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 同步分层训练提升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 同步分层训练提升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20 21:24:1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 同步分层训练提升题
一、选择题
1.(2023·哈尔滨)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氧气用于潜水
B.金刚石制玻璃刀头
C.食盐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发酵粉用于烙制糕点
2.(2024九上·哈尔滨月考)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需要区分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硫酸铵和碳铵 ①闻气味 ②取样分别溶于水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观察现象
B 空气和呼出气体 ①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②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观察
C 氢氧化钠溶液和草木灰水 ①分别加稀盐酸,观察 ②分别加入氯化钙溶液
D 黄铜和18K黄金 ①分别加稀盐酸,观察 ②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3.(2023九上·禅城期中)纯净物甲是一种绿色能源,相对分子质量为46,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8.0g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丙、5.4g丁和2.8g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甲的质量为4.6g
B.若使生成的戊充分氧化,至少还需乙3.2g
C.甲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4.(2022九上·农安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取两种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将含有杂质的水进行过滤
C.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CO2含量——取等体积两种气体,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D.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5.(2017·莱芜模拟)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6.(2020九上·丹徒期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氮气和二氧化碳 使用燃着的木条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 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 加入明矾,振荡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加二氧化锰 观察颜色
D 食盐和碳酸钙 滴加稀盐酸 加水
         
A.A B.B C.C D.D
7.(2021九上·高州开学考)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像是(  )
A. B.
C. D.
8.(2023八上·绥化期中)小明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时,发现瓶内有大量气泡冒出。对冒出的气体的成分,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水蒸气
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 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9.(2023九上·南海月考)在实验室中鉴别下列物质,方案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锰:水和过氧化氢
C.尝味道:食盐和白糖
D.燃着的小木条: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
10.(2019八上·垦利期中)学会用化学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一组是(  )
A.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B.软水和硬水──肥皂水
C.N2和CO2 ──燃着的木条 D.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11.(2023九上·衡阳期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和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B.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看颜色
D.石灰水和水——通二氧化碳
12.(2023九上·南宁月考)小军同学取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其中一份a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将它们同时加热,绘制出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关系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3.(2022九下·东台月考)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铜 D.烧碱 E.熟石灰 F.稀硫酸 G.食醋
(1)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的是   。
(2)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3)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的是用   。
(4)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用   。
(5)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的是用   。
14.(2023九上·郑州期中)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A、B组成元素相同,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C为气体单质,则B的化学式为   ;实验室中A→C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综合题
15.(2023九上·二道期末)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有助于形成系统思维。如图是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变化角度
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后有   (填数字)种分子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从宏观角度分析,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为证明甲烷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点燃从导管导出的纯净的甲烷气体,   。
(2)能量变化角度
甲烷燃烧实现了从   到热能和光能的转化。
(3)定量分析角度
请根据如图信息,计算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之比是   。
16.(2023九上·阳新期中)将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将灼热至发红光的黑色固体丁放入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气体甲已全部耗尽;向乙、丙的混合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已知气体乙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名称:甲为   、乙为   、丙为   、丁为   。
(2)写出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甲与丁反应:    。
②甲与红磷反应:    。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4九上·哈尔滨月考)萧红中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溶液中离子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探究活动1】萧萧同学分别向装有少量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他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探究活动2】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一起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观察到溶液中先有气泡出现,后产生了白色沉淀,过滤后,同学们对所得的无色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讨论与交流】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方程式为   ;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3)【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萧萧同学猜想:只含有Na+、Cl-,你的猜想   。
(4)【探究活动3】红红同学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于是得出“萧萧同学的猜想正确”的结论,你认为萧萧同学的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同学们继续进行实验,重新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硫酸钠溶液出现了明显的现象,得出了溶液中的离子成分。
(5)【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探究活动,确定溶液中离子成分时,可以先根据   确定一定存在的离子,再结合实验现象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然后再加入合理的试剂验证可能存在的离子是否存在,就可以确定溶液中离子的成分。
五、计算题
18.(2023九上·开州月考)将13g锌粒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发生反应Zn+H2SO4=ZnSO4+H2↑,试计算:
(1)ZnSO4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2)消耗的H2SO4质量。
(3)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常用盐的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氧气能供给呼吸,故能用于潜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物质,故能用来划玻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食盐中含有其他物质,不可用来配制生理盐水,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用作发酵粉,用于烙制糕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氧气用途分析;
B、根据金刚石用途分析;
C、根据氯化钠用途分析;
D、根据碳酸氢钠用途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硫酸铵和碳铵均有刺激性气味,且与氢氧化钙反应均会生成沉淀,故无法通过闻气味和加氢氧化钙溶液鉴别,A不符合题意;
B.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空气和呼出气体,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草木灰水中含有碳酸钾,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故可用稀盐酸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钙不反应,草木灰水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可用氯化钙溶液鉴别,C符合题意;
D.18K黄金中除了金,也含有其他金属,加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加热也会变黑,与黄铜现象一样,故不可用加稀盐酸和加热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鉴别的思路是看能够产生区别现象,若能,则该方法可以达到鉴别的目的,若不能,则该方法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4.4+5.4+2.8-8.0=4.6g,所以,选项正确;
B、设2.8g一氧化碳完全氧化,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56:32,所以2.8g的一氧化碳完全氧化,需要氧气的质量为1.6g,所以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而反应物中氧气提供的氧元素为8.0g,所以,甲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选项正确;
D、由结构示意图可知,乙,丙,丁,戊分别为氧气,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甲中碳元素质量即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总和,甲中氢元素的质量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二者的质量比为:,所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可得;
B、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可得;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
D、很具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变计算可得。
4.【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取两种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水,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
B、过滤时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所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可以将含有杂质的水进行过滤,能达到实验目的;
C、能使木条熄灭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氮气,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含量不同,将等量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等体积的两种气体中,振荡,观察到吸入空气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而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过滤可以进行固液分离进行分析
C、根据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很多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解:A、因根据溶液褪色现象,判断维生素C含量,因此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要相同.属于需要控制的量.
B、因为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不同,因此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要相同.属于需要控制的量.
C、因根据溶液褪色现象,判断维生素C含量,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不同,起始时的颜色就不同,因此浓度也属于要控制的量.
D、因为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就不同.故滴数不需要控制.
故选 D
【分析】该题设计的是对比实验,向相同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两种果汁,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汁的滴数越多,说明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越少.
6.【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中加入明矾都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和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C不符合题意;
D、食盐和碳酸钙滴加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食盐不反应,可以鉴别;食盐和碳酸钙滴加水,食盐溶解碳酸钙不溶解,可以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两种气体;
B、明矾在净水过程中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无法区分硬水和软水;
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都是无色液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进行区分;
D、食盐易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钙不溶于水且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7.【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物的质量。
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所以a中的氯酸钾质量大于b中的氯酸钾质量,所以a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比较多,b中生成的氧气较少,但是b的反应速率较快,故选:A。
【分析】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分析,以及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 A. 雪碧是碳酸饮料,打开瓶盖会逸出二氧化碳,A正确;
B.雪碧中含有水,因此也可能是水蒸气,B正确;
C.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C正确;
D. 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D错误。
故答案选:D。
【分析】 根据碳酸饮料的成分及食品的安全性等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能与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能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于二氧化锰不反应,没有现象,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C. 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品尝,方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 燃着的小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变,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0.【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白酒和白醋的气味不同,即可解答;
B、根据常用肥皂水来区别软水和硬水;
C、根据N2和CO2的不支持燃烧、不会燃烧的性质,进行判断;
D、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进行解答.
【解答】A、根据白酒和白醋的气味不同即可鉴别,故A正确;
B、根据常用肥皂水来区别软水和硬水;故B正确;
C、根据N2和CO2都不支持燃烧、不会燃烧的性质,所以燃着的木条不会区别出N2和CO2;故C错误;
D、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1.【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区分水和过氧化氢。A答案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无法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B答案错误;
C、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观察颜色可以区分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C答案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入二氧化碳可以区分石灰水和水。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分析;
C、根据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颜色不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高锰酸钾能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a产生的氧气多,且生成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则需要的时间短,而另一份却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缓慢的放出氧气,因而a反应用的时间比b短,二者均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则二者生成的氧气a多,b少,且图象都不是从0开始,故选:D。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能产生二氧化锰和氧气,使放出氧气的质量增大,且更快地产生氧气,不管是否加高锰酸钾都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分析。
13.【答案】(1)D
(2)F
(3)B
(4)E
(5)G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1)烧碱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故填D;
(2)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而用于金属去锈,故填F;
(3)碳酸钠即纯碱在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故填B;
(4)熟石灰具有碱性,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还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故填E;
(5)食醋具有酸味,常用于调味,可以与某些盐反应,能用于清洗水垢,故填G。
【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14.【答案】H2O;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 A、B组成元素相同,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B为水,化学式为 H2O,A为过氧化氢,C为气体单质, 则C为氧气, 实验室中A→C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根据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15.【答案】(1)2;;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2)化学能
(3)1:4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2种分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二氧化碳常常用澄清石灰水。
操作是:点燃从导管导出的纯净甲烷气体,在火焰上向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2)甲烷燃烧时放出大量热,实现了从化学能到热能和光能的转化。
(3)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16:(32×2)=1:4。
【分析】(1)根据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2种分子;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2)根据甲烷燃烧时放出大量热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
16.【答案】(1)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碳
(2)氧气+碳二氧化碳;氧气+红磷五氧化二磷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甲乙混合气体中有一种物质具有助燃性,丁具有可燃性, 乙、丙的混合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甲乙的混合气体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丙是二氧化碳,甲是氧气,丁是碳。 已知气体乙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则是氮气。
(1)甲为氧气,乙为氮气,丙为二氧化碳,丁为碳。
(2)、①甲与丁反应: 氧气+碳二氧化碳 。
②甲与红磷反应: 氧气+红磷五氧化二磷 。
【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有关物质的性质来解答;
(2)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来解答;
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来解答。
17.【答案】(1)稀盐酸中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钡溶液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都变红
(2);、、
(3)Na+、Cl-、Ba2+
(4)不正确
(5)离子的反应关系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钡溶液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故实验现象为 稀盐酸中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钡溶液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都变红 ;
(2)混合后先有气泡,说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说明氢氧化钡已经反应完全,氢氧化钡转化为氯化钡,然后生成沉淀,说明碳酸钠将盐酸反应完后,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
根据有气泡出现,因为氢离子先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再与碳酸根离子反应,既然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根离子,根据有碳酸钡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无氢离子,根据溶液中有酚酞但是溶液无色,说明无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也能使溶液呈碱性);
(3)除了一定有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溶液中还可能有没有反应完的钡离子;
(4)因为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溶液一定会出现白色沉淀,故不能根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得出萧萧同学的猜想正确,所以萧萧同学的结论不正确;
(5)确定溶液中离子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离子的反应关系确定一定存在的离子,反应生成的物质对应的离子,若不参与后续的反应,则在溶液中一定存在。
【分析】(1)利用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指示剂遇不同酸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分析;
(2)利用题干中现象分析出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完,剩余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且碳酸钠有剩余,进而剩余的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
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氢离子先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后与碳酸根离子反应,溶液底部存在碳酸钡沉淀以及溶液无色推断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
(3)根据生成物若不继续参与反应,则一定存在,以及反应物若没有信息,可能有剩余;
(4)根据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加硝酸银溶液一定会产生白色沉淀进行分析;
(5)分析反应后离子成分,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确定生成物,若生成物不参与反应,那么对应的离子一定存在。
18.【答案】(1)19.9%
(2)19.6
(3)4.4L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 (1)、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99%;
答: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9.9%;
(2)、解:设消耗的H2SO4质量为x,
x=19.6g
答:消耗的H2SO4质量为19.6g;
(3)、解:设生成氢气质量为y,
y=0.4g
0.4g+0.09g/L=4.4L
答: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L。
【分析】 (1)、根据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分析;
(2)、 根据方程式中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消耗硫酸的质量;
(3)、根据方程式中质量关系体积=质量÷密度进行计算。
1 / 1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 同步分层训练提升题
一、选择题
1.(2023·哈尔滨)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氧气用于潜水
B.金刚石制玻璃刀头
C.食盐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发酵粉用于烙制糕点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常用盐的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氧气能供给呼吸,故能用于潜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物质,故能用来划玻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食盐中含有其他物质,不可用来配制生理盐水,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用作发酵粉,用于烙制糕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氧气用途分析;
B、根据金刚石用途分析;
C、根据氯化钠用途分析;
D、根据碳酸氢钠用途分析。
2.(2024九上·哈尔滨月考)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需要区分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硫酸铵和碳铵 ①闻气味 ②取样分别溶于水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观察现象
B 空气和呼出气体 ①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②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观察
C 氢氧化钠溶液和草木灰水 ①分别加稀盐酸,观察 ②分别加入氯化钙溶液
D 黄铜和18K黄金 ①分别加稀盐酸,观察 ②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硫酸铵和碳铵均有刺激性气味,且与氢氧化钙反应均会生成沉淀,故无法通过闻气味和加氢氧化钙溶液鉴别,A不符合题意;
B.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空气和呼出气体,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草木灰水中含有碳酸钾,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故可用稀盐酸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钙不反应,草木灰水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可用氯化钙溶液鉴别,C符合题意;
D.18K黄金中除了金,也含有其他金属,加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加热也会变黑,与黄铜现象一样,故不可用加稀盐酸和加热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鉴别的思路是看能够产生区别现象,若能,则该方法可以达到鉴别的目的,若不能,则该方法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3.(2023九上·禅城期中)纯净物甲是一种绿色能源,相对分子质量为46,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8.0g乙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丙、5.4g丁和2.8g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甲的质量为4.6g
B.若使生成的戊充分氧化,至少还需乙3.2g
C.甲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4.4+5.4+2.8-8.0=4.6g,所以,选项正确;
B、设2.8g一氧化碳完全氧化,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56:32,所以2.8g的一氧化碳完全氧化,需要氧气的质量为1.6g,所以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而反应物中氧气提供的氧元素为8.0g,所以,甲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选项正确;
D、由结构示意图可知,乙,丙,丁,戊分别为氧气,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甲中碳元素质量即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总和,甲中氢元素的质量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二者的质量比为:,所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可得;
B、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分析可得;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
D、很具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质量不变计算可得。
4.(2022九上·农安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取两种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将含有杂质的水进行过滤
C.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CO2含量——取等体积两种气体,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D.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取两种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水,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
B、过滤时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所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可以将含有杂质的水进行过滤,能达到实验目的;
C、能使木条熄灭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氮气,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含量不同,将等量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等体积的两种气体中,振荡,观察到吸入空气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而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过滤可以进行固液分离进行分析
C、根据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很多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5.(2017·莱芜模拟)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解:A、因根据溶液褪色现象,判断维生素C含量,因此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要相同.属于需要控制的量.
B、因为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不同,因此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要相同.属于需要控制的量.
C、因根据溶液褪色现象,判断维生素C含量,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不同,起始时的颜色就不同,因此浓度也属于要控制的量.
D、因为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就不同.故滴数不需要控制.
故选 D
【分析】该题设计的是对比实验,向相同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两种果汁,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汁的滴数越多,说明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越少.
6.(2020九上·丹徒期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氮气和二氧化碳 使用燃着的木条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 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 加入明矾,振荡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加二氧化锰 观察颜色
D 食盐和碳酸钙 滴加稀盐酸 加水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
B、硬水和软水中加入明矾都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和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C不符合题意;
D、食盐和碳酸钙滴加稀盐酸,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食盐不反应,可以鉴别;食盐和碳酸钙滴加水,食盐溶解碳酸钙不溶解,可以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两种气体;
B、明矾在净水过程中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无法区分硬水和软水;
C、过氧化氢溶液和水都是无色液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进行区分;
D、食盐易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钙不溶于水且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7.(2021九上·高州开学考)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像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物的质量。
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所以a中的氯酸钾质量大于b中的氯酸钾质量,所以a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比较多,b中生成的氧气较少,但是b的反应速率较快,故选:A。
【分析】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分析,以及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8.(2023八上·绥化期中)小明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时,发现瓶内有大量气泡冒出。对冒出的气体的成分,小明作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水蒸气
C.可能是对人体无害的气体 D.可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 A. 雪碧是碳酸饮料,打开瓶盖会逸出二氧化碳,A正确;
B.雪碧中含有水,因此也可能是水蒸气,B正确;
C.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C正确;
D. 雪碧是饮料,不可能有毒,D错误。
故答案选:D。
【分析】 根据碳酸饮料的成分及食品的安全性等进行分析。
9.(2023九上·南海月考)在实验室中鉴别下列物质,方案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锰:水和过氧化氢
C.尝味道:食盐和白糖
D.燃着的小木条: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能与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能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故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于二氧化锰不反应,没有现象,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C. 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品尝,方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 燃着的小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变,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0.(2019八上·垦利期中)学会用化学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一组是(  )
A.白酒和白醋──闻气味 B.软水和硬水──肥皂水
C.N2和CO2 ──燃着的木条 D.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白酒和白醋的气味不同,即可解答;
B、根据常用肥皂水来区别软水和硬水;
C、根据N2和CO2的不支持燃烧、不会燃烧的性质,进行判断;
D、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进行解答.
【解答】A、根据白酒和白醋的气味不同即可鉴别,故A正确;
B、根据常用肥皂水来区别软水和硬水;故B正确;
C、根据N2和CO2都不支持燃烧、不会燃烧的性质,所以燃着的木条不会区别出N2和CO2;故C错误;
D、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1.(2023九上·衡阳期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和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B.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看颜色
D.石灰水和水——通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可以区分水和过氧化氢。A答案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无法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B答案错误;
C、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观察颜色可以区分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C答案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入二氧化碳可以区分石灰水和水。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分析;
C、根据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颜色不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2.(2023九上·南宁月考)小军同学取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其中一份a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将它们同时加热,绘制出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关系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解析】【解答】高锰酸钾能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a产生的氧气多,且生成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则需要的时间短,而另一份却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缓慢的放出氧气,因而a反应用的时间比b短,二者均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则二者生成的氧气a多,b少,且图象都不是从0开始,故选:D。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能产生二氧化锰和氧气,使放出氧气的质量增大,且更快地产生氧气,不管是否加高锰酸钾都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分析。
二、填空题
13.(2022九下·东台月考)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里: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铜 D.烧碱 E.熟石灰 F.稀硫酸 G.食醋
(1)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的是   。
(2)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金属除锈的是   。
(3)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的是用   。
(4)农业上既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又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用   。
(5)生活中既可作食品调味剂,又能用于清洗热水瓶内水垢的是用   。
【答案】(1)D
(2)F
(3)B
(4)E
(5)G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1)烧碱腐蚀性很强,工业上常用于造纸、肥皂,故填D;
(2)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而用于金属去锈,故填F;
(3)碳酸钠即纯碱在工业上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故填B;
(4)熟石灰具有碱性,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还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故填E;
(5)食醋具有酸味,常用于调味,可以与某些盐反应,能用于清洗水垢,故填G。
【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14.(2023九上·郑州期中)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A、B组成元素相同,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C为气体单质,则B的化学式为   ;实验室中A→C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H2O;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 A、B组成元素相同,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B为水,化学式为 H2O,A为过氧化氢,C为气体单质, 则C为氧气, 实验室中A→C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根据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三、综合题
15.(2023九上·二道期末)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有助于形成系统思维。如图是甲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变化角度
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后有   (填数字)种分子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从宏观角度分析,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为证明甲烷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点燃从导管导出的纯净的甲烷气体,   。
(2)能量变化角度
甲烷燃烧实现了从   到热能和光能的转化。
(3)定量分析角度
请根据如图信息,计算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之比是   。
【答案】(1)2;;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2)化学能
(3)1:4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2种分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二氧化碳常常用澄清石灰水。
操作是:点燃从导管导出的纯净甲烷气体,在火焰上向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2)甲烷燃烧时放出大量热,实现了从化学能到热能和光能的转化。
(3)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16:(32×2)=1:4。
【分析】(1)根据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2种分子;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2)根据甲烷燃烧时放出大量热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乘积之比。
16.(2023九上·阳新期中)将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将灼热至发红光的黑色固体丁放入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气体甲已全部耗尽;向乙、丙的混合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已知气体乙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名称:甲为   、乙为   、丙为   、丁为   。
(2)写出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甲与丁反应:    。
②甲与红磷反应:    。
【答案】(1)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碳
(2)氧气+碳二氧化碳;氧气+红磷五氧化二磷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甲乙混合气体中有一种物质具有助燃性,丁具有可燃性, 乙、丙的混合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甲乙的混合气体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丙是二氧化碳,甲是氧气,丁是碳。 已知气体乙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则是氮气。
(1)甲为氧气,乙为氮气,丙为二氧化碳,丁为碳。
(2)、①甲与丁反应: 氧气+碳二氧化碳 。
②甲与红磷反应: 氧气+红磷五氧化二磷 。
【分析】(1)根据题意分析有关物质的性质来解答;
(2)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来解答;
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来解答。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4九上·哈尔滨月考)萧红中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探究溶液中离子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探究活动1】萧萧同学分别向装有少量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他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探究活动2】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一起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观察到溶液中先有气泡出现,后产生了白色沉淀,过滤后,同学们对所得的无色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讨论与交流】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方程式为   ;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3)【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不考虑酚酞)
【猜想与假设】萧萧同学猜想:只含有Na+、Cl-,你的猜想   。
(4)【探究活动3】红红同学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于是得出“萧萧同学的猜想正确”的结论,你认为萧萧同学的结论   (填“正确”或“不正确”),同学们继续进行实验,重新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硫酸钠溶液出现了明显的现象,得出了溶液中的离子成分。
(5)【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探究活动,确定溶液中离子成分时,可以先根据   确定一定存在的离子,再结合实验现象确定一定不存在的离子,然后再加入合理的试剂验证可能存在的离子是否存在,就可以确定溶液中离子的成分。
【答案】(1)稀盐酸中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钡溶液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都变红
(2);、、
(3)Na+、Cl-、Ba2+
(4)不正确
(5)离子的反应关系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氢氧化钡溶液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故实验现象为 稀盐酸中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钡溶液和可能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都变红 ;
(2)混合后先有气泡,说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说明氢氧化钡已经反应完全,氢氧化钡转化为氯化钡,然后生成沉淀,说明碳酸钠将盐酸反应完后,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
根据有气泡出现,因为氢离子先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再与碳酸根离子反应,既然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氢氧根离子,根据有碳酸钡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无氢离子,根据溶液中有酚酞但是溶液无色,说明无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也能使溶液呈碱性);
(3)除了一定有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溶液中还可能有没有反应完的钡离子;
(4)因为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溶液一定会出现白色沉淀,故不能根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得出萧萧同学的猜想正确,所以萧萧同学的结论不正确;
(5)确定溶液中离子成分时,可以先根据离子的反应关系确定一定存在的离子,反应生成的物质对应的离子,若不参与后续的反应,则在溶液中一定存在。
【分析】(1)利用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指示剂遇不同酸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分析;
(2)利用题干中现象分析出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完,剩余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且碳酸钠有剩余,进而剩余的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
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氢离子先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后与碳酸根离子反应,溶液底部存在碳酸钡沉淀以及溶液无色推断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
(3)根据生成物若不继续参与反应,则一定存在,以及反应物若没有信息,可能有剩余;
(4)根据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加硝酸银溶液一定会产生白色沉淀进行分析;
(5)分析反应后离子成分,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确定生成物,若生成物不参与反应,那么对应的离子一定存在。
五、计算题
18.(2023九上·开州月考)将13g锌粒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发生反应Zn+H2SO4=ZnSO4+H2↑,试计算:
(1)ZnSO4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2)消耗的H2SO4质量。
(3)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19.9%
(2)19.6
(3)4.4L
【知识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 (1)、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99%;
答: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9.9%;
(2)、解:设消耗的H2SO4质量为x,
x=19.6g
答:消耗的H2SO4质量为19.6g;
(3)、解:设生成氢气质量为y,
y=0.4g
0.4g+0.09g/L=4.4L
答: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L。
【分析】 (1)、根据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分析;
(2)、 根据方程式中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消耗硫酸的质量;
(3)、根据方程式中质量关系体积=质量÷密度进行计算。
1 / 1