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本章考题形式基本上有三种,即概念题、实验题、计算题。其中,历年考试中,皆以概念题为主。这两、三年来,小实验题也有,但计算题较少出现。 下面我们还是看一看人家怎样考试、怎样出题。第二章《声现象》题型讲解与训练1、(2014?长沙)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C、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C考点是:1、声音传播形式:声波;2、声音的三个特性(重点考点);3、声音产生的原因:物体振动;4、振动发声,停止振动就不发声。这道题出题意图是什么?想考查考生什么知识呢? 2、 (2014沈阳) 如图1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A这道题出题意图是什么?想考查考生什么知识呢?考点是:1、声音传播介质有哪些;2、改变声音三个特性的方法(属于实验题类型)。3、(2014?随州)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B4.(2014济南)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会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右图是几种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其中能提前感觉到地震的动物是( )
A狗 B猫 C蝙蝠 D海豚
A第3、第4题说明,这些年来,所谓的偏僻知识也成为了考试热点。这给我们的提醒是:物理课本上任何知识点都要复习,不能轻视。全面复习、全面掌握才保险。5.(2014?天津)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6.2014?乌鲁木齐)我们通过声音能区分不同的人,主要是依据说话人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BA考查重点考点“声音的三个特性”。7.(2014桂林)如图2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 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B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有没有看过有关实验,对实验现象是否熟悉,实验现象揭示的科学道理是否明确。8.(2014?淮安)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A本题还是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揭示的科学道理是否明确。9.(2014?永州)端午节我市多地举行了龙舟赛,比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比赛中有关声现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500m/s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D.岸上观众是通过响度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
A 本题是一道综合试题,分别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速数值记忆,改变音调的方法和热点考点“声音三个特性”。10.(2014广州)甲声音波形如图4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5中的哪一幅( )
本题也是一道所谓“偏僻知识点”的考查,如果不注意认真地全面的地复习,会令人大跌眼镜的。B11. (2014四川省资阳市)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过程中( )
A.声速逐渐减小 B.频率逐渐减小
C.振幅逐渐减小 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还是一道“偏僻知识点”的试题,这种题属于怪题,书上没有任何讲解,老师如果也不讲过,那么,大家都会很 “阴功”的!但是它又是生活经验的一种体验性题目,也就是说,学物理,要会用,所以,也不能说它超纲了,只是很怪。总之,很能考人的!C12.(2014?常德)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D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这是一道经典的“老题”,是利用课本插图来命题,题目出得很好,但是也很“老”。因此,复习时要注意课本插图的复习。13. (2014?德阳)如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重敲音调高 B.轻敲响度大
C.两次敲击音色不同 D.两次敲击音调一样高 这是一道不止一般ok的题目,是比较少见的棒题、好题 !考查了考生对实验的观察细致性——很多人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都是粗心大意的,这就容易吃亏呢。因此,这题是一种对实验科学的态度的考查。十分好!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解析:同一个音叉的发声频率是固定不变的,故音调不变;音色也是不变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改变了音叉的振动幅度,导致音叉的响度不同。 故选D.D14. (2014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D本题表明,基础知识内容的考查还是重点。本题是一道综合知识题目,其中A选项考查了声音三个特征;B选项考查了减弱噪声的三种方法;C选项考查了能够传声的介质;D选项考查了力度大小所影响的是什么因素——响度。15. (2014扬州) “请大家安静,现在准备考试!”监考老师要求考生减小声音的( )
A.频率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16. (德阳市2014年)如右图所示用木槌敲击同一个音叉,第一次轻敲,第二次重敲。两次比较,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
A.重敲音调高 B.轻敲响度大
C.两次敲击音色不同 D.两次敲击音调一样高
CD这是一道明明白白的考查实验现象的题目。考查了老师是否演示实验给学生了解过。17. (岳阳市2014年)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声 音在空气传播最快
C. 击鼓时力度越大,音调越高
D. 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会成为噪声
18. (2014?滨州)依据你所学的声现象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越宏亮,在空气中的传播就越快
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A本题考查热门考点 声音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C19. (2014?抚州)广场舞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巨大的噪声使得广场舞变成了让人头疼的“扰民舞.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大,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学习.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20. (2014?济宁)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 ,用同样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 ,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响度把响度调小开小音量钢尺伸出桌面长度钢尺振动快慢21. (2014福州)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17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18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 __不能传声。
振动真空22. (2014年汕尾市)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题9 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图 是乐音的波形。
音色乙甲 根据上面的练习题,大家能不能看到,本章的考试方向有何特点、考试重点在哪里?而命题特点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命题的考点归纳: 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各种介质中声音速度那个表格的所表明的规律,声音三个特性以及其实验(包括课本上的插图),超声波、次声波以及各种动物的听觉范围(图表),乐音和噪声的波形认识,控制噪声的基本措施。难一点的题目主要是在实验题中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