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大气圈与
大气运动
第二单元 第一节第2课时
新疆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一个说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在火炉旁吃西瓜
探索
1.结合图文资料,说明大气受热的过程,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释跟其有关的地理现象。
2.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效应。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判读和绘制风向。
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
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可见光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示意图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
有选择性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散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例如红光不易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或日落时分,大部分蓝光被散射,主要剩下红色和橙色的可见光,朝霞和晚霞绚丽多彩;
用红灯表示停止,因为红光不易被散射;
日落后、日出前天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朝霞
举例说明生活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现象?
思考
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近地面),无选择性。
多云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影响因素:
天气状况——阴晴、雨雪、雾霾、沙尘天气等,
云层薄厚、云量多少对反射作用尤为显著。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易被散射
小结
太阳暖大地
穿过平流层时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穿过对流层时
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能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一部分太阳辐射
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少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对流层大气只吸收极少一部分太阳辐射,故太阳辐射不是其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受热过程
O3
水汽、CO2
太 阳 辐 射
太阳暖大地
O3
水汽、CO2
地面辐射
太 阳 辐 射
大气吸收
大地暖大气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只有少数的地面辐射能回到宇宙空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该层大气升温,所以地面辐射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增温
(二)大气受热过程
O3
水汽、CO2
地面辐射
太 阳 辐 射
太阳暖大地
大气吸收
大地暖大气
大气辐射的大部分却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大气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三个过程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两个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玻璃温室的效果与大气保温效果相似。寒冬季节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时,会感到异常温暖。
1.经过实测,封闭阳台较室外的温度高。结合下图,说明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因。
2.在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
活动
注:红色箭头代表地面长波辐射。
玻璃暖房保温示意
温暖的封闭阳台
1.太阳辐射能够穿过玻璃进入封闭阳台内部,阳台内部的地面或墙壁等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但红外线不能透过玻璃,因而其能量几乎都被封闭阳台内的大气所吸收,迅速增温。
2.可以建玻璃温室。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B冷却
A受热
C冷却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
等压面
B
A
C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等压面平行地面。
(一)热力环流
A地受热较多,温度较高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相对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
A
C
低
低
高
受热
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一)热力环流
在近地面,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低,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
A
C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热力环流形成。
(一)热力环流
B A C
热
冷
冷
近地面因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空因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压
低压
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低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高空因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空因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因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因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一)热力环流
B A C
热
冷
冷
近地面因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空因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压
低压
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低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高空因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空因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因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因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气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气压区
等压面
等压面
等压面
等压面
(一)热力环流
高压
(冷)
高压
(冷)
低压
(热)
2.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3.高压、低压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
直方向上,气压为近地面高于高空;
4.同一水平面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1.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等压面
小结
活动
近地面温度 近地面气压 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高空气压 近地面气流
高 由周边流入
低
1.根据下图,填写下表。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
低
低
高
高
上升
下沉
由四周流出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下图中所示意现象产生的原因。
活动
海陆风形成示意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因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白天陆绝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同水平面的海洋上空则因升温慢,气温饭,高压相对较高,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近地画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同理,夜晚则在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活动
3.如图所示,伦敦市城市中心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城郊之间近地面空气如何流动?请画出城郊之间近地面空气流动示意图。
伦敦市夏季某月近地面平均气温分布示意
导致市中心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主要原因:①市中心高楼林立,水泥、柏油路面比热容小,升温快;②市中心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热;③市区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中存在大量烟尘和各种污染物,城市上空易形成云雾,使得市区夜晚地面降温减缓;④高大密集的城市建筑群,阻挡了较冷空气向城市的流动;⑤市区内植被、水域面积少,对热岛效应的缓解有限。
气流上升
由郊区流向市区
由郊区流向市区
热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水平气压梯度。
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百帕
996
1004
1012
102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高空的风
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百帕
996
1004
1012
102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高空的风
(北半球)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百帕
996
1004
1012
102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摩擦力
近地面的风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北半球)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百帕
996
1004
1012
1020
风向的画法
约45°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1.说出下图中,在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
活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
2.分别说出图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指出两图中风向不同的原因。
活动
高空大气的运动及其所受到的作用力(北半球)
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及其所受到的作用力(北半球)
左图表示的是高空,因空气密度小,固体杂质很少,因此不考虑摩擦力此时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右图表示的是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导致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而高空不考虑。
3.试分析南半球近地面以及高空的风向,并画出示意图。
活动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