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9.2 溶解度 同步分层训练提升题
一、选择题
1.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
B.取出少量该溶液,降温,有氯化钾晶体析出.
C.取出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氯化钾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说明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混合物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恰好饱和时,就无晶体析出,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室温下的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很小,属于稀溶液,B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饱和溶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3.制汽水时,为了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压强 B.降低压强并升高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大压强并降低温度
【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气压、温度等,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反之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改变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4.(2023九下·中江月考)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A. 蒸发溶剂,会溶剂减少,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 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C. 有些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改变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故不符合题意;
D. 加速搅拌,只是使溶质充分溶解,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的措施分析。
5.(2023九下·荣县月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
B.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C.食用油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 不是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也可能是酒精、汽油、苯等,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正确,符合题意;
C. 食用油加入水中能形成乳浊液,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D.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此物质的溶液,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溶液中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等。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C、油不能溶于水。
D、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6.(2023九下·雄县月考)已知20℃时CuSO4的溶解度为32g。20℃时,取一定质量某CuSO4溶液于烧杯中,按下图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B.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25
C.丁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丁中溶解固体质量大于丙,故丁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丙中溶解固体质量大于等于乙,乙中溶质质量大于甲,故丙中溶解溶质质量大于甲,丙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综上所述,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A正确。
B.丙中为20℃的 CuSO4饱和溶液,溶质质量:溶剂质量=32g:100g=8:25,B正确。
C.丁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C错误。
D.等量水中50℃中溶解的硫酸铜质量大于20℃,故 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若某溶液是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在该温度下,同种溶质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溶质溶剂的比例也是相同的。
7.(2022九下·凉州期中)“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g 水溶解 36g 氯化钠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
C.20℃时,把 136g 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 36g 氯化钠
D.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36:100:136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A、由于缺少温度条件,100g 水溶解 36g 氯化钠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则20℃时,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B不符合题意;
C、根据B项分析,20℃时,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则20℃时,把 136g 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 36g 氯化钠,C符合题意;
D、由于缺少温度条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不一定是 36:100:136,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分析。
8.(2022九下·定远期中)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可知P2>P1
B.一定量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C.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与足量的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小,故A符合题意;
B、一定量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当红磷燃烧完全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定值,故B不符合题意;
C、浓度不同的稀盐酸与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反应,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但浓度越大反应越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B、根据反应完成,生成物的质量不再增加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现象进行分析。
9.(2022九下·邵阳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的下层比上层甜
B.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C.温度不变,则某物质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
D.溶质溶解时均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 溶液具有均一性,故蔗糖溶液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故不符合题意;
B. 不是所有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如氯化钠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故不符合题意;
C. 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符合题意;
D. 有的溶质溶解时,存在明显的温度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饱和溶液的特点,溶质溶解时可能会伴随热量的变化分析。
10.(2022九下·栖霞期中)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的溶解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B. 30℃时三种物质只有丙的溶解度小于10g,即10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0g,则1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g,所以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有剩余固体的是丙,即试管1,故符合题意;
C. 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温度降低,若降到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则无晶体析出;所以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不符合题意;
D. 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甲乙溶解度减小,均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30℃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1.已知KNO3的落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是某KNO3饱和溶液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溶剂的质量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解析】【解答】 KNO3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变成不饱和溶液,其浓度不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变成不饱和溶液时浓度不变分析。
12.20℃时,将18.6g硝酸钠放人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则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
A.37.2g B.18.6g C.9.3g D.无法计算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 20℃时,将18.6g硝酸钠放人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因没有指明是否刚好达到饱和,所以无法计算溶解度;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定义分析,要强调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等。
二、填空题
13.(2022九下·蓬安月考)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 。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在t2℃时、向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4)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 (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答案】(1)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乙>丙
(3)饱和;62.5
(4)降温结晶
(5)乙>甲>丙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第一个空填: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故第二个空填:甲>乙>丙;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2.5g甲,所以将15克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2.5g;故第三个空填:饱和;第四个空填:62.5g;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甲受热后溶解度变化比较大,乙受热后溶解度变化比较小,随着水分蒸发,乙会先析出来,故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第五个空填:降温结晶;
(5)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甲、乙应该按照t1℃时的溶解度计算,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第六空填:乙>甲>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4.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 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由瓶口逸出,这是因为 。由此可以得出,增大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因此食品工业上在常温下制汽水、啤酒时常采取 的方法增大CO2的溶解度。
【答案】温度升高;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加压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 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由瓶口逸出,这是因为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 ,要增大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食品工业上在常温下制汽水、啤酒时常采取加压的方法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分析。
三、综合题
15.(2023九下·荣县月考)根据下列溶解度曲线图回答:
(1)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是 ,在t2℃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g;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 法;
(3)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丙物质、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4)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答案】(1)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65
(2)降温结晶
(3)①②⑤
(4)丙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其含义是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在t2℃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65g。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3)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丙物质、②升高温度、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或加入水会使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①②⑤。
(4)t1℃时,溶解度关系:丙>乙>甲,所以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6.(2022九下·长春模拟)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
(2)60℃时,200g KNO3溶液中含溶质100g,将该溶液降温至20℃,可析出KNO3 g;
(3)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KNO3,提纯NaCl,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答案】(1)31.6
(2)68.4
(3)蒸发结晶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故答案为:31.6;
(2)60℃时,200g KNO3溶液中含溶质100g, 即100g水中溶解了100g硝酸钾,而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降温后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100g-31.6g=68.4g,故答案为:68.4;
(3)由表中数据可得,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提纯氯化钠时,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2)根据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3)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3九下·路北开学考)小明对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实验探究,他在烧杯中倒入20mL蒸馏水(如图所示)。继续实验:
(1)请你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20℃时5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固体部分溶解
③加热至80℃ 固体全部溶解 80℃时10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④冷却至20℃
(2)①、②中都要搅拌,目的是 。四个实验中一定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实验探究了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的因素是 。
(3)已知鸡蛋的平均密度是1.1,20℃时水的密度是1.0,假设硝酸钾溶于水的过程中可以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20℃时可以配置一种硝酸钾溶液,使鸡蛋在溶液中漂浮吗?用原始数据的计算式说明 。
【答案】(1)20℃时10g硝酸钾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有固体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加速溶解;②④;温度溶液变无色(或部分锌表面不再附着新的固体)
(3)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1)②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固体部分溶解,说明20℃时20mL水中不能溶解10g硝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加热至80℃时,固体会全部溶解;冷却至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降低,会有固体析出;故填:20℃时10g硝酸钾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有固体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①、②中都要搅拌,目的是使硝酸钾加速溶解;四个实验中,实验②④都有固体析出,说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实验②有固体未溶解,实验③温度升高,固体溶解,实验④温度降低有固体析出,说明实验探究了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故填:加速溶解;②④;温度;
(3)20℃时, 5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此时水的质量为;20mL水加入5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g;
由题知,假设硝酸钾溶于水的过程中可以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体积仍为20mL;
20mL水加入5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密度=;溶液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能使鸡蛋在溶液中漂浮;故填:。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溶解的操作及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五、计算题
18.(2019九下·武宣月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将1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2)10℃时,欲将15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需要加水 g。
(3)某同学欲将20℃时300g20%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他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并进行了如下计算:
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x,
300g×20%=(300g-x)×40%
解得:x=150g
试分析:他能否达到目的,并说明理由 。
【答案】(1)20%
(2)150
(3)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由图,20 ℃时,甲的溶解度为25 g,其含义是20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将1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2.5g甲,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填:20%(2)10℃时,乙的溶解度为15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50g×13.0%=(150g+x)×6.5%,x=150g。故填:150(3)某同学欲将20℃时300g20%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他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恒温蒸发水,温度不变,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他不能达到目的。故填: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分析】掌握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关键。溶液的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浓缩时,要注意溶液在该温度下浓度为多少时就已经达到饱和了。
1 / 1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9.2 溶解度 同步分层训练提升题
一、选择题
1.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
B.取出少量该溶液,降温,有氯化钾晶体析出.
C.取出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氯化钾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2.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混合物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3.制汽水时,为了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压强 B.降低压强并升高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大压强并降低温度
4.(2023九下·中江月考)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
5.(2023九下·荣县月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
B.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C.食用油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6.(2023九下·雄县月考)已知20℃时CuSO4的溶解度为32g。20℃时,取一定质量某CuSO4溶液于烧杯中,按下图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B.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25
C.丁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7.(2022九下·凉州期中)“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g 水溶解 36g 氯化钠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
C.20℃时,把 136g 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 36g 氯化钠
D.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36:100:136
8.(2022九下·定远期中)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可知P2>P1
B.一定量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C.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与足量的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关系
9.(2022九下·邵阳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蔗糖溶液的下层比上层甜
B.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
C.温度不变,则某物质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
D.溶质溶解时均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10.(2022九下·栖霞期中)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的溶解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加入试管1的固体是丙
C.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11.已知KNO3的落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是某KNO3饱和溶液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溶剂的质量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20℃时,将18.6g硝酸钠放人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则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
A.37.2g B.18.6g C.9.3g D.无法计算
二、填空题
13.(2022九下·蓬安月考)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 。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在t2℃时、向盛有1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4)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 (选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4.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 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由瓶口逸出,这是因为 。由此可以得出,增大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因此食品工业上在常温下制汽水、啤酒时常采取 的方法增大CO2的溶解度。
三、综合题
15.(2023九下·荣县月考)根据下列溶解度曲线图回答:
(1)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是 ,在t2℃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g;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 法;
(3)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丙物质、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4)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16.(2022九下·长春模拟)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
(2)60℃时,200g KNO3溶液中含溶质100g,将该溶液降温至20℃,可析出KNO3 g;
(3)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KNO3,提纯NaCl,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3九下·路北开学考)小明对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实验探究,他在烧杯中倒入20mL蒸馏水(如图所示)。继续实验:
(1)请你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20℃时5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固体部分溶解
③加热至80℃ 固体全部溶解 80℃时10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④冷却至20℃
(2)①、②中都要搅拌,目的是 。四个实验中一定得到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实验探究了影响硝酸钾的溶解性的因素是 。
(3)已知鸡蛋的平均密度是1.1,20℃时水的密度是1.0,假设硝酸钾溶于水的过程中可以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20℃时可以配置一种硝酸钾溶液,使鸡蛋在溶液中漂浮吗?用原始数据的计算式说明 。
五、计算题
18.(2019九下·武宣月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将1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2)10℃时,欲将15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需要加水 g。
(3)某同学欲将20℃时300g20%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他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并进行了如下计算:
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x,
300g×20%=(300g-x)×40%
解得:x=150g
试分析:他能否达到目的,并说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说明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恰好饱和时,就无晶体析出,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室温下的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很小,属于稀溶液,B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饱和溶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3.【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气压、温度等,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反之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改变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4.【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解答】A. 蒸发溶剂,会溶剂减少,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 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C. 有些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改变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故不符合题意;
D. 加速搅拌,只是使溶质充分溶解,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的措施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 不是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也可能是酒精、汽油、苯等,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正确,符合题意;
C. 食用油加入水中能形成乳浊液,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D.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此物质的溶液,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溶液中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等。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C、油不能溶于水。
D、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丁中溶解固体质量大于丙,故丁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丙中溶解固体质量大于等于乙,乙中溶质质量大于甲,故丙中溶解溶质质量大于甲,丙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综上所述,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A正确。
B.丙中为20℃的 CuSO4饱和溶液,溶质质量:溶剂质量=32g:100g=8:25,B正确。
C.丁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C错误。
D.等量水中50℃中溶解的硫酸铜质量大于20℃,故 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若某溶液是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在该温度下,同种溶质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溶质溶剂的比例也是相同的。
7.【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A、由于缺少温度条件,100g 水溶解 36g 氯化钠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则20℃时,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B不符合题意;
C、根据B项分析,20℃时,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则20℃时,把 136g 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 36g 氯化钠,C符合题意;
D、由于缺少温度条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不一定是 36:100:136,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小,故A符合题意;
B、一定量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当红磷燃烧完全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定值,故B不符合题意;
C、浓度不同的稀盐酸与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反应,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但浓度越大反应越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B、根据反应完成,生成物的质量不再增加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现象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析】【解答】A. 溶液具有均一性,故蔗糖溶液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故不符合题意;
B. 不是所有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如氯化钠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故不符合题意;
C. 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符合题意;
D. 有的溶质溶解时,存在明显的温度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液的特点,饱和溶液的特点,溶质溶解时可能会伴随热量的变化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 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B. 30℃时三种物质只有丙的溶解度小于10g,即10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0g,则10g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小于1g,所以30℃时,取其中两种固体各1g分别放进盛有10g水的两支试管中,充分振荡后有剩余固体的是丙,即试管1,故符合题意;
C. 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温度降低,若降到20℃以下,才有晶体析出,高于此温度,则无晶体析出;所以向烧杯中加入NH4NO3固体后,试管2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不符合题意;
D. 将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甲乙溶解度减小,均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溶解度增大,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30℃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1.【答案】C
【知识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解析】【解答】 KNO3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变成不饱和溶液,其浓度不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变成不饱和溶液时浓度不变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 20℃时,将18.6g硝酸钠放人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因没有指明是否刚好达到饱和,所以无法计算溶解度;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定义分析,要强调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等。
13.【答案】(1)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乙>丙
(3)饱和;62.5
(4)降温结晶
(5)乙>甲>丙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第一个空填:t1℃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故第二个空填:甲>乙>丙;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2.5g甲,所以将15克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62.5g;故第三个空填:饱和;第四个空填:62.5g;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甲受热后溶解度变化比较大,乙受热后溶解度变化比较小,随着水分蒸发,乙会先析出来,故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第五个空填:降温结晶;
(5)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甲、乙应该按照t1℃时的溶解度计算,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第六空填:乙>甲>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4.【答案】温度升高;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加压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 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由瓶口逸出,这是因为打开瓶盖后瓶内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 ,要增大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食品工业上在常温下制汽水、啤酒时常采取加压的方法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分析】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分析。
15.【答案】(1)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65
(2)降温结晶
(3)①②⑤
(4)丙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其含义是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在t2℃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65g。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3)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丙物质、②升高温度、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或加入水会使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①②⑤。
(4)t1℃时,溶解度关系:丙>乙>甲,所以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6.【答案】(1)31.6
(2)68.4
(3)蒸发结晶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故答案为:31.6;
(2)60℃时,200g KNO3溶液中含溶质100g, 即100g水中溶解了100g硝酸钾,而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降温后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100g-31.6g=68.4g,故答案为:68.4;
(3)由表中数据可得,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提纯氯化钠时,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2)根据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3)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17.【答案】(1)20℃时10g硝酸钾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有固体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加速溶解;②④;温度溶液变无色(或部分锌表面不再附着新的固体)
(3)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1)②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固体部分溶解,说明20℃时20mL水中不能溶解10g硝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加热至80℃时,固体会全部溶解;冷却至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降低,会有固体析出;故填:20℃时10g硝酸钾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有固体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①、②中都要搅拌,目的是使硝酸钾加速溶解;四个实验中,实验②④都有固体析出,说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实验②有固体未溶解,实验③温度升高,固体溶解,实验④温度降低有固体析出,说明实验探究了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故填:加速溶解;②④;温度;
(3)20℃时, 5g硝酸钾能溶解在20mL水中,此时水的质量为;20mL水加入5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g;
由题知,假设硝酸钾溶于水的过程中可以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体积仍为20mL;
20mL水加入5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密度=;溶液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能使鸡蛋在溶液中漂浮;故填:。
【分析】(1)根据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溶解的操作及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18.【答案】(1)20%
(2)150
(3)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1)由图,20 ℃时,甲的溶解度为25 g,其含义是20 ℃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将15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2.5g甲,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填:20%(2)10℃时,乙的溶解度为15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50g×13.0%=(150g+x)×6.5%,x=150g。故填:150(3)某同学欲将20℃时300g20%的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他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恒温蒸发水,温度不变,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他不能达到目的。故填:他不能达到目的,20℃时20%的甲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分析】掌握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关键。溶液的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浓缩时,要注意溶液在该温度下浓度为多少时就已经达到饱和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