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3 14: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土10万余件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这表明北京人已学会(  )
A.用火和保存火种 B.驯化和饲养家畜
C.磨光和钻孔技术 D.制作和使用工具
2.(2分)据记载,周天子视察诸侯国时,如果“土地辟,养老尊贤”,则奖赏诸侯,遗老失贤”,则责备诸侯。周天子旨在(  )
A.宣传儒家思想 B.巩固王朝统治
C.促进文化交流 D.削弱诸侯势力
3.(2分)如图是西周青铜器利簋,腹内刻有铭文:“珷(武王)征商(早上) ”该青铜器铭文记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西周分封 D.国人暴动
4.(2分)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一脉相承。应填入如图空格处的是(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草书 D.行书
5.(2分)西周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只可用七鼎六簋(  )
A.中央权力扩大 B.青铜器种类丰富
C.地主阶级产生 D.旧制度走向瓦解
6.(2分)商鞅变法后,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7.(2分)如图为七年级某同学制作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思维导图。空格处应填写的是(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思想:
A.为政以德 B.民贵君轻 C.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
8.(2分)《吕氏春秋》记载,“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反映了当时(  )
A.战国七雄左右政局 B.各诸侯国竞相变法
C.兼并战争连绵不绝 D.统一趋势日渐明朗
9.(2分)如图是秦朝“八斤铜权”,上有秦始皇颁布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车轨 D.统一度量衡
10.(2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起义。按照公元纪年法(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11.(2分)如图为“汉并天下”瓦当,出土于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的建筑材料。西汉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  )
A.汉高祖统一全国,建立汉朝
B.汉文帝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C.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叛乱
D.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12.(2分)据《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劝以官禄……百有余年,大师众至千余人”。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因为(  )
A.推恩令的实施
B.盐铁专卖的推行
C.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实行
13.(2分)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以下历史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序号 史料 出处
1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后汉书 光武帝纪》
2 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后汉书 光武帝纪》
3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 《后汉书 五行志》
4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后汉书 皇甫嵩朱俊列传》
A.东汉兴衰 B.光武中兴 C.外戚专权 D.黄巾起义
14.(2分)下列食物能够传入中原,主要得益于(  )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上层统治阶级的喜好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5.(2分)西汉时期的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东汉的纸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为造纸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贾思勰 B.张衡 C.蔡伦 D.顾恺之
16.(2分)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  )
A.三家分晋 B.班超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王与马,共天下”
17.(2分)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今天的广州在当时隶属于(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
18.(2分)下列古代战役与成语典故匹配正确的是(  )
A.巨鹿之战——风声鹤唳 B.官渡之战——三顾茅庐
C.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D.淝水之战——破釜沉舟
19.(2分)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展开了中央政权的争夺(  )
A.造成了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
B.带来了人口大规模迁徙
C.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D.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20.(2分)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又接受了中原传统礼仪,仿效汉族统治者(  )
A.前秦统治者认同中原文化
B.胡汉差异已经完全消除
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前秦强大实现全国统一
21.(2分)南朝时,南方的一些湖区、山地成为耕地,还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江南的粮食交易达到以千斛为量的规模。这反映了(  )
A.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B.北方政权忽视经济发展
C.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D.北方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22.(2分)“魏主 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  )
A.躲避北方民族侵扰 B.平城气候炎热潮湿
C.利于推行汉化措施 D.中原地区交通发达
23.(2分)如图是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这反映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4.(2分)三国时期的王蕃把圆周率推算到3.1556,魏晋时期的刘徽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为3.1416,南朝时,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体现了(  )
A.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B.政权的分裂与统一
C.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制度的变革与进步
25.(2分)如表中类别与项目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类别 项目
A 建筑工程 长城、都江堰、五铢钱
B 艺术作品 《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C 科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孟子》
D 农业工具 耧车、翻车、地动仪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4分)牛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有许多关于牛的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
——《尚书》
秦(国)以牛田之。
——《史记》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牛曰“一元大武”。
——《礼记》
材料二 牛耕的普及,受制于犁的技术。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
项目 ① ② ③
耕犁的A—A横截面剖视图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犁的强度与耐磨性得到提高,有众多古代简单机械的应用,如在《墨子》中论及了对斜面的利用。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牛的用途。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介绍,写出战国时期耕犁剖视图的序号,并指出这一时期耕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三,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以推广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耕技术推广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27.(14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对我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这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朝规定诸侯在宗庙祭祀时应奉献一定量黄金,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因“酎金”不纯,削夺106名列侯爵位,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酎金案”。这次“酎金案”的发生不仅是因为财政困难
——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耐金”与“酎金案”》
材料三 中央集权制度组织严密,机构层次分明,行政效率高,主要体现在劝农、水利建设、赈灾、管制物价、统一发行货币等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历史上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秦朝推行该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汉武帝制造“酎金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28.(12分)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 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部分)
序号 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
① 河姆渡文化
② 半坡文化
③ 红山文化
④ 大汶口文化
⑤ 马家窑文化
材料三 201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神话”特种邮票(部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写出位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考古发现(要求:观点正确合理)。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写序号):   
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其中一个神话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谈谈你如何理解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的联系?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分)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土10万余件石器,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这表明北京人已学会(  )
A.用火和保存火种 B.驯化和饲养家畜
C.磨光和钻孔技术 D.制作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如尖状器、石锤和石砧等。故D符合题意,排除A,没有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故选:D。
2.(2分)据记载,周天子视察诸侯国时,如果“土地辟,养老尊贤”,则奖赏诸侯,遗老失贤”,则责备诸侯。周天子旨在(  )
A.宣传儒家思想 B.巩固王朝统治
C.促进文化交流 D.削弱诸侯势力
根据材料可知,周天子重视视察诸侯国,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排除A项、削弱诸侯势力都不是其目的。
故选:B。
3.(2分)如图是西周青铜器利簋,腹内刻有铭文:“珷(武王)征商(早上) ”该青铜器铭文记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西周分封 D.国人暴动
通过材料中的“珷(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上)”可知,选择B;
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是商武王,不是商汤,排除A;
材料是商朝的事情,不是西周的分封制;
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材料中的商朝时间不符。
故选:B。
4.(2分)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一脉相承。应填入如图空格处的是(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草书 D.行书
依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钟鼎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排除B项,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排除D项。
故选:A。
5.(2分)西周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只可用七鼎六簋(  )
A.中央权力扩大 B.青铜器种类丰富
C.地主阶级产生 D.旧制度走向瓦解
A.材料体现不出中央权力扩大的信息,与史实不符。
B.材料并不是强调青铜器的种类,排除B。
C.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产生的相关内容,排除C。
D.根据材料“西周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但郑国春秋大墓却出土了九鼎八簋,西周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等级秩序,体现了旧制度遭到破坏的情况。
故选:D。
6.(2分)商鞅变法后,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根据“商鞅变法后,秦国率先推行县制,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政治上的措施,B符合题意,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掌握国家政权属于商鞅变法背景;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排除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
故选:B。
7.(2分)如图为七年级某同学制作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思维导图。空格处应填写的是(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思想:
A.为政以德 B.民贵君轻 C.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由于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大的诸侯国崛起,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政以德是儒家孔子的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观点,排除ABC。
故选:D。
8.(2分)《吕氏春秋》记载,“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反映了当时(  )
A.战国七雄左右政局 B.各诸侯国竞相变法
C.兼并战争连绵不绝 D.统一趋势日渐明朗
A.材料无法得出战国七雄左右政局的结论,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各诸侯国竞相变法的相关信息,排除B。
C.“兼并战争连绵不绝”属于题干反映的现象,不符合主旨。
D.根据材料“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以兵相残,题干描述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地历史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9.(2分)如图是秦朝“八斤铜权”,上有秦始皇颁布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车轨 D.统一度量衡
根据材料“八斤铜权”“法度量,皆明壹之”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始皇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材料未涉及。
故选:D。
10.(2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起义。按照公元纪年法(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年代换为世纪,其他不变,按照公元纪年法,选择A;
选项BCD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BCD。
故选:A。
11.(2分)如图为“汉并天下”瓦当,出土于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的建筑材料。西汉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  )
A.汉高祖统一全国,建立汉朝
B.汉文帝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C.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叛乱
D.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西汉初年,政府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统一天下。故A符合题意,排除BC,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无关。
故选:A。
12.(2分)据《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劝以官禄……百有余年,大师众至千余人”。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因为(  )
A.推恩令的实施
B.盐铁专卖的推行
C.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实行
通过材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劝以官禄……百有余年,材料中的现象出现是由于罢黜百家,选择D;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针对于郡国并行制留下的隐患而推行的制度,排除A;
盐铁专卖是经济上的政策,不符合材料内容;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是汉朝军事上的建设,排除C。
故选:D。
13.(2分)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以下历史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序号 史料 出处
1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后汉书 光武帝纪》
2 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后汉书 光武帝纪》
3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 《后汉书 五行志》
4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后汉书 皇甫嵩朱俊列传》
A.东汉兴衰 B.光武中兴 C.外戚专权 D.黄巾起义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还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直如弦;曲如钩。黄巾起义的结果失败,使其一蹶不振;光武中兴,排除BCD。
故选:A。
14.(2分)下列食物能够传入中原,主要得益于(  )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上层统治阶级的喜好 D.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胡豆、胡桃等。故B符合题意、胡麻,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上层统治阶级的喜好,排除ACD。
故选:B。
15.(2分)西汉时期的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东汉的纸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为造纸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贾思勰 B.张衡 C.蔡伦 D.顾恺之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破布、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降低了造纸成本,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大多数人都用得起,便于书写,便于携带;北魏贾思勰是农学家,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张衡是东汉科学家,哲学家;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故选:C。
16.(2分)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  )
A.三家分晋 B.班超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王与马,共天下”
依所学可知,《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A符合题意,时间不符合题意。甘英出使大秦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共天下”说的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排除D项。
故选:A。
17.(2分)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今天的广州在当时隶属于(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
A.曹魏政权的控制范围主要在华北,与材料不相符;
B.蜀汉政权的控制范围主要在西南地区,与材料不相符;
C.孙吴政权的控制范围主要在南方,与材料中“今天的广州”相符合;
D.东晋与材料三国鼎立时期不相符,排除。
故选:C。
18.(2分)下列古代战役与成语典故匹配正确的是(  )
A.巨鹿之战——风声鹤唳 B.官渡之战——三顾茅庐
C.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D.淝水之战——破釜沉舟
“草船借箭”的故事与赤壁之战有关。208年,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黄盖诈降,程昱等人就劝曹操要谨慎小心,但曹操不听劝告,从而导致上当中计,C符合题意,排除A、诸葛亮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
故选:C。
19.(2分)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展开了中央政权的争夺(  )
A.造成了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
B.带来了人口大规模迁徙
C.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D.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纷纷渡江南下,B符合题意,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与题干信息无关;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是北魏统一北方;316年,排除D。
故选:B。
20.(2分)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即位以来,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又接受了中原传统礼仪,仿效汉族统治者(  )
A.前秦统治者认同中原文化
B.胡汉差异已经完全消除
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前秦强大实现全国统一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A符合题意,说法太绝对;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与题干信息无关;前秦强大统一了北方地区。
故选:A。
21.(2分)南朝时,南方的一些湖区、山地成为耕地,还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江南的粮食交易达到以千斛为量的规模。这反映了(  )
A.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B.北方政权忽视经济发展
C.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D.北方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结合所学知识,420﹣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江南民殷国富。材料中,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A项正确,其经济状况不得而知;材料未将南北粮食产量进行对比。
故选:A。
22.(2分)“魏主 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  )
A.躲避北方民族侵扰 B.平城气候炎热潮湿
C.利于推行汉化措施 D.中原地区交通发达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选择C;
“躲避北方民族侵扰”属于迁都洛阳的一个原因,但不属于主要原因;
通过所学可知,“平城气候炎热潮湿”不是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交通发达”不是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故选:C。
23.(2分)如图是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这反映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故B项正确,无法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在题干图示中无法体现;题干体现的是政权更替,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结论无法体现。
故选:B。
24.(2分)三国时期的王蕃把圆周率推算到3.1556,魏晋时期的刘徽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为3.1416,南朝时,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体现了(  )
A.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B.政权的分裂与统一
C.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制度的变革与进步
据题干“魏晋时期,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割圆术”可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继承,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创新,题干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继承创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政权的分裂与统一”在题干信息无关;“制度的变革与进步”与题干信息无关。
故选:C。
25.(2分)如表中类别与项目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类别 项目
A 建筑工程 长城、都江堰、五铢钱
B 艺术作品 《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C 科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孟子》
D 农业工具 耧车、翻车、地动仪
A.A B.B C.C D.D
观察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属于艺术作品,B项正确,A类别与项目匹配不正确;《孟子》不属于科学著作,排除C项,D类别与项目匹配不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4分)牛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典籍有许多关于牛的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
——《尚书》
秦(国)以牛田之。
——《史记》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牛曰“一元大武”。
——《礼记》
材料二 牛耕的普及,受制于犁的技术。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
项目 ① ② ③
耕犁的A—A横截面剖视图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犁的强度与耐磨性得到提高,有众多古代简单机械的应用,如在《墨子》中论及了对斜面的利用。
——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牛的用途。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介绍,写出战国时期耕犁剖视图的序号,并指出这一时期耕犁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三,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以推广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耕技术推广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肇牵牛车,远服贾(意思是努力牵牛赶车;根据材料“秦(国)以牛田之”可得出用于耕地,诸侯以肥牛。
(2)根据材料二“新石器晚期和商代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增加了入土角”可知。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没有入土角到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
(3)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代替石制与铜制工具,为牛耕的普及创造条件”可知;安装铁犁铧;根据材料“《墨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如在《墨子》中论及了对斜面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为开发山林,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故答案为:
(1)驾车;耕地。
(2)序号:③。变化:由前后面平行,增加了入土角。
(3)条件:铁犁取代石制与铜制耕犁;安装铁犁铧;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和机械发明创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27.(14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对我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这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朝规定诸侯在宗庙祭祀时应奉献一定量黄金,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因“酎金”不纯,削夺106名列侯爵位,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酎金案”。这次“酎金案”的发生不仅是因为财政困难
——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耐金”与“酎金案”》
材料三 中央集权制度组织严密,机构层次分明,行政效率高,主要体现在劝农、水利建设、赈灾、管制物价、统一发行货币等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历史上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秦朝推行该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汉武帝制造“酎金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1)地方行政制度:通过材料“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这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
意义:通过所学可知,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重要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经济上:通过材料“这次‘酎金案’的发生不仅是因为财政困难,还取决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形势”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统治前夕。
政治上:通过材料“这次‘酎金案’的发生不仅是因为财政困难,还取决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形势”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大一统的政策,削弱王国势力。
(3)通过材料“中央集权制度组织严密,机构层次分明,经济管理职能也相当强大、水利建设、管制物价,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巩固和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
故答案为:
(1)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意义: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重要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上:汉武帝统治前夕,汉朝的经济财政困难。
政治上:汉武帝在政治上推行大一统的政策,在地方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控。
(3)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能有效地组织人力;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28.(12分)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材料二 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部分)
序号 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
① 河姆渡文化
② 半坡文化
③ 红山文化
④ 大汶口文化
⑤ 马家窑文化
材料三 201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神话”特种邮票(部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写出位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考古发现(要求:观点正确合理)。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考古发现(写序号): ①② 
观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已经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其中一个神话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谈谈你如何理解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的联系?
(1)根据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三是出现王权。其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一是包括农业,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随后贫富分化、国家。
(2)根据材料二可知,位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是河姆渡文化、半坡人已经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嫘祖始蚕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我国远古居民开始种桑养蚕;燧人取火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我国远古居民学会人工取火,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故答案为:
(1)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三是出现王权。
(2)河姆渡文化。考古发现①②:观点:河姆渡人。
(3)嫘祖始蚕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我国远古居民开始种桑养蚕;仓颉造字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我国远古居民发明文字。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经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的就是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