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特性 教学设计
课 题 酶的特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视频
教材内容 分 析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又是理解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的基础,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并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因此,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科学的探究过程。此外,本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等),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酶的特性又是与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相关,这又可以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设计理念 利用课件和视频文件,把学习内容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特别是动态实验过程的视频观看,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理解实验意义,正确掌握实验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相关内容,做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对于“酶在温和的条件下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已不陌生。通过学习“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实验材料是教材给定的,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设计完整的实验进行进一步探究呢?这是学生在本节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从多酶片地产品说明书中获取、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总结酶的特性,并能列举其他相对应的实例; 通过设计实验并动手探究酶的专一性,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尝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通过构建温度、pH分别对酶活性的数学模型,理解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通过物理模型分析酶的专一性的机理,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结合所学并在课下查阅资料,解决啤酒生产过程中与酶相关的问题,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根据实验结果构建数学模型 2、 难点 选择适合的材料设计实验,并能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环节一】酶的高效性,在观察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做出不同条件下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得出酶具有催化性和高效性。
设计意图 联系所学,提供支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高效性,并导入课题,引出酶的特性。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环节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分析资料: 人的正常体温基本维持在37℃左右,发高烧时人往往会食欲不振。 快速得出,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得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比较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异同,并利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环节三】酶的专一性,观察现象并思考多酶片为什么不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酶具有专一性。 小组讨论交流:在给定的材料(淀粉酶溶液、蔗糖溶液、淀粉溶液、斐林试剂、碘液、恒温水浴锅、试管、试管架)中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思路、自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检测方法。 在明确了本实验的因变量检测的方法之后,转换实验思路,思考用同种底物加淀粉酶时应该如何进行因变量检测。
设计意图 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通过自主开展探究类实验活动,拔高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完成之后再来进行反思回顾。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环节四】迁移应用,总结酶的三大特性,并应用其分析与啤酒酿造有关的生活现象。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进一步探究做铺垫。PPT展示图片及过程,便于学生掌握。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酶的特性”为知识核心,通过连贯的情境设计、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实验探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分析、归纳、交流、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酶的特性”的同时,获得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