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8 16: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他抱负远大,壮志凌云,但性格倔强,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诗》《咏荆轲》等。有《陶渊明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矫厉 jiǎo 眄 miǎn
归欤 yú 翳翳21世纪教育网 yì
心惮远役 dàn 遐观 xiá
一稔 rěn 出岫 xiù21世纪教育网
轻飏 yáng 窈窕 yǎo tiǎo
熹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xī 西畴 chóu
壶觞 shānɡ 东皋 ɡāo
2.识通假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横木)
3.解多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4.辨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随时随地)
(2)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分古今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3)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景翳翳以将入(古义:太阳;今义:景色,光景等)
6.明句式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问征夫以前路(介宾短语后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短语后置句)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点评: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关于人生之大彻大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21教育网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点评:觉悟到过去的事已经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挽救,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这一“悟”、一“知”,体现了诗人把握住了自己,获得了新生。21·cn·jy·com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点评:结尾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脚踏实地的。www.21-cn-jy.com
1.对题目“归去来兮辞”应怎样理解?
提示:“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2.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提示: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进行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2·1·c·n·j·y
田园隐居之乐
当陶渊明踏上归途和初抵家时,诗中欣然写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里可见诗人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于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诗人有如鱼得水之快感。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其见到丈夫归来深情微笑、热情款待的动人场景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接下来三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这是园中之乐。这可不是一般迁客们的闲适之情,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诗人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尤其是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心满意足之感可谓跃然纸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活着的陶渊明
                     田 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陶渊明就是死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却还依然活着的人,他似乎还要永远地活下去。21cnjy.com
登高望一望远方,陶渊明正坐着小船向我们划过来,他这是要回家去。
好久以前,有人曾看见他站在初冬的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问自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这样问自己其实是他打定主意要回家了。头一天发生的事情,让他心里老不痛快。郡里派督邮来彭泽视察,秘书告诉他要穿着官服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他听罢深觉侮辱,决绝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耶。”说完这话,当即交出了公章,愤然离开了彭泽县衙,此时他不过才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21·世纪*教育网
小船靠岸,陶渊明下船上了陆路,走了半个时辰, ( http: / / www.21cnjy.com )终于远远看到了自己的家。他分外高兴,不禁加快了脚步。家越来越清晰,他看见童仆和孩子们正靠在大门上等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进了简陋的院落,环视一周,陶渊明低声念叨了一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便进里屋喝家里人为他温好的酒去了。www-2-1-cnjy-com
陶渊明回上京住了些日子,因无田可种和偏屋失火,便举家迁往浔阳柴桑的住所,在这里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生活。初来乍到的时候,陶渊明在屋前、屋后种了五棵柳树,乃自号“五柳先生”。他在这里还写了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没多久就在四邻八舍间传开了,他说的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误导了好多人,别人都以为他的意思是说读书可以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其实他并不是那意思,他真正的意思是说读书主要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刻意咬文嚼字。2-1-c-n-j-y
农民是很累的,陶渊明累了就要喝酒。他家里穷,常常买不起酒,亲朋好友知道内情,就准备好了酒叫他过去喝,但是,他每次喝酒都总是要醉。重阳节的那天,他在屋子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又为断了酒而发愁。忽然,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朝他走来,走近一问,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给自己送酒来了。陶公见酒辄饮,没喝几杯,又醉了。农闲时节,陶渊明就自己酿酒,有时候,酒酿熟了,找不到过滤的器皿,他就取下头上戴的葛巾漉酒,漉完,再缠到头上。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陶渊明住在田园居,“不戚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常著文章自娱”,把什么得啊失啊,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次,他喝了酒,在半醉半醒之间,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描写武陵人捕鱼,缘溪而行却偶然发现了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静谧之地,在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男女老少生活富足,相处和谐。这篇文章写得相当好,王维、韩愈、王安石、苏轼等人看了都十分羡慕,称赞这个地方是世外桃源,他们还想方设法去找这个桃花源,始终没有找到。文章问世以后,不光名人们到处在找这个胜地,稍有见识的平头百姓也通过各种途径在找这个理想的乐土,只是现在还没有听说谁找到了。《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是真的存在,还是根本不存在,这是一个难解的谜。
在浔阳柴桑住了一些时日,陶渊明靠自己的劳动有了更多的财富积累,他有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随着辞职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彭泽短短两个多月的官场生活逐渐淡出了他的记忆,他又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比如周绩之、刘遗民等。陶公与一帮新朋友饮酒赋诗,往来唱合,十分闲适惬意。因为陶、周、刘三人志趣相投,品位相当,附近的人称他们为“浔阳三隐”,他们听说后,相互走动得更频繁了,陶渊明也一改少言寡语的做派,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抒胸臆,口若悬河。陶公在和朋友交往中有一件趣事:其实对于音乐,他并不精通,但是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把没有弦的琴,每逢朋友聚会饮酒,他就把这把琴拿出来,装出真在弹奏的样子,其神情仿佛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十分陶醉。朋友们取笑他弹奏无弦之琴滑稽,他则一脸肃穆地说:只要深知弹琴的趣味就够了,何必在乎有弦没弦、发不发声呢。陶渊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多在北边屋子的窗户下高卧于床,他手持书卷,随风翻书,十分怡然自得。【来源:21cnj*y.co*m】
陶渊明就是这样活着,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自官府的屡屡征召,他坚决拒绝。有一天,他闲来无事,找出好久不见的笔墨,写了一篇《自祭文》,着实幽了自己一默,但是,外人不知道他是自己在跟自己开玩笑。【出处:21教育名师】
至于陶渊明现在在什么地方活着,看见他的人知道那个地方,不见他的人不知道那个地方。
(有删改)
陶渊明是否活着似乎不用回答,但这篇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陶渊明写活了,作者怎样描述陶渊明呢?他依据的就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去揣摩陶渊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使陶渊明如在眼前,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兮辞》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的幸福是什么?他的幸福就是勇敢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请围绕“幸福”这一中心,储备写作素材。【版权所有:21教育】
●愚蠢的人,从远处寻找幸福;聪慧的人,从脚下根植幸福。
●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或者你是什么人,而在于你正在做什么。
●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缔造者。
●七大原因偷走中国人的幸福(人民网 2010-12-12)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①老爱比较;②缺乏信念;③不善于发现阳光面;④不知道奉献;⑤不知足;⑥相互不信任;⑦过于焦虑。
●李影的幸福观
6年,2 000多个日日夜夜,年轻的公厕管理员李影每天工作17个小时,将又脏又臭的厕所变得整洁、舒适、温馨。“岗位虽小,工资虽少,但工作热情不能减,劳动本分不能丢。”李影常常这样说,“要用我的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从这位全国道德模范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朴素平实的道德力量;而细细品读她的话语,我们更能体悟到她的幸福观。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周国平:幸福就是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能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并把它做好,靠它维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能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让她也感到快乐,这便是周国平眼中“幸福的哲学”。幸福是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结合:财富、事业、家庭、健康、闲暇和平安是外在的标准,创造、体验、爱、阅读、独处是内在的方面。做喜欢的事情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不同的阶段、时期,对幸福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而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是生命的快乐,单纯又简单。
课文助读
1.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可视为“息交以绝游”一句的注脚)
2.陶渊明《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1*cnjy*com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朋友往还的情况)
3.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反映了诗人隐居中读书的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