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教材概述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于北京的“三一八”惨案,青年学生刘和珍为国英勇捐躯。《记念刘和珍君》就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她而写的一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全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第二部分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哀悼和崇敬。第四部分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社会影响。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综观全文,第一、二部分,悼念死者,唤醒生者;第三、四、五部分,追忆往事,揭露罪行;第六、七部分,讴歌烈士,点明意义。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抓住作者思想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并能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字、词、句、段,了解各部分的内涵。
思路方法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依托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文本的深入研讨。《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文章有许多地方不容易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也比较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文字可能有些障碍,教学中应适当介绍课文写作背景。学生可以先粗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整体性认识后,再逐段精读、分析。这样,文字上的障碍比较容易清除。也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反复精读课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建议找到“三一八”惨案的有关历史纪录片,以录像导入代替枯燥的背景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并能够背诵相关段落。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深入理解文章含意深刻的句子。
5.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种罪恶、悲哀、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推进新课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鲁迅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⑤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基础积累
追悼:(悼,dào)沉痛地怀念死者。
暂得偷生:(暂,zàn)
偷生,苟且地活着。
踌躇:(chóu chú)①犹豫。②停留。③得意的样子。
苟活:(苟,gǒu)苟且图生存。
黯然:(黯,àn)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噩耗:(è hào)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不惮:(惮,dàn)不怕。文中有不惜的意思。
创伤:①身体受伤的地方,外伤。②比喻物质或精神遭受的破坏或伤害。
虐杀:(虐,nüè)虐待人而致死。
攒射:(攒,cuán)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屠戮:(戮,lù)杀。
惩创:(chéng chuāng)惩治。
绯红:(绯,fēi)鲜红。
从容:(cóng róng)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②宽裕。
痛定思痛:定,平静,意为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菲薄:(fěi bó)微薄。
信息筛选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明确:作者不是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1.课文有七个部分,归纳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给文章的七个部分分层次。
明确:本文悼念并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精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阴谋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和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摧毁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一部分,从“我”无法忍受追悼会场的悲凉气氛写起,由程君的要求勾起“我”对烈士的沉痛哀思。但真到动笔写时,却觉无话可说,因为作者已经“出离愤怒”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抒写作者无限的感慨,再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去揭露这个“并非人间”的社会,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第三部分,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直至最后的印象。第四部分写自己听到噩耗时的惊愕,“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去“徒手请愿”何以被当做暴徒杀害呢!还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这“惨象”“流言”使“我”愤怒得说不出话来,照应上文的“出离愤怒”。第五部分愤怒控诉反动派的暴行。第六部分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沉痛地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尽管作者不同意“徒手请愿”,无谓的牺牲,但是,他认为既然已经有了牺牲,那么烈士的鲜血是会唤醒一些人继续前进的。第七部分,作者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慷慨激昂地陈述烈士死难的意义,对刘和珍等人临难从容的勇敢精神进行热烈讴歌。
总结:第一层(1~2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悼念死者,唤醒生者;第二层(第3~5部分),追忆往事,揭露罪行;第三层(第6~7部分),讴歌烈士,点明意义。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具体分析三个层次的写作思路。
(1)分析第一层(1~2部分)的思路: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不完全相同。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一层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层(3~5部分)的思路: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先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分析第三层(第6~7部分)的思路。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的。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说肯定的,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大泼冷水。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血战”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在1926年提出,确实非常深刻,有远见。
整体把握文章,是重要的一项阅读能力,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考点。要善于通过抓关键词语或句子,理清文章的思路,来勾勒文章的内容提要。比如:第一部分,“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部分,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部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第四部分,刘和珍“喋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部分,“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第六部分,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部分,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名为“记念”却不像一般纪念文章那样以叙述死者生平为主,而是紧密地把叙述和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的经验总结。三者交错融汇,内容丰富而不显庞杂,是因为作者始终以悲和愤为线索,将所有内容归于“记念”这一中心。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流言。如此多的内容,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动用多种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所以这篇文章的记叙和议论都具有强烈的抒彩,这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重点为理清思路。思路就是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清思路一般分四步:(1)把握主旨;(2)理清脉络;(3)弄清顺序;(4)列出纲目。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理解了全文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理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达到了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的第4段、第12段。
2.思考: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请结合文章进行初步的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
第2课时
导语设计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这是鲁迅先生的《无题》。艰难的国运,危难的时局,深揪着作者的心。作者用自己的笔忠实地记录了那历史悲惨的一幕幕。作者的文笔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播放歌曲《血染的风采》。师:中华民族历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千年,生生不息。这是因为什么?因为有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当民族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们的卓越代表——刘和珍。
推进新课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教师可以提出阅读要求:注意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纠正字词读音。
明确:关于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1)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2)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3)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刘和珍的外表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类人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 悼念、尊敬、悲哀 悼念、激励、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控诉、愤怒 抨击、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悲愤 唤醒民众
明确: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4.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哪些句子不理解?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杀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第14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第15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接着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节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有什么含意?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甚至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5)“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明确: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死者”“逝者”相对。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总结: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意”,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1)如果从第三部分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部分移到第五部分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第一部分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部分,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市街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是否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部分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议论抒情蕴深情
在文章中,作者没有把自己摆在为师的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他严剖自己,对逝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尊重。对于“记念”,他没有浮泛,更没有旁观,而是用他的心与情,悲愤与炽爱去深味惨案前前后后的以及更多的、更深广的东西。他的思想与情感渗入其中,他用他所能感受到的形诸笔墨,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心灵的苦痛与挣扎的具体情状。他是真实的,感人的。这篇文章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文章中浓烈的抒情性大于其单纯的文字表述。作者浓烈的情感,悲愤的控诉,严厉的斥责都聚集在那议论大于叙述的篇章结构里。他的议论与抒情都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着的产物,具有浓缩性与广延性,还具有无限的诗性。歌德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致玛利亚·包洛芙娜公爵夫人书》)
这就是他行文的很突出的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真正思想者真诚地袒露着他的思想。“他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他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王献永《鲁迅杂文艺术论》)
课堂小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作者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作业设计
模仿课文第五部分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不少于300字。
哪类人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 悼念、尊敬、悲哀 悼念、激励、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控诉、愤怒 抨击、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悲愤 唤醒民众
感情线索
悲——愤——激励
1.“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作者要抒发对爱国青年的哀悼之情,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文章结尾作者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说不出话来”,以不说为说,让人沉浸在悲哀和愤怒之中。忽而“有话要说”,忽而“无话可说”,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正是作者悲愤感情的外化。
2.鲁迅通过描写和刘和珍交往的片段,如“毅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女师大斗争中的表现,“始终微笑”,“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请愿,府门喋血等,表现了刘和珍热爱真理、有斗争精神、和蔼善良、有责任心和爱国心等特点。
鲁迅称赞刘和珍为“真的猛士”,是赞扬她勇敢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赞扬她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表现出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认识。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鲁迅对庸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3.(1)“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指社会的黑 ( http: / / www.21cnjy.com )暗;“最大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后死者”,作者自称。全句意思: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死者。(2)这句赞扬猛士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哀痛者”和“幸福者”就是上文所说的“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3)“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鲁迅先生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余世存《这一群土匪学生》)
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若干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空 谈
鲁 迅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有些东西——我称之为什么呢,我想不出——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这些东西仿佛就承认了对徒手群众应该开枪,执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罗网一般。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沟通,怎么能够料到这阴险的辣手。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豫想不到的。
我以为倘要锻炼群众领袖的错处,只有两点:一是还以请愿为有用;二是将对手看得太好了。
但以上也仍然是事后的话。我想,当这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发生以前,恐怕谁也不会料到要演这般的惨剧,至多,也不过获得照例的徒劳罢了。只有有学问的聪明人能够先料到,承认凡请愿就是送死。
陈源教授的《闲话》说:“我们要是劝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女志士们,以后少加入群众运动,她们一定要说我们轻视她们,所以我们也不敢来多嘴。可是对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们不能不希望他们以后不再参加任何运动。”(《现代评论》六十八)为什么呢?因为参加各种运动,是甚至于像这次一样,要“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之苦”的。
这次用了四十七条性命,只购得一种见识:本国的执政府前是“枪林弹雨”的地方,要去送死,应该待到成年,出于自愿的才是。
我以为“女志士”和“未成年的男女孩童”,参加学校运动会,大概倒还不至于有很大的危险的。至于“枪林弹雨”中的请愿,则虽是成年的男志士们,也应该切切记住,从此罢休!
看现在竟如何。不过多了几篇诗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了若干谈助。几个名人和什么当局者在接洽葬地,由大请愿改为小请愿了。埋葬自然是最妥当的收场。然而很奇怪,仿佛这四十七个死者,是因为怕老来死后无处埋葬,特来挣一点官地似的。万生园多么近,而四烈士坟前还有三块墓碑不镌一字,更何况僻远如圆明园。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本文有许多语句难以理解。在预习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可让学生将有关语句圈画出来,课堂上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文思路的整理。第2课时主要侧重于情感的体会。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