章哪几节写的是蛇?写了蛇的哪些方面内容?
明确:1到5段写蛇:1段是蛇之外形;2、3段为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4、5段写蛇的侵害性。
2.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
明确: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 ( http: / / www.21cnjy.com )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3.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
明确:(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4.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
明确:(1)充当寓言家;(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4)没有听觉。
5.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1)列数字:1/25秒;(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3)举例子:一条蝰蛇。
6.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明确:奶牛与毒蜂:善与恶;美女与疱疹:美与丑;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文中选择了大量意象说明“斑纹”,但是显得繁而不乱。详写了蛇,略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略写:
①文中第7段: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单句,短句,甚至短语成句,以构成繁密的意象,繁复的效果,与“斑纹”相应。
②文中第10段:奶牛、毒蜂、美女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等。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短句,多突出其对称关系。
③文中第12段:陶碗、瓷器、碾砣上的石质花纹、蛋卵上的斑点、变质面包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记忆的斑纹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以列举的方式造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象的紧密排列,突出“斑纹无处不在”,“甚至”一词更将“斑纹”一词抽象化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
朗读课文最后4段,体会“斑纹”的含义。
1.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处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以“神”看待自然,人类生活和自然界一样存在许多“斑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主旨)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循序法。循序法是指在说明文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其说明顺序以达到解决阅读问题的方法。循序法中的“序”,是指说明文中说明的顺序。一般说明文有三种顺序:(一)空间位置顺序;(二)时间先后顺序;(三)逻辑顺序,或者人们对事物及自身规律的认识等顺序。本文以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层层深入,条理清晰。本文的写作顺序是逻辑顺序,把握住了这个顺序,这篇文章的层次就在我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1.无处不在的斑纹对于它们的拥有者究竟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明确:有意的修饰;隐藏与自我保护;生存的需要。
2.你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吗?
明确:如“人行道”的白线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了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思路,但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还需我们进一步领会。
作业设计
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
斑纹:动物―→人体―→自然―→人为
作用: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第2课时
导语设计
冯牧文学奖的评语认为:“……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共同来领略周晓枫的语言魅力。
推进新课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明确:(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1.作者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明确: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领悟: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地大量地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
2.什么叫斑纹?请给“斑纹”下定义。
明确:“斑纹”即颜色的差别、明暗的比较而在某一底色上显示出来的图案、纹路、色块或者色点。
1.朗读第8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自然进行理性的思考?
明确: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运用了大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但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2.朗读第8段,理解下面的语句。
(1)大型食肉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2)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明确:对自然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可以投注到人类世界,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
3.朗读第9段,理解下面的语句:
(1)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明确:面对恶,我们只能以牙还牙。
(2)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明确: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阅读课文第11~14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几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明确:斑纹无处不在。
2.“斑纹”在这几段文字中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斑纹是新生、丰收、秩序以及新的循环的象征,斑纹也是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不同感受记忆,斑纹也是神秘的大自然。
3.“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指什么?
明确: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感受,爱与悔恨的记忆。
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详细解释见《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相关说明。
文中许多语句优美,富有诗意,富有哲理。请通读课文,把它们圈画出来。体会它们的妙处。
明确:1.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鉴赏重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蛇以人的性情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蛇的“阴险”“老奸巨猾”的形象。
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2)用词准确而富于匠心。“砖石模样的斑块”后用“修筑”和“更瞩目的效果”,使拟人化的用法取得了呼应的效果,本来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被这样解释,也显得情趣盎然。
作者对世界、对自然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你认同她吗?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呵护自然的高尚情感。由知识延伸到情感,有效拓展了语文课堂的空间。
课堂小结
周晓枫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从而以一种神奇的爱的力量,使其作品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怀着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作业设计
课后阅读周晓枫的《斑纹》一文,进一步了解她的写作风格及写作理念。
蛇、老虎、斑马等的斑纹 生活习性
大地等的斑纹 生存状态
生活中的斑纹 生存感受
记忆、爱恨等情感
1.文章总体上是按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先是设疑,然后解答,分主次,先介绍荔枝果实,再介绍荔枝的贮藏、生长习性等知识,而在主体部分是从事物本身的结构安排说明顺序,由外到内对荔枝的结构进行说明。文中“疑问”“形态”“壳”“红色”“形”“大小”“膜”“肉”“贮藏”“种子”“花”“栽培”“荔枝谱”“习性”“特产”等都是表明顺序的关键词。
2.《斑纹》主要描写了动物皮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斑纹》文体自由,写作手法多样,许多议论的句子都含有哲理,在文中起到了深化题旨的作用,如在写到食肉动物时的议论,就有助于读者对这一规律给人类社会的启示的理解。再如结尾部分的议论,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总结提升了全文的思想内容。
3.《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像电影镜头一样,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写虎时,紧跟在梅花鹿后面写,“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现场感很强。文中还有大量的比喻,作者这样写动物的斑纹,“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南州六月荔枝丹》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诗文的大量引用上。文章开头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一段话,设置疑问,引人入胜。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古诗文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例如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的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等,写出了荔枝的灿烂绚丽,增强了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散文的质感追求与语言的意义(节选)
——周晓枫的启示
王 冰
散文是必须讲求质感的,否则散文将是一个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灵魂的身体,一座没有人居住的精致别墅,而精神的质感追求是在拒斥虚无与荒谬中获得的,是在人的内心发现、精神省察、心灵律动中体现的,是在人的理性与自由意志主动的承接中敞开的,周晓枫散文的坚硬程度就是靠这种坚硬的精神质感来支撑的。
周晓枫散文应该是为我们点燃了一盏灯。
晓枫是站在一个彼岸世界来对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的这个现存的空间进行理性审视的,她一直在试图解读诸多精神领域的疑惑,比如人活着就要必然遇到困窘的原因,比如无论如何挣扎,如何以何种方式生活,人总要背负无奈悲哀的困惑,因此晓枫的意义和启示是在于她开启了一扇反方向思考的理性之门,引领着人们进入一个熟悉或者说是习惯了的世界,却又能走在一条变迁了的道路之上。
“认识你自己。”雅典德尔斐神庙金顶上刻着的这句格言,才是哲学也是文学的最高任务。
周晓枫的散文是当代人面对新的生存和精神困境时的又一次精神突围。在周晓枫的散文里,她强调个人发现、个人见地,她在作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比如我们都视为美丽化身的金鱼,在她的笔下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金鱼贴近水面,吐出一个气泡。我仔细观察:沉赘的腹部,宽绰的脸,松弛的下巴颏儿……金鱼下撇的嘴唇不住一张一合,像个爱唠叨的老太太。气泡漂浮了一会儿,破了,这条臃肿的鱼扭动腰身,拖着绉纱般轻盈舒展的尾巴慢慢潜到水草下面,……金鱼多么五光十色,多么稀奇古怪;五花斑斑驳驳,珍珠一身疱疹,全像皮肤病患者:狮子头像受过外伤似的,脑门上顶着红肿的肉瘤;水泡鼓胀着半透明的眼囊,里面装满液体,所以它有一对严重化脓的眼睛……”并且她由此得出结论:“越残疾的品种越名贵,不知是金鱼颠覆了常规的审美,还是从中映射出人类低劣的趣味。”
这种视角符合周晓枫的写作和思考的习惯,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曾经谈到“我认为,考量作家,应加强对其独创性的重视”“一篇今天看来的好散文不在于多么像我们过去学习到的范本,而正在于背叛。本来在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最能巩固一生,现在需要做的却是遗忘与舍弃”。因此,在周晓枫的散文世界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被剥离的痛感,她以对世间万物极其细腻的体察与感悟,写出了一种智慧的光芒。
此教学设计,从选材组材及表达两个方面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用两课时的时间予以讲解,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教学时要特别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思考,对自然的惊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