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分析和领会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2、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等人物形象。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烛之武” “ 退秦师”)第一段段意概括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2、晋、秦围郑
3、秦、晋围郑答案选2。因为围郑的起因来自于晋国。第二段段意概括1、郑伯引咎自责。2、郑伯劝烛之武接受任命。
3、烛之武临危受命。答案选3。本文主人公是烛之武。
第三段段意概括1、秦伯撤军。2、秦伯被烛之武说服撤军。
3、烛之武说退秦师。答案选3。从主人公的角度概括。
第四段段意概括1、晋师撤离郑国。2、晋军撤离,郑国解围。答案:两者皆可。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我们疏通了文意,梳理了结构,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也接触了一些文言句式;我们也知道烛之武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三、精读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哪几层意思?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怎样一步步来说服的? (一)精读第三段:1、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由此,晋联合秦围攻弱小的郑国,大军压境,郑国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郑伯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困境,危难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去秦国进行交涉。
2、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烛之武对郑文公没有早点起用他,埋没他的才能,心存怨愤,借机发了一通牢骚! 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的现状,是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认错;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些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铺垫。4、文章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烛之武的形象5、 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特点:不计前嫌只身赴秦(军)娓娓陈辞深明大义的“志士”勇敢无畏的“勇士”智谋深广的“辩士”人物郑君“是寡人之过也”勇于改过秦伯来也为利,
去也为利惟利是图晋侯论战多谋善断着墨不多,性格跃然纸上,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知人善任1、秦王放弃攻郑,为什么还要派兵助郑国防守?(用原文回答)“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四、拓展探究 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的客观分析和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隐忍不发、随机应变。晋的退兵,是“利”字的结果。结 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 详略得当
正面和侧面相结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五、小结: 六、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2、课外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有关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谢谢课后练习第三题,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靠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也一定因利益而离散。秦国、晋国联合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将要灭亡了,烛之武出使游说秦穆公,短时间内使郑国在快要灭亡的关头得以保全,不只是退了秦军,还又和他结盟后才离开,秦穆公的策略为什么改变这么快呢!烛之武一番话使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附郑国,放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放弃旧恩惠、招致新的怨恨;放弃成功、历经危难。不是利害关系深中秦穆公的心理,怎么能有这样的结果呢?秦穆公对于晋国,相互依附也很久了,相互信任也很深了,相互情谊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的利害所诱惑,放弃晋国就像眼泪唾液一样,对郑国又有什么信度呢?以后(如果)利益有大于烛之武的,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地听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