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兰亭集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8 15: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
教材概述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作的序文,单从文字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描写了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最后点明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从思想方面看,作者虽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有力地批判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由于学生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文中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及作者缘何抒“死生”之悲等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教学难点是从文学作品的趣味品读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言词句含意,朗读并背诵全篇。
思路方法
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第二、三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提出疑难问题。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教具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地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欣赏《兰亭序帖卷》(打出“兰亭序帖 ( http: / / www.21cnjy.com )”幻灯片)。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中华民族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324字,文辞优美,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传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泪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皇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皇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哪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是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之有关的散文《兰亭集序》。
推进新课
1.作家作品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琅琊(现山东省临沂县)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2.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由于政治腐朽而导致的严重内乱,西晋王朝存在仅三十多年就迅速崩溃。北方少数民族的大举入侵使士族地主阶级同普通民众一样,在战火烽烟中经历了惨痛的生离死别、颠沛流亡、国破家亡。东晋王朝所提供的相对稳当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在噩梦般的回忆中,细细品味那可怕的历史灾变和人生苦难。为了寻求慰藉、解脱以至麻醉,玄学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这其中自然会生发出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进而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氛围,孕育出像王羲之那样以豪迈、旷达甚至叛逆的精神姿态,勇敢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与心灵解放的“魏晋名士”。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书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3.基础积累
癸丑(ɡuǐ) 修禊(xì) 流觞(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齐彭殇(shānɡ)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4.了解序的体裁特点,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战国策序》则历述从春秋至战国的转变,通过叙事表现作者的道德礼义观和对战国至秦之间君臣兴诈伪任刑法的看法,以及对纵横游说之士作品的评价。后来的“史序”便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作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更是以议论为主。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也属此类。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
信息筛选
一、介绍书序,联系课文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后探讨。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巧妙。
参考答案: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说明作诗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成书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情感。请一同学大声朗读,再全体齐读。问:文似看山不喜平,课文三段各写了什么情感?
明确:第一段——乐
第二段——痛
第三段——悲
先描写了兰亭宴集的欢乐情景,再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情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请同学们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师生共同翻译第一段:
1.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明确:“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为“禊帖”。
2.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明确:“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
3.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 ( http: / / www.21cnjy.com )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动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4.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明确:“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5.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明确:“是”译为“这”,不要和现代汉语混淆。
6.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明确:“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1.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译句可译为:“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
2.翻译时要注意一些实词、虚词的意思。
3.翻译时还要注意一些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调换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教师让学生先明确每句话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或句式特点,再指学生翻译。
第二段:
1.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明确:“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2.原文: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明确:“诸”为合声词“之于”,“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悟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3.原文: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明确:“趣”有两解,一为“趋”,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4.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明确:“修”为形容词“长”;“期”为“注定”;“尽”为“生命的结束”。
5.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翻译: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第三段:
1.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明确:“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2.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作的。
明确:“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做一样”。
3.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明确:“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4.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明确:“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5.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抒发感情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明确:“致”解释为“情趣,情致”。
6.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对这本诗集产生一番感慨吧。
明确:“有感于斯文”可理解为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需提前。
齐读课文,对比阅读。
1.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2.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二、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三、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参考翻译:
一、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轻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二、(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三、(王羲之)又曾在蕺山见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看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课堂小结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多积累实词、虚词的词义。然后在通译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作业设计
课后归纳下列字词的一词多义用法:修、期、致、临、次。
兰亭集序
记盛会 乐
议死生 悲
第2课时
导语设计
谁都知道:“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可有谁知道王羲之除了能写一笔好字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呢?也许有同学会反驳我,老师,您说得好轻松,堂堂书圣的字岂只是一笔好字?那我要告诉你,我这样说是让你知道他的好文章该要好到什么程度了。如若不信,请听《兰亭集序》配乐朗读。
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同学们可以在读文章中感受到这样的快乐情绪,除了快乐的情绪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其他的情绪,还有王羲之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书法艺术领域中我们大家对王羲之并不陌生。他最富有成就的被后人广为赞叹的书法之作《兰亭集序》大家很熟悉。不知道大家在欣赏他书法技艺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篇同样优秀的文章。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王羲之对人生思考的丰富睿智的精神世界。
推进新课
朗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段: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悲)
全文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1.指名朗读第一段。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2.鉴赏: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3.学生尝试背诵。
1.理清第一段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范读第二段。
1.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的痛,是因何而痛呢?
2.齐读第二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羲之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
4.尝试背诵第二段。
二、赏析第三段。
1.齐读此段。问:此段写“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明确:不一样。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
2.理清背诵思路: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写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并发出“悲夫”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三段。
一、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涵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做是积极的。
二、参看前人评价。
古人点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古文观止》
一、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
《兰亭诗》(其三)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学生参阅前人集评:
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2.前人张玉谷读了《兰亭诗》(其三)后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自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绿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对照课文,请你把他的意思具体阐述一下。然后,如果你有自己新的理解,不妨继续说说。
参考解说:本诗的诗意就是《兰亭集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具体点说,“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相应,“寓目理自陈”“群籁”“适我”,分别是“极视听之娱”的“视”与“听”。另外,“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与《兰亭集序》中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句分别照应。全篇诗意清新,简洁有味。(个人的新理解因人而异,比如,从情感流露来说,此诗通篇洋溢着欢乐和喜悦,而《兰亭集序》除了喜悦,还有感慨和悲叹,交织着多种情感。再比如,本诗虽寥寥数语,却蕴涵着对人生的感悟。虽无法像散文《兰亭集序》那样具体阐述,却也能让人回味无穷)
二、了解兰亭诗的内容。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岸,幽润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徽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
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
全文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就是王羲之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才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作业设计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1.庄子憧憬的“无穷”,即其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不是一个客观的时空存在,而是一个作者构想出来的虚幻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这里时间真正成为无始无终,空间也真正成了无边无际。这是一个摆脱了外在世界的一切束缚、与天地真正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充分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思想境界。当然,这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却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渴望精神上摆脱一切世俗羁绊,所以希望游于“无穷”而获得至大快乐。可见一心要飞离人世、超脱现实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本身,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自由执著的探索和追求。
2.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不能自控,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3.两篇文章都通过对比突出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 ( http: / / www.21cnjy.com )暂,由此生发出关于人应如何生存的思考。《逍遥游(节选)》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鹏和“八千岁为春”的大椿突出人形体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然而即便大如巨鹏,寿如大椿,它们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这就为作者后文提出“逍遥游”的境界张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庸常,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主张。《兰亭集序》由宴游之乐突然生发出关于“死生”的沉痛感慨,就是由于意识到人生无常,生命终有期限,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由于意识到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才引发了作者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在由古及今,又由今即将来的联想中,意识到对于人生生死的感慨,千古都是一样的,生死是人无法驾驭的自然规律,而且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但表示要“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著作以启示来者,含蓄表现了作者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王羲之其人其书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整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王羲之其书:
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一次,他到其门生家做客,见其家有一榧木小几,几面十分光滑干净,忍不住往上写了真(楷)书、草书各半。后来这位门生的父亲误将几面上的字刮去了。这门生懊丧了好些日子。此例可见羲之书法在彼时之影响,亦可见喜欢书法的社会风气。
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到严格训练。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家卫夫人(名铄)学书。稍长,他开始四处游历,得见前辈书家李斯、曹喜、蔡邕、钟繇等人所书碑刻,于是深感从卫夫人学书不大对头,是“徒费年月”。于是他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造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
羲之书法上欲开一代风气,自成一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在于创出独特的风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风神气韵。他在钟繇、卫铄基础上加以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王羲之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他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节选自《魏晋清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有删节)
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操作流程为“翻译—诵读—背诵”。通过翻译来掌握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文章。整个过程立足文本,注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