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教材概述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表。这篇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散文以叙事为主,详细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同时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向晋武帝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情辞恳切,哀婉动人。“表”这种文体,是对上陈情,有一个让对方接受的交际目的,一定要放到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这也是这篇文章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在教学中可以作为重点把握。
一般认为这篇文章是“以情动人”取胜的,抓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情感这条线就抓住了主旨,但作者在陈情的过程中“晓之以理”的论述却是不可忽视的,对这一点的理解把握将是教学的难点。
思路方法
本文计划用2课时教学,第1课时以疏通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握文章内容为主,同时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教学上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法、质疑法、检测法等,利用多媒体来实现知识的整合。第2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同时分析情感中蕴涵的理趣。教学上可以采用朗读法、揣摩分析法等。
教具方面可以使用多媒体,包括电脑、投影仪、录音机等。也可以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过程,从而增加课堂容量。
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体会所陈之情。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4.引导学生赏析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体会凄切婉转的感情。
5.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 http: / / www.21cnjy.com )伯仲间”这是陆游《书愤》中表达出的对诸葛亮《出师表》的仰慕之情。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但是不是真的如陆游所说没有文章和它相比呢?我看不尽然,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就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那么李密到底有何能耐,凭一篇《陈情表》就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呢?
推进新课
1.作家作品及生平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伯,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人。西晋文学家,代表作品《陈情表》(又名《陈情事表》,见于萧统《昭明文选》中),是李密流传下来的唯一作品。
2.基础积累
(1)文化知识
“表”: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丧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
(2)读音认读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凶(mǐn) 愍臣孤弱(mǐn)
终鲜兄弟(xiǎn) 门衰祚薄(zuò) 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g)
应门(yìng) 茕茕独立(qióng) 床蓐(rù)
猥以微贱(wěi) 非臣陨首(yǔn) 责臣逋慢(bū)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育(jīn)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
更相为命(gēng)
(3)词义理解?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儿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听任,允许。卒:终。
信息筛选
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
(2)疏通语句,积累文言知识。
①一词多义
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引申为“明白”)
亲: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亲属)
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浅薄)
②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名词用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动词用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名词用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猥以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谨拜表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③通假现象
闵,零丁
④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⑤成语归纳
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⑥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⑦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二、分析课文结构思路
(一)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作用。
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了。(学会把握中心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三)分析第三段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怀疑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所以李密辩解: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明确:伏惟、且、但。
4.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区区不能废远。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四)分析第四段
1.教师范读第四段。
2.教师串讲: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五)归纳文章段落大意
在疏通语句的基础上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学生归纳)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应诏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一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即先尽孝后尽忠的愿望。
文言文翻译的十点方法:
1.留(原词保留):
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对(对应翻译):
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
例如:商君佐之。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4.转(转词意译):
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例如:①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
③刎颈之交:成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5.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
例如: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明确: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明确: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明确: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6.合(繁笔简合):
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明确: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
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
例如:①朝服衣冠。
明确: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②怀敌附远,何招不致?
明确: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出。
例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补出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②审视之,短小,黑褐色,顿非前物。
明确:补出省略为:(成)审视之,(虫)短小,黑褐色,(成)(觉得)(虫)顿非前物。
9.去(删除省略):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例如:夫战勇气也。
明确:这里的“夫”可以省。
10.套(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
例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明确: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如何提升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首先要坚持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考生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强化两个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①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翻译。②分点意识,每一个知识点往往是0.5分,句式或修辞表达点1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例如: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参考: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我)不也是君子吗?(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省略成分补出)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翻译参考:不能按照它的食量喂饱它,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尽其材”根据语境转换,调整句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翻译参考:你如此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很好了吧?(句式的调整,据语境把表意模糊的词语义讲清楚)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1)明确: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学生答:第一段。
教师:请部分同学朗读第一段。问: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学生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进一步明确:什么地方写“忠情”?
学生答:第二段。
教师:请另外部分同学朗读第二段。问: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学生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了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3.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作为晋武帝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明确: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剖明自己心迹:一在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5.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明确: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思考: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教师利用幻灯片投影几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结果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
关于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大致有这样三个:
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文言知识,同时对《陈情表》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节课对情感的把握打下了基础。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以内容为主背诵文章。
2.课后搜集有关孝道的内容,可以上图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馆,也可以上网搜索。整理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上作深入探讨)
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文言翻译的十大方法:留、换、对、转、调、合、分、补、去、套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求:信、达、雅
第2课时
导语设计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种感人的力量。
推进新课
1.朗诵课文
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诵读、感悟,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教师如果有良好的朗读水平,也可以作示范朗读。
2.朗诵要求
(1)文章是一篇文言散文,朗读时要注意文言的朗读节奏。
(2)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同时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奉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那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这种深情表达出来的呢?
(一)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一开始就向皇帝陈述了哪几个方面的不幸?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2.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试背第一段。
过渡: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幸”,但仅仅有这样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持不仕的托词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段落。首先看看新朝对李密的态度是如何的?
(二)分析第二段:
1.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坚决态度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像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2.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结合第三、四段内容作研究、讨论并解答。
(三)分析第三段:
1.有人认为李密在文中有讨欢心、拍马奉承的意思,你能结合文章内容找到依据吗?
例如:李密称晋朝为“圣朝”,而称蜀汉为“伪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如此地贬低自我的人格节操;又“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晋朝皇帝百般讨好。
2.请找出李密诉悲苦的内容。
明确:“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通过这样的陈述来求得晋武帝的体恤。
过渡:有人说:第三段文字主要是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谅解、表心志。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
(四)分析第四段:
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日多;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
《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
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这足见李密是情真意切的。
文言文朗读一般会比现代文碰到较多的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或精心范读,或录音示范,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正确的朗读是离不开理解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第一,读准字音要靠理解,如果知道例句中“陈胜王”中“王”字的意思是“为王”,在句中作动词用,就不会错读为第二声了。第二,分清句读也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其一犬坐于前”应理解为“那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读时在主语 “其一”之后稍停顿;如果误解为那一只狗坐在前面,把“其一犬”误作主语,当然就破读了。第三,至于语气,那和理解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例如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若能注意到邹忌问其妻是“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是“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是“吾与徐公孰美?”内容相同而问句不同;而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回答也不尽相同。这是作者按“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的三种不同关系,描述了三种谈话的不同神情。朗读时根据这种理解就要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把不同的神情读出来:问妻较和,妻答是爱;问妾较严,妾答是怕;问客较傲,客答是谄。这样朗读,不但能把课文读活,而且还能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因此,朗读的基本方法应是“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一般学生试读常安排在新课开始时,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有了初步理解才能试读,若是一遍也没看过,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勉强试读就没有什么意义。在老师范读或讲解之后,学生再学读,因为进一步理解了,就会比试读提高一个层次。至于课外的熟读,必是在深入理解之后进行,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目标。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如此反复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顺畅朗读与透彻理解。
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在朗读训练中用心去尝试、去实践,久而久之,文言文朗读的能力就提高了。
赏析这篇文言散文的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地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明确: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明确: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明确: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明确: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明确: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明确: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明确: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及原貌。
如: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六、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矣。
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鉴赏本文陈情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实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以“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史载司马昭死,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他即位时举贤的六条标准,又明示了“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明确: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课堂小结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业设计
说话训练: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稍微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后作答。主要考查学生的言辞技巧。(例如:学校开家长会,你在近阶段的表现不好,成绩也不理想,但班主任并没有在你的父母面前揭你的短,而是鼓励你要认真学习,你对老师很感激,请你写一份决心书,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改正自己的不足的决心,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作者及《陈情表》简介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在封建社会里,辞诏的话不是好讲的,稍不留神便会以“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因此,李密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谨慎的言辞书写表文。李密辞诏的目的就在于为祖母养老送终,为此他寻找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依据,这就是晋武帝自己提出来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所以李密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决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的,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今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诚心。如果不如此婉转陈辞,一味地辞不奉诏,那么作为表文的特殊读者——晋武帝在心理上就绝难承受了。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诉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当然他所摆给晋武帝的实情,均染上了浓郁的感彩,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真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词,这便是作者所拟想达到的写作效果。为了更深一层打动晋武帝,李密还尽力渲染自己的处境与遭际。开篇便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就在这一悲调中泣诉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惨状,“诏书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宠若惊,然而他告诉晋武帝,正是由于“诏书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处于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境地;接着勾画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状况。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语言艺术也是大可称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采用了不少排比、对偶句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内容。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来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仃。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对偶句表明李密的孝名与才名并传。再如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表示了作者誓报恩德的决心诚意。《陈情表》的写作多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语言练达,朗朗上口。由于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来思考“情”之内涵,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