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三)说退秦师。“说”的思路是:
① “秦、晋围郑……既知亡矣” 提出问题。
② “若亡郑……军之薄矣” 灭郑危秦。
③ “若舍郑……亦无所害”存郑益秦。
④ “且君常为……唯君图之”晋贪无厌。
关于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只有五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量词(代词归为虚词)。
学习文言实词应掌握: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音节变化、通假字等现象。
古汉语单音节词多,双音节词较少。翻译时要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围墙淋坏”。
(1)音节变化现象
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
晋军 秦军 几何 妻子
子孙 鲜美 绝境 交通
中间 无论 亲戚 肉食
卑鄙 大风 可以 会计
作文 感激 何苦 开张
双音节词较少,翻译不能拆开作单音节词,如
执事 宾客 布衣 可汗 阿子 阿爷 霏霏 稍稍 往往 鞠躬 春秋
(2) 一词多义现象
古今的一词多义现象都一样,以本义为基本意义,或引申,或比喻,使词义生动丰富,富有感彩,翻译要依据语境,推敲理解,再确定具体含义。如
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喜欢,高兴,音yuè 。如“秦伯说”(④高兴,音yuè )
辞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0页
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讲话,告诉;④推辞,不接受;⑤告别; ⑥文体的一种。 如“辞曰”(④推辞,不接受)
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50页
①隐蔽,藏匿;不显露;暗暗地,悄悄地;②深奥,微妙;③微小,轻微;④稍微;⑤旧时指地位低,卑贱;⑥衰败,衰弱;⑦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无。
如“但微颔之”(④稍微)
如“微夫人之力”(⑦如果没有)
(3)通假字现象
通假指的是文言中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就叫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
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假借。如“要”代“邀”,“简”代“拣”。
被代替的“邀”、“拣”叫做“本字”或“正字”。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有的完全相同,如“畔”同“叛”,“竦”同“耸”; 有的声母相同,如“亡”同“无”,;有的韵母相同,如“见”同“现”,“食”同“饲”。 有的较特殊,叫形近通假,如“说”同“悦”,“被”同“披”。
《烛之武退秦师》的通假字有: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勾践灭吴》的通假字有:
三年释其政 三月释其政
(征)
无不 ◎也(哺)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
※ 古今子
上古时代,汉字数量较少,一个字往往兼任几个义项。后来造出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古字”,把较后的字叫“今字”。
如“莫投石壕村”的“莫”本义是“日在草中”,当“日暮”讲,也作否定副词“莫”讲,后人又为“日暮”造了一个今字“暮”。这样,“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又如: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娶)
将免者以告(娩)
满坐寂然(座)
何为我禽(擒)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 异体字
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如:
小惠未遍( )
无垄断焉(陇)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无不 ◎也(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