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
教材概述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本文是其节选。它表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代表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教材选的是文章的总论部分,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都是有所“待”的,都算不得“逍遥游”。然后阐明正面主张,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启发人们应该具有旷达的、超越庸常的生命追求。另外,本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笔法上变幻无穷,语言上有叙事也有议论,句法上有夸张、比喻、拟人等,使用寓言故事来讽喻。作为一篇文言文,要领悟它的思想内涵,读懂文字是基础,所以教学的重点是疏通文言字词。难点是帮助学生领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批判地吸收庄子思想。
思路方法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自主式学习和教师组织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的形式疏通文意,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再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内容。最后感悟探讨庄子思想,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述,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水平,适当鉴赏写作技巧。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使用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像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1课时
导语设计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血雨腥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一个地方,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今天我们将再一次接触庄子,通过《逍遥游(节选)》来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播放歌曲《我要飞得更高》,投影显示歌词: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 时而宁静时而疯狂 现实就像一把枷锁
把我捆住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 一次次将我重伤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
教师导入:释放自己,飞得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有一个人,他聪明敏感,他醉心于动物神仙世界,他用生花的妙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高飞的大鹏鸟形象,这只鸟就是一切梦想者最好的注解。今天,我们跟随他——庄子作一次心灵的飞翔。
推进新课
1.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庄子》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像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2.庄子的主要思想
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背景介绍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逍遥游”境界,产生于庄子对那个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绝望。
4.课文介绍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5.基础积累
认读字音
鲲鹏(kūn) 抟(tuán) 齐谐(xié) 坳堂(ào)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丧(jǔ) 榆枋(fānɡ) 斥(yàn)
舂米(chōnɡ) 晦朔(shuò) 泠然(línɡ) 蓬蒿(hāo) 翱翔(áo)
恶乎待哉(wū) 穷发之北(fà) 知效一官(zhì) 決起而飞(xuè) 数数然(shuò)
蟪(huì) 蜩(tiáo)
信息筛选
一、学生齐读课文,初步理解“逍遥”的含义。
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逍遥”二字旧作“消 ( http: / / www.21cnjy.com )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唯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大声齐读这句话。
二、分析层次
全文可分为哪两层?指出起迄段落。指答。
明确:第一部分:1~6段
第二部分:第7段
一、学习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鲲鹏翱翔要凭借大风。
2.语言教学:
(1)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也: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表肯定语气);是鸟也(助词,表句中停顿),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助词,表判断语气)。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怒而飞:怒,不是恼怒,而是奋起、奋发。
(2)请学生翻译,每人翻译一句。
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3.内容理解:开篇如何描写鲲鹏?如此描写鲲鹏与下文的尘埃、蜩和学鸠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借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一只巨鸟!且不说太平洋能否容得下鲲,那由鲲“化而为鸟”的鹏,一旦飞将起来,那地球看起来岂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了?“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体,“若垂天之云”明其羽翼遮天蔽日,“北冥”“南冥”介绍其活动范围之广远。即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直观地给我们展示出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其次,创造大的形象,是为了与下文写尘埃、蜩和学鸠的对比提供鲜明的参照物。有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二、学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语言教学:
(1)①之:这里几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同中有异:鹏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徙于南冥也;生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谓语)以息相吹也;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苍苍。②志:记载。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③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停歇。极:尽。⑤“其正色邪?其远而……”中的“其”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2)请两位同学翻译。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3.指定学生概括大意:大鹏也有所待,有局限。
4.齐读这一段,品味体会内容。
品味:本段引证《齐谐》之语,试图证明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描写是可信的。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历时六月,方才止息。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教师强调:“天之苍苍”一句,意思比较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理解。从整体上来看,这是说,人在地上,无法分辨天的颜色是否真的是蓝色。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无法确认天的颜色是否真是蓝色,也就是说,都不能真正认识天。这里的意思和前文是一致的,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鹏虽然飞得很高,但和我们在地上的人一样,它依然受到了限制,因此它是不自由的。
体会:我们惊讶于“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一句,明写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但是此处渐渐入题,不露痕迹,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至于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烦琐杂夹,依然说明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巧妙地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三、学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语言教学:(1)词语点拨
①本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补出哪一种虚词?
本段前三句要补出4个“若”,解释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这是由于句子里有3个“则”,解释为“那么”,补出后文意连贯。例如:且夫(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而:水浅而(连词,表并列)舟大也;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培风;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将图南;背负青天而(连词,表承接)莫之夭阏者。
③覆:倾倒。④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⑤图南:南,向南飞,名词活用作动词。
指名通译全段,其他同学补充修正。
译文: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做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3.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杯水类比事物必须有所待。
4.学生自由朗读此段。问:如何理解本段的论证方法?此段的比喻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论证。有二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大物与载草芥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草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依赖。比喻从生活来,庄子深悟此道,这里把深奥的道理具象化了。
一、这三段写“大”的代表鹏鸟有所待。艺术特色是:
1.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写鲲的神奇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2.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再次阅读前三段,体会艺术特点。
你认为庄子为什么要塑造“鹏”的形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提示:可以联系下文和庄子生平来考虑)
明确: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
投影显示庄子生平:见前“知识积累”3——背景介绍
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冥中冲天而起,一个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理解形象的内涵需把握形象的特点和知人论世。
一、典型的诗文作品中的大鹏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问: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明诗人什么愿望?
明确: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李白《上李邕》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前四句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鲲”或“鹏”的诗句?
参考:(1)宋·陆游《白鹤馆夜坐》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袖手哦新诗,清寒愧雄浑。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
(2)唐·韩愈《祭鳄鱼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
小结:《逍遥游》里乘风而起、高飞九万里的大鹏成为一个意蕴鲜明的文学形象,后世的人们赋予它冲破一切阻碍、追求高远目标的精神气概,
二、生活中有什么现象和大鹏有关
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如:岳飞的字“鹏举”,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
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课堂小结
再次播放歌曲《我要飞得更高》,教师:我们渴望飞翔,像大鹏一样高飞,那么,我们应从大鹏身上获取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学生各抒己见: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等。(言之有理即可)
作业设计
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逍遥游(节选)
庄 子
(1)鲲鹏(大)有所待(海运) 世间万物,几乎皆有所待
(2)野马尘埃(小) 极小 亦有所待(以息相吹)
第2课时
导语设计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女生背)“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男生背)
学生背诵描写大鹏鸟的语句。庄子借助大鹏鸟想表达什么思想呢?我们继续学习《逍遥游(节选)》,走进庄子的精神境界。
推进新课
一、学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语言教学:
(1)时则不至: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译为飞不上去。
(2)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奚以(介宾倒置,为什么,凭什么)
(3)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
(4)其他实词:①抢(qiāng):着落;②适:往,去,到;③果然:饱的样子。
(5)请同学们自译,对照译文订正。
译文: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3.内容理解:
(1)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作者如何批驳蜩与学鸠?
明确: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以比喻批驳,“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属于三个不同层面,蜩与学鸠至多属于“适莽苍”一类,依然要有所待。根本无法理解鲲鹏,所以直斥其无知。
(2)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涵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明确:这里与篇首写大鹏展翅的壮观境界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映衬,借以贬斥那些不懂得什么是逍遥而无所追求的人。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4.请同学们齐读此段,要求:读出蜩与学鸠洋洋自得的口吻,读出作者批判的语气。
二、学习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语言教学:
(1)词语点拨
及:小知不及(动词,比得上,意译为了解)大知
其:奚以知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然也
而:而(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彭祖乃今以久特(独)闻(闻名于世)
众人匹(配,比)之
(2)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做春,把五百年当做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做春,把八千年当做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3.内容理解:
(1)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2)如何论证“小年不及大年”?本段与上段有何关系?
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本段作者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嘲笑鲲鹏的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其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
(3)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乎”?
明确: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
(4)小结:此段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都是有所“待”的。
三、学习第6段
1.学生齐读第6段
2.语言教学:
(1)词语点拨
①焉:有鱼焉(兼词,于此,在这里);有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②倒装句:彼且奚适也?(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③飞之至:飞翔的最高境界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此段内容,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指定学生概括大意:引史事论述以小及大的可悲。
4.“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第1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 ( http: / / www.21cnjy.com )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太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教师小结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五、学习第7段
1.学生齐读第7段。
2.语言教学:
(1)词语点拨
而(通“耐”,能力)征(使动用法,使信服)一国者
彼其于世:彼其,两个代词,均解释为他,指代宋荣子;于,在,介词。
然:未数数然(助词,……的样子)也;虽然(代词,这样)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提出不懂的语句,教师解疑。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3.内容理解:
(1)本段谈了现实中的几种人?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达到作者的理想境界?
明确:“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蜩与学鸠一样自视甚高,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是有所“待”的,远没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宋荣子和列子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明确: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一、本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先破后立。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算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正面的主张,唯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自由境界。
二、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是什么?
明确: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何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逍遥游观点?
明确: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追求精神自由,具有积极意义;宣扬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完全反对有所依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则显示出其思想中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不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彻底摆脱各种传统价值和世俗观念的束缚的思想,也可能导致虚无主义。
“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決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请将本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2.从文中摘出表现庄子人生观和惠子对庄子人生观评价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言外之意。
明确:表现庄子人生观的词语是“浮于江湖”,即弃世绝世、追求逍遥;惠子对庄子人生观评价的词语是“无用”,即不应避世离世而应顺应社会。
3.惠子和庄子的对话,体现出了高超的论辩艺术,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明确:论辩中,惠子以“五石之瓠”为喻,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而无当”的问题。其实质是在讽刺庄子学说的空洞不切实际。庄子先指出惠子“拙于用大”,然而并不作正面反驳,而是以寓言讲了一个“卖药”的故事,说明同样“能不龟手”,大用可“裂地而封侯”,小用则不免于漂洗棉絮。进而指出惠子眼光狭隘,只注重世俗之用,没有“浮于江湖”之志,“犹有蓬之心也”。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对方的拮难,也对老友热心世俗功名进行了含蓄的讽刺。
一、名人评价庄子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学习本文在今天有哪些积极意义
人不要成为物的仆役、异化的牺牲品。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即“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一生身体力行地在实践这一理想。据说楚王曾派人迎他去做国相,他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庄周的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我们不赞同,但我们也不能沦为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那名看见女人胸前的纽扣,也要习惯性地用扳手去拧拧的工人查理。更不能成为卡夫卡《变形记》中那位因不堪生活重压异化为甲虫的格里高尔。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幻化为蝶,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三、学习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万里”的鹏鸟,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毛泽东曾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的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四、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及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作业设计
归纳下列字词一词多义的用法:志、名、图、置、穷。
逍遥游(节选)
庄 子
第一到三段
世间万物,几乎皆有所待
第四到六段
万物有小大之辩,皆有所待
第七段
皆有所待
无所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儒道理想人格的调和
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以他深刻的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为基础,开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类新的人,一种遁世求真,一心一意地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的人,一种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种把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又以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道德理想作为推荐贤良的标准,民间的儒学迅速传播。孔孟开辟的道统,成为“士”的精神凭借。儒家与道家在人格理想上是不同的,儒家重于入世,道家重于出世,儒家重于居庙堂之高,在庙堂上实现生命价值,道家重于处江湖之远,在江湖中思想精神超越。但是两者又有调和的空间。
儒家无疑是提倡参与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同时,也为拒绝过于热衷政治社会生活留下空间。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下“有道”,个人“达”的时候,文人们便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扮演活跃的角色。而孔孟的“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则为传统文人在面对政治感到无力的时候,在遭到罢黜,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返归内在精神追求内在精神的超越提供了一片思想空地。当然孔孟教诲中的“隐”与“独善其身”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拥抱老庄之学,但是在历史上,当文人们对政治绝望,甚至走向山水田园的时候,老庄之学总是焕发出极强的魅力。因此,儒家的君子理想与庄子隐逸型的人格,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
寓言·重言·卮言——庄子《逍遥游》笔法
“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庄子既然无意用程式化的笔法约束自己,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事实上,也难以进行流畅地解读。但是,一般读者又有这样的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而悟。三次写大鹏形象,的确是“以为复而非复”,插入朝菌、彭祖等系列比喻,的确是“以为断而未断”,摹写夏棘、商汤的问答,却又是“以为续而非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可谓妙笔纵横别具一格
在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体现“三文”意识——文言、文学、文化。所以本设计先帮助学生疏通字词作为深入探讨文本的前提,在进入文本前,教师先介绍庄子及其“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在这方面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感悟庄子的思想内容为主。第一课时重在了解鹏鸟这一传统意象,第二课时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疏通文意的过程有点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今后的文言教学中还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